APP下载

怎样学好语文

2020-09-26顾之川

新校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语文

顾之川

语文是每个人都要学,而且希望努力学好的。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上语文课,语文教研员和其他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语文教育,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希望有个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教中小学生学好语文?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学语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告诉我,有一次他去北京某中学做讲座,校长告诉他,学校曾发动全校老师讨论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我校的高考成绩?讨论来讨论去,数学老师、物理老师提出:应该给语文增加课时。理由是,数学、物理试卷中占分最多的应用题,往往是给一段材料,有情境设计,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要求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如果阅读能力太差,就无法抓住要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就是由于语文阅读能力上不去造成的。

语文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很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他所有的知识学识、能力素养,甚至是习惯兴趣,等等,无不是从读书开始的,而读书又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所以,小学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提高素养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具有为人生奠基的作用。从社会来说,小学是教育的源头,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任务,为社会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小学语文决定着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面貌。

学生入校上学为什么要先学语文课呢?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语文基础扎实、语文水平高,不仅有助于学习别的科目,也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精神品质。

语文是一门什么课呢?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是“祖国”,就是说汉语言文字不仅是汉民族的母语,还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每一个中國人都必须学好汉语,掌握中华民族通用语言。

第二是“语言文字运用”,这也就意味着,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要背多少语言学的名词术语,什么叫名词,什么是比喻,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之类;也不是要背会“李白是哪里人”“鲁迅的代表作有哪些”之类,而是要教会如何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第三是“综合性”,虽然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语文课的课文内容却又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和文学有关,和文化有关,和思维训练有关,还关系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因而又具有综合性。

第四是“实践性”,就是说,学好语文主要靠实践。语文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不是靠老师一篇一篇课文分析出来的,也不是靠“题海战术”“机械刷题”刷出来的,而主要靠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包括识字写字实践、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语文综合运用实践。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的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基础打不好,数理化肯定也是学不好的。语文学习,听说读写是基本功,重点是读写。学生从出生到牙牙学语,都在进行听说练习,当然也需要进行口语交际的专门训练,但在学校里学语文,重点是阅读和写作。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是语文课的内容。

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课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激情,有大漠孤烟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婉约。大道之行,语文为先。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都需要语言文字作为桥梁和纽带。

语文还是载体,承载着公民的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通过语文,我们能够与古圣先贤对话,与中外精英交流。可以不分时代,勿论南北,也没有国界,不问彼此所操士农工商,有何信仰,学习语文都能够让我们很轻松、很顺意地就走进那些思想大师、文学名家的内心世界,含英咀华,吐故纳新,占领思想高地,接近真善美。

二、学语文有什么用?

学语文有什么用?语文课重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但是语文中的语言文字,记录的是事实、是情感、是思想,表现的是勇气、是人品、是境界。语文修养、语文水平,又决定着表达的雅俗与效果。比如,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外都援助中国武汉。援助物资的标语,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有“武汉不哭,湖北加油”,语文水平高下立判。网上还有“热烈欢送援汉医疗队胜利凯旋”横幅。其实,“凯旋”本身就意味着是胜利,不胜利何来凯旋呢?至于抗疫期间出现的“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之类的标语,更显粗鄙不堪。

抗疫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经过了至少七十几年的学习,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学好基本功,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以后,你才能够往上走。学好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语文,这样才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总结。”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曾考过母语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母语与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有关吗?一个母语很差的人学外语能够学得精通吗?

语文具有综合性,所以学语文也就是学做人。对于个人来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对于国家民族来说,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新国文》,有这么一课:

学生入校,先生问:“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禽兽之属,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以避风雨。其奇者,能效人言。惟不读书,故其知识终不如人。”

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孩子: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做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帮我们寻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写作的根本目的是有助于我们书写表现人生。语文课不仅学语言文字运用,还关系着“培根铸魂”,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明确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怎样学好语文?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

1. 上好语文课

上好语文课,就要做到: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书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几句话曾经写在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里面,其实这些都是学语文的基本功。

写字。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写字,要求“能够独立识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字体端正,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体会汉字的优美”;初中生要能“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字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高中生要能“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高考作文要求“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

阅读。阅读有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朗读,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过程,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无论是学中文还是学外文,都离不开朗读,这也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做法。

识记。识记就是识别和记忆。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积累离不开识记,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法。高考语文要求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考的就是识记基础上的理解。背诵是训练识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写作的基本途径。

练习。语文既然是工具,就要熟练掌握运用,就要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语文学习无论听说,还是读写都需要训练。比如,听说训练,就包括发言、提问、讨论、演讲、辩论等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也常常有听说的训练。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及运用规律,都离不开有效的练习。练习重在复习巩固,掌握方法,不能搞“题海战术”“机械刷题”式的训练。

写作。写作实际上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人说,要想知道一个人头脑里是不是有货,让他写10句话就够了。因为从这10句话的内容、行文流畅程度、逻辑、主谓宾结构、断句的方式,甚至“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别人立马就能知道这人到底有几斤几两。作文其实并不神秘,无非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不要“大人腔”,也不要拿腔拿调。

