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部门协作模式在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效果探析

2020-09-26游静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青霉抗菌耐药

游静宇

(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药剂科,湖北 武汉)

0 引言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指对于临床常用的敏感的3类或3类以上的抗菌药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此类细菌的出现给临床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与挑战[1]。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愈加广泛,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已成为各大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为进一步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患者发生交叉感染,我院于2017年开展了由药剂科、检验科、医务部、护理部等多部门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及防控工作,现对此进行总结,评价干预前后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等,对于防控工作成效进行评价,为促进院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感染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提取我院2018年3-12月及2019年3-12月期间出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2 方法

1.2.1 成立多部门协作的防控管理小组

由感染管理科牵头,成立多部门协作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小组,小组成员为药剂科、检验科、医务部、护理部、以及临床各科室负责人。每季度召开小组会议,对于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反馈、交流讨论及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1.2.2 各部门分工

①检验科:负责微生物的标本检测、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等工作。包括开展标本规范化采集的相关知识培训、安排科室成员到进行病区标本采集及运送的指导、按季度汇总监测结果分析并反馈至临床,定时上报检出信息到细菌耐药的全国监测网站。

②感染管理科:主要督导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落实防控措施,是否严格依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展开手卫生、无菌操作的培训操作,开展用具、仪器、物品等的消毒,对于办公桌、电脑、键盘以及空气环境等进行采样和送检。

③药剂科:统计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分析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根据院内实际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科室选择合理的抗菌药,并进行药学查房。

④各临床科室:根据检验科反馈的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药剂科的指导建议,明确诊断,进行记录、登记、复查、综合治疗。

⑤职能部门:医务部负责组织开展疑难MDROs感染的会诊及诊断,考核临床科室是否按相关管理制度及处理办法对于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进行处理、登记和记录,包括是否按分级管理制度开具抗菌药,对发生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进行规范诊断与治疗。护理部:临床护理人员严格根据医嘱进行护理处置,包括接触隔离、环境及物品消毒、个人防护等,同时进行健康宣教。护理部对临床护理的整个操作及标本采集流程进行考核。

1.2.3 成立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组

由院感、药学、检验、急诊重症、呼吸、感染科室的临床、药学、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专业的专家组成,在医务部组织下开展全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急重病例的会诊工作,从多个专业角度提出治疗意见,形成最终治疗指导方案。

1.3 评价指标

记录并分析评价研究前后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单独使用率、联合使用率等)、微生物标本的送检(如送检率)、检出多重耐药菌(检出种类、株数及检出率)、以及院内感染(如感染例数、感染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描述,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多重耐药检出情况

干预前合计检出例数313例,检出率为9.65%(313/3243),干预后检出率为7.95%(352/4426),干预前高于干预后(χ2值 =6.818,P值 =0.009<0.05)。

干预前后,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肠杆科菌(CRE)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具体见表1。

2.2 干预前后感染发生情况

干预后,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为1.02%(667/65409),低于干预前感染率(1.54%,884/5730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 =66.949,P值 =0.000<0.05)。

2.3 干预前后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及标本送检情况

干预后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抗菌药物的单独使用率、联合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均有下降,较干预前低,参照药敏试验的抗菌药选择率、标本的送检率等有所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比较 %(n/n总)

表2 干预前后抗菌药应用及标本送检情况 %(n/n总)

3 讨论

细菌的耐药性,是深受关注的重大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危害到医院医疗质量的控制及医疗安全,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负担[3,4]。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级别的医院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硬件设施等参差不齐,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层出不穷,当前细菌耐药的问题较为严峻,也受到了国内临床、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

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不单单是某一个科室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多个专业及科室,包括微生物病原学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制作、抗菌药物的正确合理使用、手卫生、医务工作者的无菌意识和操作规范、院内用具消毒、感染患者的隔离等多个方面[5,6]。因此要做好医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构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工作小组,共同完成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及管理工作。我院自2017年起成立了多部门协作的多重耐药菌管控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成员包括为药剂科、检验科、医务部、护理部、以及临床各科室负责人。每季度召开小组会议,对于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反馈、交流讨论及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我们对于开展多部门协作管控前后的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多部门协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重耐药感染情况发生,干预后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从1.54%降到1.02%,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以及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均有所降低,标本的送检率有所提高,说明通过多部门协作管控,我院在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通过建立小组,共同协作,临床医务工作者对于多重耐药菌的上报缓解得到了完善,药学工作人员与公共卫生医师合作,为多重耐药菌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参考方案。干预后我院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以及耐碳青霉烯肠杆科菌(CRE)的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说明我院在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的管理与控制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9]。通过多部门多学科协作,我院不断加强对于多重耐药菌开展的知识培训,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防控意识也不断增强,院内感染的发生也不断降低,标本送检率也有所提高。这与谢首佳、鲁海蜃等人[10,11]的结果均较为一致,也验证了多部门协作对于院内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多部门共同协作的模式进行院内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可以有效降低院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检出率、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等指标,提高送检率,可以帮助医院更好的完成多重耐药菌的管控工作,值得进一步的探索与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青霉抗菌耐药
什么是抗菌药物?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开展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HIV-1耐药流行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