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退场歌”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形式与意义

2020-09-26付玙璠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付玙璠

【摘 要】“退场歌”作为戏剧演出的最后一幕,自古希腊戏剧成型之后便一直存在,尤在悲剧演出中不可或缺,并以其特有的形式传达了戏剧演出的特殊意义。戏剧发展历经欧洲四大历史时期而经久不息,“退场歌”也在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各大剧作家手中口口相传,独放异彩,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在各类戏剧演出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色彩。

【关键词】退场歌;欧洲戏剧;形式变迁;意义变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027-02

古希腊悲剧从酒神节祭祀狄俄尼索斯的“临时口占”①发展而来,是大型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元前6世纪后期,雅典人忒斯庇斯首次采用演员并举行对话制度,从而提升了酒神祭祀的丰富程度,戏剧演出从酒神祭祀中脱离出来,继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至此,古希腊悲剧的雏形得以衍化发展,后经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之手,完整的悲剧创作模式形成,经典的悲剧作品问世,古希腊悲剧文化至此发展至巅峰,成为其黄金时代。在早期的“临时口占”中,“退场歌”作为巫术活动的连带内容出现,形式鲜明,意义淳朴,多由祭司传唱而来,旁人以乐器和之,具有非常传神的祭拜意义。由于形式简单、祭祀意味浓厚,其意义也是停留在祭祀诵神层面,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到了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进入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剧场在当时被当作政治论坛,同时充当起生活所思所想、人生哲理要义的抒发地[1]。基于社会的重视与主流文化的认可,戏剧发展在此时犹如雨后之春笋,欣欣向荣。纵观这一时期的戏剧发展,已存在非常严格的场次规定,戏剧演出到结束多以九场和十一场为主,贯穿这些场次中间的则是不同时刻不同次序的开场与合唱。在公元前431年荣获头等奖的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中,“退场歌”位于最后一场并现于最后一幕中:经主人公俄狄浦斯之口与剧中重要人物进行辩解与对峙,引出目击证人,增加矛盾波折程度,并以环环相扣之势将俄狄浦斯的身世、命运、指责、背负的惩罚、承担的苦难倾泻而出,一并呈现在戏剧观赏者面前。无论在备受推崇的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还是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如:《阿伽门农》《安提戈涅》中,都可以看到“退场歌”如上所述的内容,并持戏剧文化一贯的特点,犹如书法描写中的起承转合,将矛盾与冲突集中到一点加以展示,其形式撇開了单一的奉神祭祀,加入了不同程度的演员表演及歌队赋唱。退场歌作为戏剧演出落幕前的最后一场荣登舞台,并承载起古希腊戏剧特有的表达道德人伦、宿命运程、人世真理的重要功能。

古罗马时期戏剧的发展与罗马帝国的兴荣息息相关:以古希腊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为鉴,却碍于罗马帝国强劲的军事策略,在铁蹄铮铮中不复当年盛况。公元前44年,罗马内战的结束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繁荣,古罗马文学进入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发展中,以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与《孪生兄弟》为例,戏剧演出开始分幕分场,一幕里又分为诸多场次,一场是一个小闹剧的完结,一幕则是一个大情节的汇总,戏剧演出大多为五幕,“退场歌”位于最后一幕。在退场的整个过程中,歌队合唱不复存在,代之以宏大的幕后奏乐从舞台后方徐徐而来,剧中关键人物在此时齐聚一堂,矛盾的渐进过程也不像之前的古希腊戏剧——在演出的过程中逐步透露,将高潮集聚于演出的中间阶段,而是以排山倒海之势,在戏剧落幕前才让故事的结局浮出水面,并在戏剧主人公的摘帽弯腰礼中退台,伴随着一声“观众们,戏到此结束,请鼓掌吧”[2]而落幕。罗马戏剧的演出已不再受政府的支持,而是作为大型节日庆典期间的娱乐活动,加之统治阶级过分强调戏剧的娱情作用,力图以豪华的演出粉饰太平,迎合普通民众观看、博其一笑的同时分散他们对政治斗争的注意力,因此,“退场歌”的简化与有意为之地强调“退场”,使戏剧的功能从古希腊社会启迪民众、针砭时弊、传达教义的严肃演出中黯然收尾,沦为场面壮观、布景绚烂、音响悦耳的表演艺术。