2. 多读课外书

吕叔湘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曾经担任全国中语会会长、全国小语会会长。他在谈到语文学习时说:“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二者的界限也不必划得太清。一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这里面当然包括语文课本)。大家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70%得之于课外阅读。现在语文水平高的学生,要问他怎么学的,多半回答:‘主要不是从课堂学来的,而是靠课外阅读’。”

新的统编语文教材,非常强调学生阅读。小学教材有“亲子共读”“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初中教材有“名著导读”,高中教材是“整本书阅读”。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编入必修课本,就是为了倡導“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3. 听说读写并重

阅读和写作是重点,中考高考都要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高校自主招生和强基计划,都有综合能力测试,其中有面试,面试考查的就是口语表达能力。有的孩子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一遇到需要口头表达的场合就说不出来,这是不行的。语文这个工具必须随时学习掌握,随时运用,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习惯,才能够与别人顺畅地交流沟通。

写作是基本技能,在中高考试卷中,单题分数最多,因而成为拉分大项,少则能拉开一二十分,多则拉开二三十分,它实在太重要了。哈佛大学所有学生都有一门写作必修课,清华大学也把“写作与沟通”列为必修课。中小学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清通,文从字顺。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打好语文基本功,还要想清楚。没有想清楚,肯定写不出清通的文章。

4. 注重社会实践

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有人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有字之书”,一本“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意思也是要把读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都要带着孩子去打扫卫生,也包括小制作、小发明之类的实践动手项目,也包括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有些学校搞文学社团、编辑报刊、举行演讲和辩论比赛、组织主题征文、编演课本剧等,都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怎样教中小学生学语文?

1. 研究儿童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爱孩子,充满仁爱之心。少年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反应非常快,具有超强的模仿力、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学习能力。他们学东西快,好习惯、好品格相对容易养成,但是一旦染上坏毛病,虽然也可能会改过自新、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纠正起来相对比较麻烦,也会增加儿童成长的社会成本。

2. 培养学习兴趣

在识字关过了之后,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语文课最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最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每一篇优秀的课文都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其实,中小学生读书也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越详细、历史情节越多越好。他们模仿成人、观察社会、认识世界,多数来自于文学艺术,来自于绘本、漫画,来自于小说、戏剧,来自于感触、感染和感悟。作文教学要鼓励孩子,先不管他立意高不高、中心是否突出,先写起来再说。一开始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写着写着他就会了。少一点条条框框,少一些清规戒律。不要怕他们写不好。正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可能上去就摔下来了,只要愿意练习慢慢就上道了,关键是要让他敢于尝试。

另外,中小学生一般也不喜欢听大道理。丘吉尔就说他从小就爱学习,但不喜欢被教导。所以对小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富有理想,在他们看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3. 养成良好习惯

我认为最主要的习惯是以下四种:

第一,享受阅读的习惯。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中说:“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我决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科课文齐声合唱。这样唱的时候,完全失掉语言之自然,只成为发声部分的機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既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那么,随口唱熟一些文句,又有什么意思?”

中小学学生读书,爱读比读什么更重要。读书如同穿衣吃饭一样,因人而异,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书单,即使有些孩子喜欢网络小说也没有关系。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第二,善于思考的习惯。好学生不再是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需要具有探究质疑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现在有些中高考试题,已不再局限于标准答案,而是意思答对即可,但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

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问的。不懂就问不是可耻的事情,提问也不是爱出风头,不懂就问,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正说明他有求知欲,有好奇心。所以,高明的老师一定是鼓励学生多提问,哪怕自己回答不了。最可怕的是对学生说,你不该问、你不准问、你提的问题很可笑等等。这样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

第三,乐于表达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养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写作的乐趣全在于写作过程的积累,写比写得完美更重要。写作的形式,除了作文,日记、笔记、随语、漫画都是写作。谁才需要写?有的同学说:我不想当作家,也不想当记者,我也不想将来学文科。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写作的能力,正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运动,但不一定当运动员一样。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写不出怎么办?不要把作文当作特殊的事情,要写就写,跟要说就说一样,自己有想法,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告诉别人。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否则就像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勉强说几句,也没什么意思。写作没有捷径或者秘诀,当然有些写作技巧需要老师们点拨,但主要还是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实践,勤学苦练,熟能生巧。

第四,自主学习的习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语文我做主。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的明天而学,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家长学。要让他们掌握自学的本领和习惯,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选择。像田径场上那样,有规定动作,有自选动作,不要都给塞得满满的,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爱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不要学得太死,不要太功利。初中语文教材里的“名著导读”分主推荐和自主阅读推荐,就是为了给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具有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的中小学生,到那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中国能不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靠他们这一代人的基本素质,其中现代化的语文教育至关重要,这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注:本文是根据作者在“2020年未名语文教育论坛”(11月21日,北京)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的。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语文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文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我的语文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