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呼和浩特市的“板升”文化

2020-09-26英英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英英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地区许多村庄以“板升”为名,例如“麻花板升”、“姑子板升”、“攸攸板升”、“哈拉板升”等。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史籍中出现的相关名称约有400处。“板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大量史实证明,“板升”出现于土默川地区,与汉人在这里垦田建屋有直接关系。“板升”是指汉人聚居的农耕区域,以区别于蒙古族的游牧场地。“板升地”即为汉人地。明人笔下的“板升”,都出自蒙古人之口,蒙古语“白兴”一词,汉文便写作“板升”。蒙古族借用汉语里的“百姓”,用以称呼来到塞外谋生的汉人,这是“板升”一词的来源。通过研究呼和浩特地区自然村落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这些村落不同含义的村落名称,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时代形成的村落和每一村落所叫的名称,都有明显的历史特征和浓厚的地域、宗教、民俗特色。

【关键词】“板升”;文化;历史;民俗特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213-02

“板升”作为呼和浩特独有的文化现象及地域村落名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板升”更是为呼和浩特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板升”以及“板升农业”,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很多老呼市人都知道呼市的“板升”,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为何那么多村名被称为某某板,而且这个叫法只有在呼市周边的村落会使用,因而这成了一个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但是这个话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不论是从官方记载还是民间传说的角度来看,都有它独特的解释。呼和浩特地区的村落中,带有“板”或“板升(申)”村名的自然村落有70个左右,每个自然村落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这些村落不同含义的村落名称,都有明显的历史特征和浓厚的地域、宗教、民俗特色。“板升”作为呼和浩特市特有的名称和一种历史现象,早已融入呼市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然而它经过岁月的漂洗,已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那些老旧的“板升”依旧为人们所怀念。

一、“板升”的历史背景

“板升”指丰州滩(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蒙汉人民聚居之地,亦作“板申”、“拜牲”、“白尖”等。蒙语“bai xing”为汉语百姓之音译,有城、屋、堡子之意。明嘉靖时期,蒙古俺答汗统率土默特部驻牧于丰州滩。明朝时期北方边民因不堪封建统治者的压榨,多逃亡于蒙古地区,并逐渐定居于丰州滩一带,形成蒙汉人民聚居的“板升”。定居“板升”的汉人,有秘密组织白莲教反对明政府的边官将士,有发配戍边的囚徒,但最多的是农民。汉族人民定居在那里修筑房屋,从事生产,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建筑等技术。蒙汉两族人民在生产、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两族人民共同开垦了丰州滩上万顷的土地,种植麦、谷、黍、菽等农作物,栽培瓜、茄等菜蔬,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汉族农民也向蒙古牧民学习饲养牲畜的技术,从事畜牧业生产。汉族的工匠用传统的中原建筑工艺,为俺答汗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汉族建筑艺术的逐步推广,也促使一些蒙古族牧民开始了定居生活。隆庆五年(1571年),在三娘子的协助下,俺答汗接受明政府“顺义王”的封号,蒙汉友好贡市,关系日渐和睦。万历初年,俺答汗与三娘子共同筹划,在“板升”修筑库库和屯城(即呼和浩特旧城),明朝政府赐名“归化”。从此“板升”成为蒙古土默特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益繁荣发展。自丰州滩西抵黄河三百余里,皆为“板升”所括。

二、“板升”的形成介绍

在归化城建立初期,丰州滩上已有5万余人居住。这5万人便按照行业分工的不同而分别聚居在指定的居民点里,他们居住的地方,用蒙古话来说,叫做“板升”。这些“板升”都代表了它原来的行业性质。

城北的“麻花板”,原名“马哈板升”,是屠工或卖肉人的居民点。“马哈”的蒙古语代表“肉”。“古楼板升”是根据当地原有的一座古楼而命名的。城东的“陶浩板升”,表明这里最早是砖瓦场劳动者的居住地,“陶浩”是蒙古砖瓦“陶思浩”的简称。“密密板升”是沙窝里的零星居民点,“密密”是“零散而小”的意思,可以推想,当初这里的居民一定居住分散,不够集中。城西的“攸攸板升”是“攸其白赫板升”的简称,意为“百货俱全的房子”,原来这里是去蜈蚣坝的必经之路,道旁曾有许多小商店。“刀刀板升”则是“坡下的房子”。“毕克齐板升”,原来是“笔帖式”(书写人)居住的地方。“萨拉齐板升”,原来是挤奶人居住的地方。“察素齐板升”,原来是造纸人居住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来按照工种居住的地方也出现了混杂的现象,同时名称也加以简化,大都只称“某某板”,而不是称“某某板升”了,比如:“麻花板”,“陶浩板”,“攸攸板”,“厂汉板”,“沟子板”,“桃花板”等等,有的地方更简单,干脆将“板升”二字都省略了,比如:“毕克齐”,“萨拉齐”,“察素齐”,“苏木沁”,“哈拉沁”,“瓦窑格沁”,“布塔齐”等等。

三、即将远去的“板升”

关于“板升”一词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是起源于蒙古语“白兴”,汉语译为房子;二是蒙古语“白兴”是来源于汉语“百姓”一词,所以把汉人住的房子称为“白兴”,也即“板升”;三是因为房子的建造是像铺板子一样,层层敲打,逐步高耸,从而形成了“板升”。笔者认为,其实三种说法并不冲突,反而能结合在一起,更能反映出蒙汉两族的文化智慧。正因为蒙古族接纳了来此种地谋生的汉人百姓,故而借来了“百姓”一词,用蒙古语“白兴”来称呼汉人,所以汉人住的房子也被对房屋这种建筑还没有概念的蒙古族称为“白兴”。汉人对蒙古语“白兴”的音译为“板升”,是因为直观的理解即为板子层层高升,从而建起了房子。多么有趣而又独特的起源,为蒙汉两种语言、两种文明的交融和相互学习增添了一层和谐色彩。

现在,地图上准确标识出的“板升”有10个左右。通过到四处走访各位居民,不难看出,他们在记忆中忠实地记录着历史长河奔腾不息的轨迹,“板升”自古至今的流变脉络清晰可见,从它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匆匆脚步。“板升”作为呼和浩特市特有的名稱和历史现象,早已融入呼市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现如今,存留的“板升”已不多,而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板升”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有需要牺牲的文化和群体,人类在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呼和浩特独有的“板升”文化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它推动了蒙汉文明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推动了蒙汉两族的和平互利与蒙古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呼和浩特这座传奇的城市中,以及在土默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板升”文化影响了呼和浩特几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这种文化不会被呼和浩特人所遗忘。

参考文献:

[1]杨笑寒.呼和浩特寻访——说名道姓[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德祥,佟靖礼.呼和浩特史话[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3]牛淑贞.归绥城市地理研究(1572--1937)[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清)张曾.归绥识略[M].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2012.

[5]翟九思.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4辑)[M].薄音湖,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6]刑野.刘映元文集(绥远近现代历史)[M].远方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新历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