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纪录片《绥远前线新闻》拍摄始末及内容考证

2020-09-26邓启蔓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邓启蔓

【摘 要】《绥远前线新闻》是上海新华影业公司于1936年底摄制的一部抗战纪录片,影片记录了“百灵庙大捷”后百灵庙战场的情景,是众多抗战纪录片中鲜少以绥远战场战况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因此十分珍贵。影片的底片于1941年被日军烧毁,其他拷贝亦下落不明,故学界对于影片的内容说法不一。本文通过查证相关史料,力求勘正现有的一些书籍中关于该纪录片内容记载的错误,并尽力还原这部影片的拍摄始末以及影片的内容。

【关键词】抗战纪录片;百灵庙大捷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27-02

《绥远前线新闻》①是上海新华影业公司于1936年底摄制的,反映“百灵庙大捷”的一部黑白有声纪录片,片长不详。导演由新华影业公司的骨干成员杨小仲担当,摄影师为薛伯青,剧务为屠梅卿。影片于1936年12月29日在上海上映,收获了巨大反响。

一、《绥远前线新闻》的拍摄背景

1936年8月中,日军勾结蒙古德王叛变,在百灵庙发动侵华战争。百灵庙位于绥远北部,是乌兰察布盟(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上一个著名的召庙,是汉蒙交易集合最为繁盛的地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时任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亲自指挥,战况一度十分危急。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具有绝对优势,故一时胜负难分,形成拉锯战,最终傅作义决定采取奇袭制胜、先发制人的方法,于11月20日命骑兵第二师师长孙长胜、第211旅旅长孙兰峰为前敌正副总指挥,向百灵庙发起全面进攻,24日便歼灭大半敌军,并完全攻克百灵庙而告捷。这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唯一一次完全胜利,可谓“史迹昭垂,万世不磨”。蒋介石更是称赞这次大捷“实为吾民族复兴之起点”;延安方面也派出了南汉宸前往绥远慰问抗日将士,并向百灵庙祝捷大会赠送“为国御侮”的锦旗。当时全国上下亦是一片欢腾,上海人民更是通宵狂欢,抗日救国的热情高涨。

1936年12月初,著名左翼作家阿英(钱杏邨)向新华影业公司的老板张善琨建议,应趁着民众抗日热情高涨之际,派一支摄影队去绥远百灵庙,拍摄傅作义部收复百灵庙大捷的纪录片,这样既可帮助新华影业公司增添名声,亦可助力抗日。张善琨慎重考虑之后,派出杨小仲、薛伯青以及屠梅卿三人前往拍摄。

二、《绥远前线新闻》的拍摄经过

据杨小仲的回忆,他们一行三人于12月10日晚离开上海,两日后到达北平,因“西安事变”的缘故,在北平滞留了三天,16日午后到达绥远并拜会傅作義,因当时无车前往百灵庙遂又停留了两日。19日清晨,他们跟随运送慰问品的车队正式前往百灵庙,最终于20日下午到达。驻守百灵庙的孙兰峰旅长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完整讲述了攻克百灵庙的经过。②

21日清晨,拍摄工作正式开始,拍摄的内容主要是百灵庙的整个地形以及我方进攻九龙口的大场面镜头③。拍摄过程并不十分顺利,据薛伯青回忆,他拿出摄影机才拍了一会儿,机器就突然停转,起初他以为是“爱姆”摄影机是新机器,不熟悉其性能所至,于是返回百灵庙中检查,一回到庙中,机器便运转自然,但一到户外,又开始停转,如此往复了好几次,最终明白原因,因为百灵庙的气温实在太低了,有零下三十多度,机器在户外容易冻住。

“有了这次经验,我每拍30尺左右胶片,就将机器放在怀中捂一会儿,如此反复地工作着,直到把我们需要的材料全部抢拍完,共拍了五百多尺胶片。”④

低气温给拍摄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薛伯青留下了遗憾。因为机器被冻住,所以没能拍下日军飞机在上空侦察轰炸目标的镜头,以及由于照明原因,也没能拍摄敌人夜间进攻的镜头。21日下午,他们便离开百灵庙返回绥远,并于22日下午到达绥远。当晚,杨小仲一行人前往省政府再次谒见傅作义,提出了想要补拍一些部队上前线行军、作战、步骑兵冲锋等镜头,傅作义欣然应允。23日,补拍工作顺利进行,傅作义亲自参加,指挥驻扎在绥远的军队重现了大战出发前他对部队官兵的训话。拍摄完成后,屠梅卿带着胶片先行回上海洗印,杨小仲与薛伯青则前往北平南口青龙桥补拍了一些万里长城的镜头。27日晚,他们也顺利回到了上海,然后立即着手给影片配解说词和录音,最终编辑成影片《绥远前线新闻》。

在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绥远省,杨小仲一行人还遇见了由太原而来的西北影业公司石寄圃、蓝马等人,他们亦是到百灵庙拍摄纪录片,听闻杨小仲及薛伯青已经去过,便决定不再去,转而向杨小仲两人要百灵庙的拍摄资料,杨小仲及薛伯青欣然同意。所以后来西北影业公司出品的《绥蒙前线》实际上就是用薛伯青拍摄的素材编辑而成的。⑤

三、《绥远前线新闻》影片的内容及考证

国内研究纪录片史的主要著作中,对于《绥远前线新闻》一片的内容记载不多,方方所著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最为简单,仅一句话带过,没有更多的详细内容⑥。单万里所著的《中国纪录电影史》和高维进所著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相对来说对于该片的记录要详细一些,但也仅限于一两个段落,并且两本著作中关于影片内容的阐释也都相差不大。

