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突破与认同

2020-09-26唐玉杰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

唐玉杰

【摘 要】我国国产动画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改编自“哪吒闹海”经典神话故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被称为是国产动画的又一力作,它以新颖的形象、巧妙的构思和独具一格的立意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自我认同理论视角下,影片的解读围绕主角的自我认同与突破,道尽了无数观影人的艰难认同之路。

【关键词】自我认同理论;《哪吒之魔童降世》;自我突破与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35-02

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2019年7月26日上映以来已累计票房超过45亿,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它以元始天尊将混元珠炼化为灵珠和魔丸为起点,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

该片对经典的“哪吒闹海”故事进行了改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流行元素,让所要展现的文化更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它打破成见,强调自我认同与突破,更兼顾有现实的隐喻。片中有不少世俗丑恶的一面,比起真相,很多人更愿意去相信道听途说,然后带着偏见去审视别人。

一、自我认同理论

“自我认同”理论是由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指的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1]。他认为,“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而“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个体根据个体的经验进行反思性的理解自我。

同时,“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2]。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认为“自我认同”的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主我即个体的原始意志,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它会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我们会产生“我来自何处”“我该去往哪里”的观念。除了语言特征,吉登斯还进一步探究了“自我认同”与身体、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以及理想的我之间的关系:身体是维持连贯自我认同感的基础,耻辱感等则是自我认同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状态,而理想的我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也是自我认同的最终目标。

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艰难的认同之路

人类个体在生活世界中总会面临“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就是个体追寻“自我”的过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敖丙等角色就是在这些问题的矛盾中获得自我认同。

(一)他是谁?

他,即为第三人称代词,讲究客观陈述。而“他是谁”则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来自个体以外的观点。人类作为社会群体,总会在意来自外界的声音,或批评或肯定,能够帮助个体认识到“我”在他者认知里的真实存在。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命中注定就是魔丸的转世,是“恶”的化身。自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从手上凝出火球,肆无忌惮地砸向身边的百姓,所以他是“魔童”,他是“妖怪”。当逃出父亲禁锢他的结界,来到陈塘关百姓生活的地方,却不被大家所接受,甚至避之不及。周遭的所有人都用行动告诉他,他不是我们的一员,是不可能被认同的存在。同样的,敖丙作为灵珠转世,本应该是“善”的本源,却也不断被告知,他是“妖族”,是祸乱人间的代表。

(二)你是谁?

同样是自我意识以外的观点,与“他是谁”不同之处在于,“你是谁”往往带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虽然哪吒的父母不停地告诉他,你是陈塘关李靖夫妇的儿子;太乙真人告诉他,你是我的徒弟。但是,抛开这些身份,总有人当着他的面告诉他,你异于常人,你是“妖怪”。所以,面对陈塘关的百姓,哪吒表现得像个“妖怪”,他殴打村民,烧毁房屋,捉弄同龄人,甚至失控到痛下杀手。而敖丙自出生便被告知,你是“龙族”一员,是光复全族地位的“希望”。

(三)我是谁?

“我是谁”是个体必须直面的问题,它源自个体的原始意志,它告诉个体如何从世界中甄别自己。从来不会有人告诉你“我是谁”的答案,而是在“你”“我”“他”的不断重构中,逐步认清何以为“我”。哪吒第一次探索的“我”来自母亲的怀抱,这种血亲的认同告诉他,我是他们的儿子;第二次对于自我的认同来自父母亲共同编织的“灵珠转世”谎言,身份的认同让他放下戾气,跟随太乙真人修习仙术;而在海边与敖丙的相遇,则是通过他人的认同告诉哪吒,我并不是孤独的存在,我是值得交朋友的“人”。直到“灵珠”谎言被拆穿,哪吒暴走又收敛自我意识,“我”才有了最终的答案:不管是魔是仙,我依旧可以是守护一方的真实存在,我就是我。

三、何为自我——突破与认同

伦理学上将自我认同概括为“本体认同”和“规范认同”[3]。本体认同强调个体在不同时间保持同一性,即同一个体在A时刻和B时刻是同一个人;规范认同考察是什么特征使得个体成为其所是,即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确认相关特征、获得归属感并相应地行动、生活。二者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

(一)社会认同向自我认同的转变

人是社会化的生物,每个个体都会在意来自个体之外的看法和评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意识到其属于特定群体,并意识到作为该群体成员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的过程[4]。而自我认同则是直面“我是谁”的问题,区别于外界环境只关注个体自身的过程,是“本体认同”的具体表现。

社会认同就像是一把枷锁,越是迫切需要,就会被禁锢得越紧。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自出生就活在世俗的眼光中,他渴望通过社会认同来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他尽力驱逐海夜叉,却不料将自己推向认同偏差的极致。同样在传统的认知里,龙族就是邪恶的化身,所以敖丙永远不能以真面目示人。而当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相知再到碰撞,当哪吒托住冰云奋力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时,当敖丙舍出万龙甲奋力护住哪吒时,两位一体互成镜像,共同完成了自我认同的建构,实现了社会认同向自我认同的转变。

(二)自我意识释放与收敛的共存

“认同”同样强调的是其共性,即主体的承认、接受和皈依。在此过程中,认同的包容性扩大自我,把“我”延伸为“我们”,进行“我是谁”“我和谁在一起”的身份确立。

自我认同的结果不是一味地放任“我是我”,过度自我就是自大,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也会产生恶。所以在数次变身后,哪吒选择将乾坤圈套在手上保持清醒,既要释放自我却又收敛。这時的哪吒已经完全理解父母守护一方百姓的初心,而他挣脱了外界认同的束缚,却又不将自我过度放大,向陈塘关百姓展示“虽是魔,也有人性”的一面。可以说,他在纠结于“我是谁”中找到了自身想要的答案。

四、总结

人生而在世间,难免会受世俗的影响,魔丸就一定意味着“恶”,灵珠就意味着一定是“善”吗?恶童哪吒会从海怪手里救下一个孩子,灵珠敖丙也会心生恶念,差点“活埋”整个陈塘关。所以,人心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源自人心的一座大山——偏见,百姓的偏见之于哪吒,正如李靖的偏见之于敖丙。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谓“偏见”正是人们追求的社会认同,人人皆是偏见的受害者,但又都是偏见的施加者。在如今这个光鲜亮丽的时代,人人都在追求他人的认同,哪怕一点成绩都要发个朋友圈、做个直播以获得点赞或评论,却忽略了自我认同才是回答“我是谁”的源头。

参考文献:

[1][2]贾国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J].江汉论坛,2003,(05):56-58.

[3]余露.伦理学视域下的自我认同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8,(05):56-62.

[4]汪新建,柴民权.从社会结构到主体建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路径转向与融合期待[J].山东社会科学,2014,(06):36-40+35.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中国文化的崛起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待中国式家长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