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粹黄梅戏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发展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2020-09-26陶正轩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黄梅戏创新

陶正轩

【摘 要】作为中国优秀地方戏曲,更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虽然以其清新的表演、质朴的情感表达受到戏曲爱好者的喜爱,但是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娱乐方式也层出不穷,黄梅戏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适应网络新媒体。通过对国粹黄梅戏在网络新媒体下发展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策略,为黄梅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关键词】黄梅戏;网络新媒体;创新;政府帮扶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039-02

一、研究背景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安徽安庆,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二、发展现状

黄梅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优秀的地方戏戏种之一,并且已经成为安徽省的文化名片。黄梅戏以清新的表演风格以及作品中所透露出的质朴情感,得到了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钟爱[1]。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人们对黄梅戏的热爱已经大不如以前了,特别是在网络新媒体新兴、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传统的黄梅戏的风格及传播手段已经逐渐跟不上都市年轻人的审美,加之本身黄梅戏内容上的单一,粉丝和观众们早已出现审美疲劳。

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流行文化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由此使得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2]。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戏曲不但发展乏力,而且还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国粹黄梅戏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为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继续弘扬国粹黄梅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所面临的困境

(一)黄梅戏文化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贯通

众所周知的是,戏曲文化在古代表演的形式仅仅就是巴掌大的舞台,用来展示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故事传说,黄梅戏之中比较有名的便是《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3]。

可即便是表演得多生动、唱得多动听,也不过只能给舞台之前的人听,传播的方式非常单一。在从前娱乐方式极其单一的时代,或许这不失为受众陶冶情操的娱乐方式,在如今这个网络新媒体时代,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甚至不同年龄段之间,都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在如今这个年代,似乎戏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在大众的眼前,而大众的娱乐方式虽然千奇百怪,但是都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等智能化技术。从这一点来看,不单单是黄梅戏,乃至整个戏曲文化同样面临这個问题,黄梅戏文化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贯通,也可以说是黄梅戏文化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借助网络新媒体这一新式载体,可以更好地、更全面地为咱们中国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4]。

(二)黄梅戏创新观念浅薄,对国人吸引力不足

黄梅戏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一直面临着濒临淘汰的危险。黄梅戏人虽然尝试进行一些创新,但终究对国人吸引力不足。例如,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虽然在原有基础上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进步的空间却赶不上国人欣赏观念的变化,这归根到底还是创新意识的浅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将其换一种形式展现在国人的面前[5]。

(三)政府帮扶宣传手段单一,戏曲文化未能深入年轻一辈的心

近年来,黄梅县政府一直有意宣扬黄梅戏文化。2009年《人民日报》刊登了深度专访报道《黄梅人说黄梅戏》,再一次宣扬了黄梅戏的发源、传承和发展;2019年《人民日报》发表《铸强国利剑》一文,对黄梅戏剧院创排的《青铜恋歌》进行了报道;2019年12月省黄梅戏剧院举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从文艺创作方面,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精髓。整个宣讲会内涵丰富、系统全面、鲜活生动,令与会人员深受启迪和鼓舞。

可以说,政府帮扶的手段仅是鼓励民间组织、媒体等进行宣扬,手段单一。既然宣传的手段单一,那么宣传的范围一定是有限的,仅仅是关注那些民间组织、相关报道的人们。可是对年轻大众而言,黄梅戏远不如新式媒体、新式娱乐方式有趣、受欢迎,自然也就无法深入年轻一辈的心里。

四、网络新媒体时代下传统黄梅戏的策略分析

(一)贯通网络新型媒体,构建新型黄梅戏曲框架

传统的黄梅戏很难让人们对它感兴趣,更不要说传承。网络新型媒体,比如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媒体工具,将黄梅戏以更加短效、轻便的形式融入进这些新型媒体工具中。以短视频、新闻报道等时效性强且快节奏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诸如此类的平台号、账号需要长期地运营,积累一定的粉丝量、一定的播放量,再予以恰当的商业收益,将收益全部用来继续构建咱们的黄梅戏框架以及创新。只有将咱们的文化与符合时代潮流的形式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传承黄梅戏的目的。

(二)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

除了要贯通外部环境外,黄梅戏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刻板的形式,适当予以诙谐、幽默且具有正能量的方式来吸引观众,这方面德云社一直就做得很好。传统的相声放置今日,也许早已被时代所淘汰,但是德云社开了个很好的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二人相声,甚至加入了和观众互动的形式来娱乐大众,除此之外,德云社的商演活动也是举办到了全国各地,从经济角度来看,相声的发展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如今的相声才能经久不衰。同样地,黄梅戏曲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立足根本,不断创新。

(三)注重培养黄梅戏的专业人才

所谓“蛇无头而不行”,黄梅戏同样需要专业知识强的人才来带领黄梅戏复兴。例如,东北的二人转在赵本山老师以及他的一众徒弟的带领下,一直活跃在银屏上,经久不衰;相声在德云社的郭德纲老师的带领下,年轻一辈才能够继续弘扬,戏曲内容再丰富、形式再多样化,没有稳重的专业人才带领,也是不行的[6]。

(四)政府需要用多样化手段去帮扶黄梅戏的发展

一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支持的手段需要多样化,多种渠道进行。政府帮扶的传统手段就是开会宣传报道一下,后续的跟踪宣传一直做得不到位,黄梅戏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连续性宣传和报道。此外,政府可以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例如财政方面需要对黄梅戏的工作大力支持,并且鼓励培养专业的戏曲演员来帮扶黄梅戏的发展。

五、结语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本身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项技艺、一个行业的兴衰,更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的兴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国粹我们不能丢!但是如何能让其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适应国人的审美观念,这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改革和创新。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更要借助当下流行的媒体工具,更大范围地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刘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桐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路径[J].蚌埠学院学报,2020,9(01):1-4.

[2]推动新时代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N]. 安徽日报,2020-01-10(010).

[3]程庆珊.戏曲文化传承中的影响因素探析——以黄梅戏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6):157-159.

[4]陈相.简论新中国“戏改”与黄梅戏的现代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4):59-63.

[5]陈柳.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13):73-74.

[6]郭梦珂. 新时期安徽黄梅戏传播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网络新媒体黄梅戏创新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版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