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2020-09-26胡建国曹爱娥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全媒体黄梅戏传播

胡建国 曹爱娥

摘要:全媒体时代给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传播与发展理念,推进艺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加强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创造适合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新空间。

关键词:全媒体;黄梅戏;传播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4-0004-03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MR、H5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催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全媒体给人类社会打开了新的时代之窗。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全媒体时代,传播的各种媒介形态层出不穷,由线性单一发展至多元立体、集成融合,使得原本已逐渐边缘化的传统戏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现实挑战。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全媒体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需要积极顺应时代变迁,顺势而为化危为机,推动有利于黄梅戏传播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1 文献综述

黄梅戏艺术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剧种迅速成长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正是与时俱进借助传播媒介的形式与生态变化,逐步扩大了市场和地域影响,树立了品牌形象,培养了大批的受众群体。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大量的资料文献从传播媒介视角来研究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黄梅戏通论》(安徽省艺术研究所,2000)研究了黄梅戏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如广播、电影等形态传播。《黄梅戏市场价值挖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胡建国、张鹏顺,2011)中提出,要实现与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的高度融合以挖掘黄梅戏的市场价值。《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叶当前,2011)分析了影视传媒对于黄梅戏传播的价值。《当代传播视野下的黄梅戏发展路径》(邵敏,2013)中提出,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整合传播媒介,扩大黄梅戏的受众范围与影响。《论黄梅戏的新媒体化演进》(闫亚军,2014)认为,要冲破发展瓶颈,实现黄梅戏向新媒体化方向的发展演进。《黄梅戏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途径》(董珍珍,2014)分析了利用数字媒体的优势以扩大黄梅戏的传播影响。《论新传媒背景下黄梅戏的传播和發展》(张璨,2015)研究了整合利用现有传播媒介的优势,推动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地开拓市场。《新媒体时代下黄梅戏的有效传播和发展探究》(施宏,2015)分析了黄梅戏发展和传播的优势及劣势,黄梅戏借助新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陈继华,2016)中分析了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推动黄梅戏艺术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新媒体驱动下黄梅戏产业化融合发展研究》(操阳,2018)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整合媒介形式与重塑黄梅戏的全产业链条发展。《媒介传播视阈下黄梅戏生态发展探析》(赵元,2018)分析了如何构建复合型和多样型的媒介模式以扩大黄梅戏的媒介传播范围。《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陈柳,2019)提出要把握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发展价值与因素,探索新时代的新发展路径。《新时期安徽黄梅戏传播研究》(郭梦珂,2019)提出加深黄梅戏与新媒体的结合,推动产业链整合和数字化传播。

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以扩大黄梅戏的生存空间,呈现更好的发展生态,从现有文献看成果丰硕,但立足全媒体视角加以研究的却寥寥无几,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探索,力求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2 全媒体时代黄梅戏传播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全媒体时代重塑传播格局

人类社会的媒介传播形态与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同步,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全媒体的发展阶段(见图1)。相对而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播时存在各自的边界,可称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形成叠加效应,媒介传播逐步演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促使当今的媒体趋向智能融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态势融合生长。

所谓全媒体,是指借助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驱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针对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全方位打通各种新旧媒介与终端,利用多种媒体通过优势互补和跨界融合,实现各个维度之间的全面连接与纵深发展。在全媒体时代,新技术融合渗透实现信息传播的数据化、智能化、社交化、多元化、融合化与移动化,任何人在任何终端上可以跨越时空限制获得任何想要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图、声、光、电等。从时间、空间、主体、效能四个维度来考察,全媒体具有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特征(见图2),各种媒体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传播生态,重塑现代媒体的传播格局。全媒体给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传播既造成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选择和路径。

2.2 全媒体给黄梅戏传播与发展带来的挑战

作为优秀的民族艺术,黄梅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但全媒体时代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纷至沓来的海量信息所淹没,传播方式、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大量的综艺节目、艺术作品、休闲娱乐等涌现,黄梅戏等传统戏曲日益被边缘化,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与挑战。

2.2.1 黄梅戏与其受众类型的不匹配性

就目前来看,黄梅戏的有效受众主要还是中老年群体,在年轻群体中往往受到疏远和冷落。但是,这里有一个需要克服的悖论:一方面,中老年群体在选择媒介上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他们欣赏黄梅戏时更习惯运用传统媒体,并且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年轻人喜欢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新型媒介,但是对黄梅戏而言他们又是低效甚至无效是受众。于是,两者之间出现了交叉错位,给全媒体环境下黄梅戏的广泛传播造成了障碍。

