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干预策略探究

2020-09-26李树根

考试周刊 2020年81期
关键词:行为成因小学生

李树根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向教师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告状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或者宣泄出自我负面的情绪,但若是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会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快乐地成长。学生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为具备道德感,通过告状向教师寻求表扬;感到被欺负,通过告状向教师寻求帮助;有利己之心,通过告状向教师揭短他人。为了避免告状行为频发,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具体可通过倾听学生的诉求,发掘问题所在;进行调查与分析,弄清来龙去脉;采取表扬—矫治—鼓励的方式,纾解情感郁结;建立起多级制度,纠正告状习惯;开展多样的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等措施,这样能减少学生的告状行为,缓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班级,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成因;教育干预;策略

一、 引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告状的频率高,有的时候,学生之间发生一点小摩擦便要向教师告状,这样的事情频发,不仅会使教师感到为难,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班级的和谐程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减少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发生,让学生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及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向教师告状,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处理矛盾,构建和谐的班集体,促使学生的个体成长。

二、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

(一)学生具备道德感,通过告状向教师寻求表扬

大多数小学生在电视剧、故事书、动漫等影响下,会产生正义感和道德感,其心里有一杆区分“好”“不好”“坏”的秤,知道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因此,大部分学生具有“逞凶极恶”“锄强扶弱”的正义感。当他们碰见打架、抄作业、不做值日、考试作弊、不写作业、插嘴等不良行为时,其会根据自身认知观念中的道德感对以上行为做出判断,认为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做出这些行为的人是值得惩罚的。在他们看来,只有教师才有资格对学生错误的行为进行批判,而他们告状,便能向教师呈现这些行为的是非曲直,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纠正错误的行为,还能获得教师的表扬,可以通过满足其正义感、道德感进行自我肯定。

(二)学生感到被欺负,通过告状向教师寻求帮助

在小学低年级中,告状次数多的大部分都是内向、胆小的学生,其但凡受到点委屈,便向教师告状,而不是先与“欺负”他的学生沟通。此类学生告状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够帮助自己、保护自己,批评犯错误的同学。在小学课堂中,教师最常听见的告状就是“老师,他拿我的橡皮。”“老师,他的东西超过课桌线影响我学习了。”“老师,他拿走我的作业本,我写不了作业。”……心理学认为,人类最主要的本能之一是自我防御,而小学生体格小,自我防御能力不高,因此当其受到委屈、被人欺负时,会在第一时间向他人求助,在班级矛盾中,教师便成了学生求助的第一对象。此外,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受到委屈,但是其有一副热心肠,其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他人是否被欺负,因此当其看到有同学被欺负时,也会向教师寻求帮助。

(三)学生有利己之心,通过告状向教师揭短他人

在不良的环境、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一旦受到一点点委屈便会耿耿于怀,在强烈的自我暗示下,其会产生较强的报复心理,便向教师告状,并在告状中添油加醋。当教师对其告状的同学进行批评时,其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快感,这种告状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利己之心,其渴望通过告状向教师揭他人的短,从而获得心理满足感,抚平自己心中的不忿。这样的告状行为若是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会严重损伤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此以往,甚至会引发心理创伤,不利于其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教育干预策略

(一)倾听学生的诉求,发掘问题所在

大部分学生在告状时,处于较强的心理波动状态,其渴望将自己受到的欺负、委屈在第一时间用激烈的语言告知教师,让教师理解自己的心情,批评欺负他的同学。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开启了自我防御,心理较为敏感,一旦教师在听其诉说时出现一点点敷衍行为或者打断其说话,学生便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明明是自己受到了欺负,教师却不甚在意。因此,教师在面对告状的学生时,要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学生身上,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诉求,不要着急打断其讲话。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自然地向学生传达出“我在好好听你讲话”的暗示,完全融入学生的视角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切记不要边听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倾听时,要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其讲话中找出矛盾的所在,了解其告状的动机、内容,同时,教师要及时分析出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其告状的内容予以心理安慰,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其解决矛盾。

