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分析

2020-09-26王燕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俄罗斯

王燕

【摘 要】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文化自由才能成就文化兴盛,强权时期的文化都是粗鲁的,可俄罗斯却成了例外。在持续了很久的战争中,俄罗斯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文学。战争题材的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创作体系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俄罗斯文学史、文化史中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文章以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为切入点,阐述了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发展进程,从跨文化视域入手,剖析了俄罗斯战争文学兴盛的原因,并对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特征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跨文化视域;俄罗斯;战争文学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206-02

跨文化主要指对其他民族与本民族存在差异或者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进行全面剖析,并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适应。从跨文化视域入手,可以综合利用文化相容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渗透策略、文化规避策略等策略,了解俄罗斯文化的原归属与现阶段特征,明确俄罗斯战争文学文化价值的特定指向性。基于此,对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进行适当剖析非常有必要。

一、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发展进程

相较于其他国家,俄罗斯的文学创作起步较晚,从跨文化视域入手,可知俄罗斯文学优秀的史诗传统起始于十八世纪。彼得大帝利用近乎野蛮血腥的方式,推动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发展。若非如此,俄罗斯依旧会停留在17世纪,或许也就不会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问世。

在俄罗斯文学中,战争文学特点鲜明,以战争为蓝本的巨著层出不穷,如《伊戈尔远征记》、《战争与和平》等。上述作品不仅将俄罗斯的部分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陈述,而且将俄罗斯民族抵御外侮的文学主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进入二十世纪,俄罗斯战争文学逐步转向了现代性的战争描述,以《静静的顿河》为代表的战争文学作品从新的视角入手,揭露了历史与人的关系转变[1]。而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期,车臣战争的发起,改变了俄罗斯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也再次激起了战争文学作家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期冀以及关于人类共同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入思索。以《阿桑》、《阿尔罕-尤尔特》、《病变》为代表的作品形象化展现了俄罗斯民众道德观、世界观的变化。

二、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兴起的原因

(一)宗教信仰

整个俄罗斯发展历史中,东正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东正教与俄罗斯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东正教崇尚死亡、上帝、生命等的文化传统也对俄罗斯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东正教教义中的忏悔意识,推动了文学家关注民族、个人在战争年代的命运,产生了一大批特定年代的俄罗斯战争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兴起。

(二)政权支持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罗斯就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进行文学学习。而俄国十月革命后,政府推崇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且依附于政治的工具性文化,如现实主义战争文学,促使文化及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战争色彩[2]。

(三)与欧洲的紧密联系

文化的兴起需要传播,只有广泛传播,才能让人鉴赏,让人了解到它所具有的价值。在战争时期,俄罗斯贵族与欧洲往来密切,加深了欧洲国家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经过时间的沉淀,俄罗斯文学逐渐传入当时比较具有话语权的欧洲,从而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发展。

三、跨文化视域下的俄罗斯战争文学的主要特征

俄罗斯战争文学因其“起点不高”,常常呈现出两面性特点,一方面,因为文学底蕴较浅,作品中常表现出一种对文明的向往及推崇;另一方面,基于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特征,又常展现出一些野蛮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文学家们的努力,俄罗斯文学逐渐沉淀,逐渐展现出魅力,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基于人道主义的叙事视角

从十八世纪到现代,俄罗斯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洗礼,每一次战争均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反映,使得俄罗斯战争文學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3]。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家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不断加深,从以往表现战争场面为主的叙事视角转向了以战争为背景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思索民族生存价值的叙事视角,人道主义成为俄罗斯战争文学中独特的叙事视角。如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文学作品,均从人道主义视角入手,对人这一主体在战争中建立功勋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进行了重点反思。与此同时,以沃兹涅先斯基、叶夫图申科为代表的诗人也通过创作《戈雅》、《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等诗歌,在反思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的同时,对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歌颂。

人道主义是俄罗斯民族宗教东正教核心教义的内核,如东正教核心教义“爱上帝,也爱他人”就体现出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也体现出怜悯、同情丧失社会地位的人、被伤害的人、被欺辱的人的性格特征。在这一性格的影响下,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俄罗斯战争文学作品大多选择从妇女或者儿童的视角切入,进行战争审视,如阿列克西耶维奇创作的《战争中没有女性》等系列作品,从妇女的叙事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战争。这主要是由于妇女是战争中的无辜受害者,从妇女的角度入手,可以进一步深刻地揭露战争的危害性,进而从侧面展现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更是从战争遗孤的视角入手,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失去全部亲人后将抚养孤儿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博爱胸襟。