2.2.2 黄梅戏艺术本体的发展

戏曲艺术的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剧种要想获得稳定的发展,重要前提是有持续展现的好的剧目,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黄梅戏作为安庆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名片,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万人空巷的辉煌盛景,大量的优秀剧本和人才不断涌现,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获得了广泛的受众认可与市场影响。如今再难有突破《天仙配》之类的好剧本,创编黄梅戏剧本的大多是老一辈艺术家,年青创编人员非常少,黄梅戏再创作出喜闻乐见的剧目面临人员和时代的难题。[2]人们耳熟能详的仍然是过往的那些经典曲目、唱段,缺乏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精品之作,艺术本体的发展演进严重滞后于时代。

2.2.3 与现代媒介融合之间的冲突

一是快和慢的冲突。黄梅戏属于传统的戏曲艺术,戏曲化的唱腔音乐节奏舒缓,以歌舞演故事,通过舞蹈、动作、唱腔、念白、形态等演绎故事情节;人们借助现代媒介追求的是快节奏、多元化的娱乐消费,特别是年轻人更满足于创造性、刺激性的视听觉享受。二是虚和实的冲突。黄梅戏艺术是通过舞台表演呈现给受众,具有写意性、虚拟化、程式化特征,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脱节;而现在的人们追求具有现实性的艺术作品。三是新和旧的冲突。黄梅戏的题材、音乐比较传统和古老,许多的故事情节也比较陈旧老套,传统艺术的审美意境与新的现代媒介之间具有微妙的矛盾。

2.3 全媒体给黄梅戏传播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3.1 创造全新的技术基础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渗透,给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创造了全新的技术基础。从资源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保护,对原有的艺术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塑造,到整合各种渠道平台以拓展市场的增值空间,全新的技术构筑了黄梅戏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基础。特别是通过媒体融合、行业融合、跨界融合,以互动共享的无障碍模式使观众成为黄梅戏艺术发展链条上的真正参与者。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交流演出信息,对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等做出评价,有利于作品不断完善提高,演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观众的需求。[3]在全媒体时代,技术创新成为艺术演进的重要推手,将推动黄梅戏真正成为大众化的艺术。

2.3.2 激发传播的乘数效应

全媒体为黄梅戏塑造了艺术发展新生态,开拓了更迅捷、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一是互联网等技术摆脱了空间、时间限制,交流更加畅通无阻,传播更加精准有效,有助于黄梅戏的广泛传播。二是去中心化。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带来了大眾传媒的革命,人与人之间可以在非特定关系下通过各种媒介与终端,推动艺术的迅速扩散和多元复合传播。三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演员与观众的角色边界,不管是演员、票友,还是戏迷、观众,都可以将自己的表演与唱段通过网状覆盖,进行分享互动。四是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包括传统媒体也在新生态中获得新动能,线上线下、传统与现代,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全媒体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方式,将会激发黄梅戏传播的乘数效应。

3 全媒体时代黄梅戏传播与发展的路径

全媒体时代新的传播革命逐步推进,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切实有效地依托全媒体以振兴黄梅戏,重塑传统艺术之美,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3.1 与时俱进,创新传播与发展理念

3.1.1 与时俱进,转变理念,主动参与现代科技与媒体的发展过程

当前,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被边缘化、被分流是冰冷残酷的现实,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嫁接现代科技与媒体的东风,进行开拓性的有力尝试,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根据全媒体的生存规则,科学把握现代媒介的深度融合,塑造良性传播的新范式、新生态,通过有效的传播和推广,将传统的经典艺术进行新时代的生动演绎与诠释。

3.1.2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指向,创造满足时代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传统戏曲是“植于民间,兴于民间”的艺术。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对艺术的大众性、娱乐性和互动性做出合理有效的回应。着眼于当代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积极探索全媒体语境下的解读方式,推动黄梅戏的作品创作、演出形态创新等,实现由单一线性向散状多维互动传播转变。

3.1.3 深挖黄梅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黄梅戏等戏曲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是根植中华大地独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当前,需要深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历史资料中挖掘故事,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特质,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探索。融合时代精神与现代科技,重塑全媒体传播的新范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这是时代赋予黄梅戏等戏曲艺术的使命担当。

3.2 守正创新,推进艺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媒体传播价值

3.2.1 传承精华,培根铸魂,守正最核心、最本质的艺术品性

黄梅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时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代代人呕心沥血、艰苦探索、不断创造逐步形成的戏曲瑰宝。中国戏曲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艺术整体写意性、程式性和时空性表演体系,不能因为引进了现代舞台技术而被破坏,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只能在创新中强化而不是丢弃。[4]在进行黄梅戏作品的创作时,必须坚持和守护其独特的美学样式、美学原则和固有的艺术品性,突出艺术内在精神的传承;要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倾注高度的人文关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民族心理;不能片面的肢解、盲目的创新,防止过度的商业化和功利化,而抛弃了艺术本身的正统正脉、艺术精粹。

