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公民》:偏见与正义的冲突

2020-09-26陈彩霞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偏见正义公平

陈彩霞

【摘 要】电影《十二公民》是一部改编而来的国产电影,围绕着“20岁富二代杀父罪名是否成立”这一问题逐步展开。影片中十二位主人翁背景各异,在进行各种证据问题讨论时由于意见不同和各自的偏见,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但最终十二位陪审员达成一致,认定“富二代”无罪。影片通过舞台化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剧情的冲突性和感染力,通过主人翁的争论传达出了生活中的偏见与正义公理之间的冲突,引人深思,也使得剧情极具吸引力,彰显独特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偏见;公平;正义;冲突;陪审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41-02

国产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著名影片《十二怒汉》,在尊重原影片、保留原影片传达的精神思想的前提下,编剧对该影片进行了本土化,融入了中国本土元素,在争议案件具体内容和细节、社会背景、角色职业及性格、人物故事等方面都贴合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且人物性格都很具有普遍性,人物冲突也是中国大众之间普遍存在的冲突。例如原影片中涉嫌杀人的贫民窟青年被改为近年来在我国极具争议的“富二代”,也提及了“文革”时期的暖心故事,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北京房东、出租车司机、大学保安、小店店主和房地產商等不同角色,集合了偏见与冲突的各种要素。

该影片的主角们虽然都是出于对犯罪行为的批判和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但因为各主角的知识水平及社会阅历的不同,各种偏见贯穿影片始终,这种偏见不但体现在陪审员们对“富二代”和各种证据事实的分歧上,更体现在陪审团成员对彼此认知的偏见上,这给影片制造精彩的人物冲突埋下了伏笔。然而随着陪审员们不同观点的碰撞,逐渐使得这种偏见不断被打破,最终偏见暂时在这场争议中消失,各位主角改变了一开始的11∶1——认为“富二代”有罪的投票结果,得出了12∶0——证据存疑不应认定“富二代”有罪的结果,然而达成一致的过程非常艰辛。偏见与追求公正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紧跟情节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自我检视。

在原影片《十二怒汉》中,其社会背景为美国,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实行十二人陪审团制,然而在中国,陪审团成员一般都为三人,因此国产影片《十二公民》将故事背景设定为某政法大学补考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英美法课程的期末成绩组成陪审团,对学生们的期末案例进行讨论。基于英美法课程的背景,陪审团由十二位成员组成基本符合逻辑,同时也避免了影片内容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相背离的尴尬。影片中还交代了对“富二代是否有罪”的结论必须要通过十二位陪审员的一致同意,即产生12∶0的投票结果。

《十二公民》中的十二位主角,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文化水平与素质各不相同,性格各异,当然每个主角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各自的理解,即便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公平正义的使者,都追求案件的公正结果,但是,由于各自属于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因此这些具有社会代表性的角色之间的碰撞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冲突,这源于各角色带有的不同偏见。

影片中人物最明显的偏见首先表现在对案例内容的偏见上。片中陪审团成员讨论的是一个20岁的“富二代”涉嫌杀害亲生父亲的案件。案件中“富二代”的亲生父亲嗜酒,将其从小抛弃,其一直与比较富裕的养父生活。一日,“富二代”的亲生父亲在家中遇害,而就在不久前,楼下的老人曾听到楼上传来被害人与“富二代”争吵的声音,且有目击证人称曾透过火车车厢最后两节窗户看到被害人被杀害的一幕。陪审团成员争论的焦点是“富二代是否有罪”,各位陪审员通过对现有证据的分析和梳理,围绕焦点进行讨论。因为一些典型案件的发生,“富二代”在近年的中国社会里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群体,人们最容易对其产生偏见,只要提起这个词,就自然而然地与“炫富”“骄奢淫逸”“道德败坏”等联系在一起。尽管对犯罪嫌疑人并不了解,但多数陪审员仍然认为,案例中的“富二代”不但素质较低,还道德败坏,因此其因为与亲生父亲发生争执而杀死其父的行为,似乎是可以解释的。这样的偏见在三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情节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三号陪审员实际上是与儿子因人生规划产生分歧进而发生不快,并从此断了联系,因此将私人情感经历带入到对犯罪嫌疑人的看法中,以自身对于孝道的理解对犯罪嫌疑人投以痛恨的目光,这就是明显的偏见。

其次,这样的偏见还体现在陪审团成员对彼此的看法上。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大家会对不同的人和事物产生主观臆测。影片中的各位陪审团成员或多或少都会对不同的事带有偏见,甚至是置身事外的观众也会对各角色产生或大或小的偏见。比如二号陪审员(数学老师),说话不多,始终笑脸迎人,很容易让人们认为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然而其对于每一个至关重要的证据推理和印证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于包养女学生的四号陪审员(房地产商人),当其说自己是学生的干爹时,其他陪审员对其投去了揶揄和嘲笑的目光,即便其伸出手上的戒指解释两人是奔着结婚的目的去的,全场仍在窃窃私语,并不愿意相信他所说的话,每个人只相信自己的臆想,这也是对他的极大偏见。

陪审团中的八号陪审员(检察官),可以说是影片的核心人物,他是唯一一个不赞成“富二代”有罪的人,八号陪审员在讨论中被其他陪审员贴上了“找事”“找麻烦”“较真”的标签,这也是其他成员对他的偏见。影片中八号陪审员一直引导其他人对现有的证据进行合理印证,不带偏见,这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角色,在现实中,一旦发生社会事件,舆论很有可能在片面事实的引导下一发不可收拾,此时是很需要有如八号陪审员这样的正义者站在公众的对立面来努力探求事实的真相。

又比如十号陪审员(北京房东),其对于其他人和事的偏见也令人印象深刻,先是对河南人的偏见、对十一号陪审员(大学保安)的偏见,再是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偏见,就连其说起儿子不好好学习,也将原因归结到租客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片中的偏见是贯穿始终的,是比较具有普遍性的。

此外,该影片还表达了对司法程序正义的思考。现实是,偏见与公平正义,人们很难解决,因为偏见是不可能会消失的,即便这么多年来人类社会一直都在为消除偏见而不断努力着,但偏见注定伴随人类的一生。然而对于公理和真相,又是人们需要的,这体现在法律的公平正义上尤为明显。就像《十二公民》中陪审团成员对“20岁富二代杀父罪名是否成立”进行的讨论,大家都有各自的偏见,但经过激烈的争吵、辩论,公平正义不断说服了偏见,最终全员一直认为“富二代”无罪。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在对现有证据进行合理推断的前提下,需要在社会统一制定的评判体系之下进行,需要有一个消除偏见的机制,当大家因为偏见而无法沟通时,可以寻求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程序正义便是保障人们进行和平说理的前提,正如影片中八号陪审员所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真相,真的,我不知道,也没人知道。可能是我们错了,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是一个有巨大价值的保护措施,谁也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

当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偏见与人们追求的正义公理发生碰撞时,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或是因为怕麻烦,或是事不关己,我们逐渐不再愿意较真,不再愿意为了真相而与人为敌、与世界为敌,只是麻木地认可了看似多数人都满意的结果,如果世界只是这样,那么终有一日,你我也必将苦受其害。

猜你喜欢

偏见正义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旅游卫视总裁韩国辉:我对旅行的“偏见”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