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地昆曲保护及传承

2020-09-26李爽霞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行政行为法律制度保护

李爽霞

【摘 要】湘地昆曲是昆曲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的地域性,湘地昆曲包含了浓厚的地域性,并和当地的生活习俗、方言、审美、民间音乐等因素融为一体。通过各个方面来对湘地昆曲进行保护,国家行政对于湘地昆曲的干预、设计甚至是主导,都是不能避免的,但也是理所应当的,怎样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湘地昆曲进行适当保护,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专家分析认为:想要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满足群众的需要;想要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要不断培养昆曲艺术人才;想要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得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湘地昆曲;保护;行政行为;法律制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030-02

昆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原来的名字叫“昆腔”,也可以称为“昆山腔”,昆曲其实是一种我国古老的剧种,是传统的戏曲文化,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从开始的时候只是民间的清曲,是民间的一种小唱,从开始的时候,昆曲只在苏州一带流行,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昆曲逐步流传到了北京,开始成了有影响力的一个地方剧种。

湘地昆曲是昆曲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的地域性,湘地昆曲包含了浓厚的地域性,并和当地的生活风俗、方言、审美、民间音乐等因素融为一体。伴随湘地昆曲的发展,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湘地昆曲,在校园开课,也实行校园传承,并作为昆曲教育的课程思政内容,为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昆曲的产生及发展

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珍品,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后来经过数代人的改良走向全国,是百戏之祖,以表演细腻、曲词典雅而闻名。昆曲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当中的经典之作,昆曲的兴盛与衰败都是和它自身的特点有关的,昆曲的兴盛和当时士大夫的艺术生活趣味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惆怅的风格,当昆曲不被普通民众所喜爱,也没有了士大夫这个阶层喜爱它,于是昆曲就渐渐地走向了衰落。从美学趣味来说,昆曲偏向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但是它凝聚的是中国所有地区文人的美学及艺术创造,是文人雅趣的典范,具有非常强的颜色和覆盖能力,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能够保持其美学的内涵。在中国的戏曲中,昆曲就是活化石,中国的戏曲从诞生以后就一直在舞台上广为流传并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剧本从声腔、表演都在不断地变化,而昆曲则变化相对少一些,对于传统特点保留得比较多。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湘地昆曲的推广,基本上是将市场作为标准,文化部门花费了很多的资源,鼓励湘地昆曲按照时下的流行舞台来进行改革从而迎合观众,因此出现了一些迎合现代审美、流行审美的新戏剧,但是这样的改变其实没有获得成功,社会大众并没有因为昆曲的改造而重视和喜欢昆曲,因此很多专业演员改行,直至2001年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才被更多的人知道,湘地昆曲影响力逐渐得到提升。

湘地昆曲是昆曲的一个分支,湘地昆曲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湘地昆曲结合了昆曲的优势,也结合了湘地的地域优势,因此湘地昆曲吸收了昆曲的精华,也结合了地域的特色,更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因此,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也很重要。

二、湘地昆曲保护、传承现状

针对湘地昆曲,我国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在“文革”前的湘地昆曲保护措施一般是由国家政策、领导批示等方法来颁布的,这样显得其政治敏锐性比较强,容易跟随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文革”后,针对湘地昆曲的权威性保护法律文件来说都是部门规章级别的、文化部行政通知的。很多关于昆曲保护的工作还仅仅是依据相关部门的工作方针、实施方案等文件作为依据。近年来,湘地昆曲采取了很多的保护措施。尤其伴随着老艺人的离去,年轻一代青黄不接,湘地昆曲的传承有很大的问题,因此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

首先,要建立一批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中心,把这些具有传承意义的湘地昆曲集中呈现和保护起来,并且统一地进行教授和有意识地传承。长期以来,湘地昆曲的保护传承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传承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知道湘地昆曲、了解湘地昆曲。

其次,湘地昆曲还进行了数字化的拍摄和留底,把老一辈口耳相传的昆曲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护起来,也有利于湘地昆曲的传承。让非遗插上技术的翅膀是非遗文化活起来的重点,非遗通过技术的传承,湘地昆曲通过数字化的记录,把湘地昆曲的特色更加完美地保存起来。