(二)以悲剧为基调的审美意蕴

不同于我国战争文学中善于利用宏大战争场面或者善于表现胜利结局的特点,俄罗斯战争文学善于对战争的悲剧性进行深入思考。从历史层面进行分析,俄罗斯文化深层结构中具有关注遭受苦难的民众的东正教文化积淀,通过东正教教义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悲剧为基调的审美底蕴。从十八世纪末期拉吉舍夫创作的《论人、人的死和不死》开始,到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作家,均善于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穷苦大众作为描写对象[4]。这主要是由于在战争结束后,作家认识到了以往战争文学仅描述重大军事活动的方式无法深刻揭露战争与人的命运间无法缓解的矛盾。这种情况下,为了揭示战争造成的创伤,出现了一大批以探讨普通人在战争时期命运为主题的悲剧作品。如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邦达列夫的《营队请求火力支援》等。同时以伊萨克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为代表的诗人也创作了《敌人烧毁了老家的小屋》、《路旁人家》等诗歌作品,通过悲剧的诗歌咏叹调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三)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以东正教为代表的宗教在俄罗斯拥有悠久的历史,对人的日常生活、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作品常被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与日常生活的写照,与宗教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受宗教中“训诫与劝导”思想的影响,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也贯穿了训诫与劝导精神,常表达出一种“人的原罪是没有理由不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俄罗斯战争文学中逐渐表现出“责任感”与“道义感”,以普希金、果戈里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开始将“拯救人民于水火”作为自己的责任,大量作品都开始尝试为民族解放探寻正确的前进路线。俄罗斯战争文学因此带上了神秘色彩,变得更加深刻,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

(四)英雄中心主义与小人物思想共存

俄罗斯战争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对“英雄主义”的痴迷,其实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民族损失惨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作家也经受了创作才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挑战。近千名作家进入前线,过半作家牺牲在战场上。这一场劫难给战争时期以及战后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促使这一时期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英雄中心主义色彩,甚至影响了后世。如别克的中篇小说《沃洛科拉姆斯克大道》、格罗斯曼的中篇小说《人民是不朽的》等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前线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及后方民众坚强的抗战意志。而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俄罗斯性格》更是通过选取战争大背景,塑造了一批形象丰满的人物,将俄罗斯人民崇高的道德情操、保卫祖国的无畏精神提升到了俄罗斯民族的整体性格层面。与此同时,俄罗斯文学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叙事抒情诗及政治鼓动诗,如苏尔科夫的《在窑洞里》、英贝尔的《普尔科沃子午线》、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瓦西里·焦尔金》等,塑造了顽强不屈的英雄战士形象,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英雄对正义的崇尚。

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的车臣战争结束后,相较于传统战争文学而言,当代俄罗斯战争文学中战争与人物的形象、战争与人物所表现的主题、人与战争的相互关系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以往的战争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战争是俄罗斯民族必需的一项危险事业,是崇高、神圣的,而《阿桑》、《阿尔罕-尤尔特》则将战争看作是无理性、违反世界秩序的产物。此时战争中主人公也不再是保護民族的英雄,而是一个个优柔寡断、对战争没有热情、对战争结果不抱希望、胆小懦弱的“小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俄罗斯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而文学作品则承载着这一个彪悍民族的文化理念。战争文学在俄罗斯文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此,在俄罗斯文学研究过程中,应以战争文学为重点,从跨文化视域入手,依据相容、渗透、规避、创新等原则,了解俄罗斯战争文学中的英雄中心主义与小人物思想、以悲剧为基调的审美底蕴、强烈的宗教色彩及基于人道主义的叙事视角,为跨文化文学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竞帆.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狄康卡进乡夜话>看19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过渡[J].活力,2019,(5):152-153.

[2]张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善恶观分析[J].长江丛刊,2018,(18):55.

[3]郭晔旻.不光有战争风云,还有文学巨匠,顿河畔罗斯托夫:哥萨克的原乡与颂歌[J].国家人文历史,2018,(12):101.

[4]曹慧萍.俄罗斯文学与当代中国领导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7(1):52-54.

猜你喜欢

俄罗斯
在俄罗斯感受“五一节”
俄罗斯猫展
战机在叙被击落惹恼俄罗斯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2012——俄罗斯别无选择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墙怎么倒了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