影片记录了我国军队收复为投降日寇的蒙古德王所盘踞的百灵庙的情况,以及绥远前线抗日部队的壮烈英勇。影片介绍了驻在绥远的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介绍了百灵庙遭叛军破坏的情景,房屋多为重炮轰毁,枪痕弹迹触目皆是,寺院坍塌、佛像残破、佛经散落。人民生活困苦,抗日将士也过着极艰苦的生活,烧饭用牛粪,饮食无油盐,只吃一盆烂干菜。影片还介绍了官兵们英勇作战的情景,有一个连队仅剩连长、号兵、士兵各一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其他如战场遗迹、战地工事等一一摄入。⑦

以上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关于《绥远前线新闻》影片内容的记载,《中国纪录电影史》一书也同样提及了该片的内容,包含“房屋多为炮火损坏,枪痕弹迹触目皆是……”⑧由于影片的底片在1941年被日军烧毁,其他拷贝也下落不明,所以无法通过观看影片来求证。但据杨小仲和薛伯青的回忆文章,以上两本著作中所记录的影片内容与实际拍摄的内容是有所出入的。

1937年,杨小仲在《新华画报》上发表了回忆文章《到百灵庙去》,此文清楚地记载了他们是1936年12月20日下午四点多到达百灵庙,正式开始拍摄是21日清晨,这个时间在薛伯青回忆录中亦有记载:“20日清晨天还没亮,司机就招呼大家启程……终于,在下午四时多……著名的百灵庙战场已在面前。”⑨并且他们在“拍摄完百灵庙的整个地形和我方进攻九龙口的大场面镜头后,决定先回绥远”,21日下午杨小仲一行三人便离开了百灵庙返回绥远⑩。由此可见,正式拍摄的时间实际上连半天都不到,所以《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与《中国纪录电影史》中所提到的“人民生活困苦,抗日将士也过着极艰苦的生活……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等这部分影片内容根本就来不及拍摄。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影片内容”其实都是杨小仲到达百灵庙后的所见所闻,并未拍摄成影片,杨小仲在其所著的文章中有清晰记载:“我们在庙的四周,查看了一周。自德王叛变,勾结敌人,攻扰绥远,就以这庙为根据地。布置设备,都是煞费心机,现在房屋墙壁,多被炮火轰毁,枪痕弹迹,触目皆是,凌乱的蒙古文经卷和坏的佛像,散漫遗落在各处。这时距敌人反攻败退已十余日,防守方面仍十分严密。……晚了,燃了一支蜡烛,副官更派了一个军士,为我们把卧坑烧热了,又叫给我们做晚饭,就来了几个兵士,七手八脚把面和了,切成长条,下在大锅里,这里的燃料,没有煤,没有树枝,没有碳,草是有的,但是畜牧唯一的食粮,此地的燃料,就完全靠了牛马吃下去的草变出来的粪,晒干了,功用和木炭相同,没有烟,没有灰,只是有一种辣喉咙的臊味,水是从地下掘起来的冰块,在锅里溶解开来,成了淡黄色的水,面就下在水里。不多时候,面煮熟了,每人盛上一大碗,没有酱油,没有盐,切上一盆大头菜干,这已是厚待我们远来的嘉宾了。”?

由此看来,《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以及《中国纪录电影史》两本著作中记载的关于《绥远前线新闻》的内容其实是有误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雷同的错误,这点就无法得知了。

至于影片的真正内容,杨小仲在其文章中亦有提及:“次日天明,已是将近八点钟,这里的天气,要比南方迟半点钟。到九时,太阳射着鲜明的光线,我们就开始了工作,孙旅长和此次作战中重要的几位军官,全都摄入镜头。以后就把庙四周的形势,和庙屋建筑的大概,以及战事遗迹、战地工事的布置亦都摄成影片。由副官处派了一位副官陪同工作,到十时半,已拍了六千多尺。”?

再加上后来补拍的关于傅作义将军训话的内容以及军队行军、到北平拍摄的万里长城等内容,以上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最终所呈现的全部内容。

四、《绥远前线新闻》的影响

1936年12月29日,《绥远前线新闻》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每天七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并创下了当时新闻片观片人数的最高纪录。”?

后来,这部影片又配合新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壮志凌云》同时上映,一时轰动全国。影片虽然没有拍到真正的战斗场面,但是百灵庙的地貌以及部队的真实活动,同样激发了上海民众的爱国热忱,杨小仲、薛伯青、屠梅卿三人是当时唯一一支前往百灵庙前线拍摄的摄影队,因此他们也被报界誉为“敢死摄影队”。

而摄影师薛伯青更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正是因为这次拍摄,他开始思考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关注和联系共产党,之后便开始秘密帮助新四军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最终成为新中国摄影界的一代宗师。

在抗战期间,无论是民营的电影公司,还是官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中国电影制片厂”等,皆出品了大量的抗战纪录片。当时的电影工作者胸怀民族复兴之志,在战火与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的抗战纪录片,这些影片记录下了中华民族艰难的抗战之路,如今看来珍贵至极。尽管以《绥远前线新闻》为代表的大量抗战纪录片都未能在战火中幸存下来,但今天我们仍可通过相关历史资料的考证来还原这些影片当时的摄制情况,以此回望近代中国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并为这段历史留下更多的一些细节。

注释:

①新华影业公司后又利用該片素材剪辑了《绥远剿匪录》及《绥远前线》。

② ?杨小仲.到百灵庙去[J].新华画报,1937.

③④⑩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2.

⑤ ??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3.

⑥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70.

⑦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2,26.

⑧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0.

⑨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0.

?注:薛伯青自传中提到共拍摄500尺胶片,考虑到拍摄时间仅半天,且摄影机时常被冻住,笔者认为薛伯青回忆更可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