戏剧演出发展至中世纪已不再是古希腊罗马戏剧的延续,而是从教堂仪式中延伸出来,在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垄断地位的时期,戏剧的丰富程度受限,演出内容也相对控制在教会文化之中,虽偶有零星半点的民间艺术,也在教会严格的监督之下,无法左右其自身的发展与走向[4]。在中世纪前期的戏剧发展中,宗教剧盛行一时,宗教神学的抽象观念被具象化,并附上世人获罪的形象,在舞台上展示上帝全知全能的救赎。“退场歌”的内容在此时被灵魂得救、升入天堂的喜气氛围所包裹,或被禁欲苦修、洁身自律的基督教义所环绕,看似是对古希腊“临时口占”时期祭祀仪式的丰富加深与扩大,却从虔诚的信仰崇拜中跳脱出来,在严格的教会标准之下斩断戏剧演出丰富性的同时,借宗教之名实现对于世人的束缚。在中世纪后期的戏剧发展中,宗教色彩逐渐弱化,世俗剧发展成熟,戏剧演出多集中于笑闹的生活氛围、日常的真实描绘、尖锐的社会讽刺及多彩的民间语言方面。在中世纪笑剧之冠《巴特兰律师》中,戏剧遵循典型的三幕式,并引出旁白将人物的内心活动绘声绘色地展示出来。在“退场歌”中,通过滑稽的方言俚语、巧妙的法庭布置、恰当的旁白提示,将巴特兰律师巧言惑众,诡计多端而最终搬起石头反被砸的闹剧形象展示出来,从而成为一报还一报,强盗反被偷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极大。至此,中世纪戏剧文化的发展逐步从宗教教义、原罪忏悔的主题中脱离出来,将世俗品格与观赏性融入其中,具备初步的现实主义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价值观带给欧洲大陆巨大的冲击。在重新发掘、阐释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名义下,戏剧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从内容形式上借鉴经典,并且以新型戏剧理论开拓出戏剧发展的多种类型,从而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5]。在人文精神和现实生活的统摄下,戏剧蓬勃发展:悲剧、喜剧、田园剧、民族戏剧、袍剑剧、宫廷剧直至莎士比亚各大名剧,内容包括生活实事、世俗矛盾、人性分辨到真知追问等等,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维持着戏剧一贯分幕分场的特点,虽在“三一律”的控制下产生了类似牵线木偶一般的作品,但戏剧大家仍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技巧创作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不朽巨作。在经典悲剧《哈姆雷特》[6]中,“退场歌”的形式与古希腊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悲喜交集、雅俗共赏、时空自由的转换中极力调动观众的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空缺,不再刻意营造出表演的状态,也不需要幕后的旁白来概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在先前几幕的演出中将矛盾与疑问层层叠加,直到落幕才将结局呈现在观众面前,既维持了戏剧演出的跌宕起伏,又能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从而将戏剧演出由古罗马时期的娱乐、中世纪的教会禁忌发展至真正的如古希腊时期的殿堂艺术。“退场歌”虽然在继古希腊之后的戏剧演出中不再占有隆重的位置,但在其形式的转化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启迪民智的教义活动,还是狂欢娱乐的大型演出,或沦为意识形态的附庸品,“退场歌”作为戏剧演出中极其经典的一部分,无论发生怎样的形式变迁或意义变化,其承载的独特意义与内容却也历久弥新,永葆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注释:

①“临时口占”指古希腊人为赞颂酒神狄俄尼索斯造福人类的光辉事迹而举办的一种歌舞仪式.

参考文献:

[1]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 北京大学, 2005.

[2]普劳图斯.古罗马戏剧选[M]. 杨宪益,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3]倪滕达.罗马早期戏剧中的希腊文化元素[J]. 北方论丛, 2012,(5): 82–85.

[4]毕凤珊.试论英国中世纪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J].甘肃社会科学, 2007,(03): 83–86.

[5]海伦海克特, 顾春芳.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世纪演变[J].南方文坛, 2018,(1): 50–56.

[6]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 朱生豪,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