3.2.2 紧跟时代变革和审美需求,不断突破创新

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讴歌现代人的创业精神和精神风貌是戏曲的责任,是时代赋予戏曲的神圣使命。[5]守正不是守旧,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要加强创新,从题材、内容、音乐、唱腔、样式等方面不断探索。要抓住时代脉搏,在继承和发扬其音乐本质和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注重创作的时代性,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吸纳流行元素,创造出适应当代民众口味和审美需求的优秀剧目。

3.2.3 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与手段

善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现代技术与黄梅戏舞台艺术设计、表演的良性互动,增强艺术呈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采取细分化和差异化策略,量身打造作品并精准投放,以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扩大黄梅戏的市场影响。注重开放性和包容性,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国内外其他各种艺术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刻提炼黄梅戏与时代的契合点,通过有时代特色的“歌舞演故事”来提升艺术对受众的感染力、影响力。

3.3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极力拓展传播的广度和维度

3.3.1 建立多元化结构的传播手段和渠道组合,极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渠道矩阵化是一种多元化结构,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结构的力量并尽量避免其弱点,实现多层次、多样化传播。[6]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谋求政府、主创者、受众、媒体和相关企业等多元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化地整合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媒介组合,构建全面互动与全面互补的矩阵网络。以点、线、面、体的全方位、立体式覆盖,极力拓展传播的广度和维度,形成乘数效应,实现黄梅戏艺术生存空间与传播途径的重构和再造。

3.3.2 实施受众需求细分策略,采取多样化传播渠道,实现不同媒介的优势互补和跨界融合

黄梅戏的传播效果如何,主要通过受众的接纳度、关注度、认可度、参与度等来衡量。对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细分,差异化地选择不同类型的传播工具和方式,体现传播优势和传播效果。对中老年群体与黄梅戏的爱好者,更多通过传统媒体和仪式活动、文艺表演、影视剧展播等活动;对年轻群体,则更多选择微信、微博、短视频软件、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兴媒体或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等学生群体,应结合时代精神充分挖掘黄梅戏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编入教材与纳入课程当中。发挥不同媒介的独特优势,并促进线上线下联动、跨界融合,打造适合黄梅戏艺术的全媒体传播范式。

3.3.3 突出碎片化、分散化传播方式,拓展艺术受众的代际传承

在新时期、新阶段,需要立足多元化价值体系,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基础,实现零散、快捷、互动性传播,多方位、多途径发扬黄梅戏艺术,更多地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利用全媒体的微传播,制作小视频、微视频、短视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屏幕,对年轻人进行精准有效投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将黄梅戏的基础知识、地域文化、经典剧目、名角名段、院团发展、演出动态等,碎片化、分散化地传播给不同类型的受众。

3.4 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强化系统性支撑

3.4.1 建立数字化资源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有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包括黄梅戏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传承历史,代表人物及作品、经典唱段,以及剧本、道具、服装等资料进行记录、保存和处理。另一方面,针对已有的录音、录像资料由于时间原因造成的消磁、老化和失真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将其进行转录、复制,可以实现长时间的无损保存。[7]建立内容丰富多样的数字库,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黄梅戏提供了基础和途径。

3.4.2 打造相关产业链,形成产业推动

将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打造相关产业链,以促进黄梅戏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存与发展。一是利用虚拟现实、3D动画等数字技术等进行动漫、网游等文化创意及产业开发,与时代同步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及产业嫁接。二是围绕艺术资本,进行核心产品、配套产品、衍生产品等多维度产业链条的开发,打造沉浸体验、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相关项目,极力拓展艺术资本的价值。三是与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与黄梅戏剧团共同开发设计,打造观赏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戏曲旅游产品、项目、线路。

3.4.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对全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引进。他们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熟练使用各种媒体融合技术,深入浅出地把优质的黄梅戏文化传播出去。吸收更多科技人员加入艺术的生产、创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等,打造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关注、喜爱黄梅戏。对黄梅戏艺术的表演者和从业者,加强关于新兴媒体知识以及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全新的思维理解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塑造一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艺术创造和传播队伍。

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形成,对黄梅戏等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传播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挑战,也存在机遇。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供給和需求两端,改变传统思维定式,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聚焦创新驱动、创意驱动、产业驱动,依托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极力拓展黄梅戏艺术传播的广度和维度,积极创造适合这一艺术瑰宝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新湘评论,2019(9):4-6.

[2] 苏优优,刘小蕊.安徽省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播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8(9):13-14.

[3] 方平,谢芳芳.“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艺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安庆黄梅戏为例[J].赤字,2017(10):82-83.

[4] 李岗.当代戏曲创作的困境和出路[J].戏剧文学,2019(9):74-76.

[5] 曹斌.论现代戏的“供给侧”改革——以陕西戏曲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94-101.

[6] 黄尧.新媒体背景下戏曲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

[7] 陈健.地方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与新媒体传播[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7):133-135.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全媒体黄梅戏传播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