(二)进行调查与分析,弄清来龙去脉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告状行为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知音”的角色,要想学生之想,与学生站在同一面看待问题。其次,教师要用探究的态度进行调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先分析事情的对错,再分析整个事件,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件事情最好的处理办法。最后,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传递“宽以待人”的思想,在面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不要过度敏感,尽量平复自己的心情与同学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总之,不论学生之间的矛盾多大,教师都要对事件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安慰被欺负的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其放宽心,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其带着教师的指导性建议与发生矛盾的学生处理此次事件,或者教师完全放手让其自行处理,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可促使学生养成宽以待人的思想,使其不要对班级中的人际交往持过分敏感的态度。

(三)表扬—矫治—鼓励,纾解情感郁结

教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若是态度不积极,或者没有符合学生的预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对于性格内向、胆小、有一些心理小毛病的学生,教师在面对其告状行为时,要以和善、亲切的态度与其进行沟通,哪怕指导其告状的行为不正確、动机不纯,也要寻找并肯定其闪光点,比如表扬其关心同学、信任教师的行为等。教师一旦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发觉其具有阴暗的心理,要马上用委婉、温和的语言告知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其矫正心灵上的缺陷,告知学生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而服输不等同于认输,而是为了更大地进步。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放开自己的心怀,让其时刻保持善良、宽和的心态进行班级交际,与其他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和谐交往。

(四)建立起多级制度,纠正告状习惯

虽然告状是小学生常见的行为,但是其会隐形地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告状行为有正确的理解,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告状,或者让其学会自己处理矛盾事件。比如,教师可以建立多级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处理问题。首先,教师接收到学生的告状时,先鼓励其自行解决矛盾,告知其班级生活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不能一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便要向教师告状,而应该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矛盾。其次,小学生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是小问题,比如拿橡皮、过课桌线这些小事,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其同伴自行解决这些小矛盾,不要对教师产生依赖性。最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员推选出一个组长,一旦组员之间发生矛盾,先通过组长进行调解,组长调解不了再求助班干部,班干部解决不了再求助教师。通过多级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养成遇事不依赖教师的良好习惯,能先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减少告状的行为,有助于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开展多样的活动,促进身心发展

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竞争与和谐的合作,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建立稳定的班集体,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降低告状的频率。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好晨会课,在晨会上引导学生讨论积极的话题,如“你眼中的好学生是谁?”“评价其他学生的优点”等,在思考、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学生会找到他人的闪光点并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能减少告状心理。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比如集体进行表演大赛、两人三足活动等,学生通过合作,能亲身体会到他人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其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阳光、活泼、善良的心态,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降低告状的频率。总之,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可以通过实践的力量让学生反思自己、找到他人的闪光点,能让其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减少班级矛盾的产生,降低告状的频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向教师寻求表扬、向教师寻求帮助、向教师揭短他人三点。有的告状行为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合理诉求,但是有的告状行为只是由于学生寻求自己的利益或抒发心中不满而产生,这样的行为属于行为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时,为了消除班级中存在的社交隐患,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倾听学生的诉求,发掘矛盾所在;要对学生之间的矛盾进行调查与分析,弄清来龙去脉;采取表扬—矫治—鼓励模式,帮助学生纾解情感郁结;可以建立多级制度,纠正学生喜欢告状的习惯;可开展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避免学生出现行为偏差,使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雨佳.基于教師立场的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1):61-64.

[2]郑晓媛.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师,2016(15):24.

[3]何媛,李玲.对教师解决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困惑解析[J].新西部,2016(5):44,42.

[4]霍佳玉.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9(6):117-118.

[5]树漪.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教育思考[J].青年时代,2018(25):248-249.

[6]逯丹.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43-144.

[7]李乐.教师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回应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2016(10):68.

猜你喜欢

行为成因小学生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我是小学生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