再次,还开展了全方位的湘地昆曲进校园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湘地昆曲的课程,把传统的文化带到课堂中去,并赋予了思政教育的元素,让湘地昆曲在课堂上活起来,并且让更多的人了解湘地昆曲,会唱湘地昆曲,让年轻人喜欢湘地昆曲,并做好有效传承。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文化学习基地,通过在学校里的学习,让更多的人更了解湘地昆曲,也是一种很好地传承。

目前,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的现状是有利于湘地昆曲发展的,因此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还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利用好湘地昆曲的特色和地域条件,促进湘地昆曲的发展,在保存湘地昆曲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能具有全国性。

三、多方因素對于湘地昆曲的保护及传承

对于湘地昆曲的保护和发展,可以多角度和多维度地进行试点,也可以多途径地来开展,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的目的。湘地昆曲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需要顶层设计,并且做好顶层规划,从而有效地把湘地昆曲传承下去。

(一)要想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要满足群众的需要

有需要的观众,是接受湘地昆曲最好的人选,如果不知道昆曲就谈不上欣赏,那么即使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在发展中被遗忘,昆曲可以说是最接近平民百姓的艺术,昆曲中不少的人物形象都是源于平民,有一种源于生活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为了获得观众的吸引力,而牺牲了本身的特质来进行的。通过昆曲来展现人们生活中的爱恨情仇,表达对于人生、对于战争、对于家庭、对于国家的一些思考,不是非常直观地告知观众,而是让观众通过对昆曲进行品味,在品味中不断地体味这些意义。但是当前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昆曲,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更多地对电影、电视剧和选秀节目更加热衷,而关注戏曲的人比较少了,仅仅一些老年人对于昆曲还是真正地喜爱和欣赏。

(二)要想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要不断地培养昆曲艺术人才

在高等院校中设立昆曲的相关专业,从学生的素质和学历方面着手,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吸引学生投入昆曲的学习当中,高素质的人才构成可以避免昆曲人才队伍的不足。集中教学资源,成立专业的学术团队,着重培养昆曲的舞蹈策划、音乐等人才,从改革创新中谋求生存发展的空间,艺术在发展中不断改变,才能赢得生存的空间,世界是多元化的,昆曲也能够结合其他多元化的因素,形成新的艺术文化,当然才能保障其影响力和傳承,同时利用大众传媒对昆曲艺术不断地宣传,构建一些相关的文化保护机构和保护条文,珍惜和保护老一辈艺术家,同时提升昆曲作品的创新和对时代的一个适应性,只有这样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昆曲的长久、鲜活的生命力。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的文化,当前不少的文化都结合了商业,实现了其商业价值,就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生命力,需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出昆曲文化潜在的商业价值。

(三)要想保护和传承湘地昆曲,还要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观众面太窄,觉得不是大众能够接受的,尤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很难被大众亲近,实用化、普及化、覆盖化都是没有的,因此,要让更多的人喜欢和接受湘地昆曲,还要让湘地昆曲更加接地气,更加能够用大众的语言来呈现,让这种高不可攀的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需要重视和进一步传承发展的,湘地昆曲更是如此,覆盖面、认同度和生活性是非遗发展的关键点,在产业发展道路中,怎样让湘地昆曲走入生活中,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关键,也是下一步湘地昆曲要发展的重点。

综上所述,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地、多部门、多区域协同完成,也需要不断地培养人才,通过校园传承、戏曲传承,在传承中下功夫,这样才能做好湘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孔凡河,刘渝梅.责任政府语境下的行政问责制常态化探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01).

[2]朱文杰,张之燕.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昆曲传播——基于“大学生对昆曲传播的认知”调查的思考[J].名作欣赏,2019(14).

[3]陶麒羽.地方文化纪录片的主题呈现——以个人作品《湘地昆曲记》为例[J],广州大学,2019年5月.

[4]董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来源、保护与传承——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感[J],戏剧之家,2019年4月.

[5]于新洁.略论昆曲艺术的特点、传承与保护[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5月.

[6]陈卫微.文化资本视角下昆曲的保护和传承——以3D昆曲动漫《粉墨宝贝》为例[J],南京大学,2018年4月.

[7]余映.“非遗”昆曲艺术的动态传承——谈谈我在湘昆《白兔记》中饰咬脐郎[J],艺海,2015年4月.

猜你喜欢

行政行为法律制度保护
处理房地产纠纷中行政与民事交叉问题的正当程序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现状与不足分析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重塑基层政府信任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