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患者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9-26王号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放射治疗放射性根治术

王号号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0 引言

乳腺癌是现阶段女性群体中发病概率较高的一种妇科疾病,其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此类疾病不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同时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现阶段,在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多数情况下都会采用乳腺癌根治术的方式,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与此同时,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通过放疗还能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而患者在接受胸部放疗之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放射性肺损伤,而随着治疗程度的加深,患者的并发症也会更严重。本次研究中,文章就探讨了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现报告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9例患者,患者年龄41岁至72岁,平均(52.6±2.5)岁;观察组9例患者,患者年龄40岁至70岁,平均(53.7±2.5)岁。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典根治书或是改良根治术。

首先,在采用经典根治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锁骨下淋巴结、腋窝下淋巴结、整个乳房以及患者乳房附近的胸小肌以及胸大肌进行完全切除,在此基础上,同时将患者肿瘤附近3cm以内的所有皮肤清除,在对患者的淋巴结进行清除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顺序来进行,一是清除患者乳房上方至锁骨位置的淋巴结,二是清除患者乳房下方至腹直肌上部的淋巴结,三是清除患者乳房外侧至背阔肌的淋巴结,四是清除患者乳房内侧至胸骨旁中线的淋巴结[1]。

其次,在采用改良根治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先要对患者的整个乳房进行切除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患者乳房附近的胸小肌以及胸大肌进行保留,针对患者腋中位置的淋巴结以及腋下位置的淋巴结进行清除。

所有患者在结束手术之后,均需要接受为期5周的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患者先进入模拟机,固定自己的体位,将自己手术的瘢痕位置以及乳腺癌范围标出,在此基础上,医生通过CT扫描仪定位患者的病灶区域,通常情况下,将扫描层厚的参数设置为5cm,范围设定为患者颏下至膈下5cm,在此基础上,向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传输数据。患者乳腺癌危及器官以及临床靶区需要由主管医师审核CT图像后予以确定,与此同时,放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通常情况下,在设定计划靶区的过程中,将CTV外放5cm即可,照射野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对患者的靶区域进行放疗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为6MV-X线,照射剂量总设定为50Gy,患者每周需要接受5次治疗,每天1次,每次照射治疗的用量为2Gy,患者需要连续接受5周的放射治疗。而在针对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放疗治疗的过程中,先要在患者的胸壁表面放置50mm的等效膜,同时进行照射,强度为20Gy[2]。之后,将等效膜取出,继续进行照射,至50Gy为止。

所有患者在结束放射治疗一个月之后,都需要返回医院进行一次复查,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血常规情况、肺部症状体征情况、胸部CT情况等,在确定患者不具备其他类型的内部类型之后,由资深影像学医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放射性肺损伤的问题。

1.3 临床观察指标

首先,对两组患者的乳腺癌疾病类型差异进行分析。

其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乳腺癌病理类型差异情况n(%)

表2 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差异n(%)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群体中十分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主要发生于患者乳腺上皮组织中,绝经期女性发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所有的乳腺癌类型中,原位乳腺癌的致死率最低,但是,患者发生原位乳腺癌问题之后,其乳腺位置正常细胞的特性会逐渐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细胞特性的正常细胞会逐渐转化为游离状态,进而形成癌细胞,癌细胞进入到血液之后,会伴随着人体的循环系统扩散至患者全身,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3]。现阶段,临床上在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手术,患者接受手术之后,为了有效避免癌细胞进一步扩散,需要继续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不仅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能够有效控制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效果。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肺部是一个最敏感的器官,患者乳腺位置的肿瘤在接受放疗治疗后,放射野内部的正常组织也会在射线的影响下出现放射性损伤,患者早期的放射性肺损伤多表现为肺泡炎、肺水肿等,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的肺部组织也会进一步纤维化,进而使患者的肺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4]。患者发生放射性肺损伤问题之后,最常见的一个临床并发症就是放射性肺炎,且患者一旦发生此类问题,治疗难度相对较高,患者的肺部组织结构以及功能很难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疾病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患者肺部的纤维化问题会进一步严重,现阶段针对此类问题的治疗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在发生放射性肺损伤问题之后,死亡率会大幅度增加,通常情况下患者的生存期在两个月以内。现阶段,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发生肺损伤问题的概率,临床上都会采用减少放疗剂量的方法,但是效果十分有限。但是,从医学界其他研究结果来看,乳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手术之后,在接受放疗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问题与患者前期接受治疗的情况以及患者的个体状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明确患者放疗过程中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十分有必要,其能够帮助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患者放射性肺损伤问题的发生概率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使患者在接受放疗过程中放射性肺损伤问题的发生概率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采用经典根治术以及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数量不具备明显差异,但是,相比之下,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却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多数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对照组患者则多数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相比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来说,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在接受乳腺癌根治手术之后,放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放射性肺损伤的问题[5]。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个人认为放射性小叶癌为患者放疗过程中出现放射性肺损伤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上述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就需要给予更加密切的关注,患者在接受放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做好针对患者周边器官的保护工作,尤其需要做好针对患者肺部位置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有效减少放疗给患者肺部器官带来的损伤,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在对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放射性肺损伤的问题,需要明确放射性肺损伤问题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实际对患者进行放疗操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对患者进行保护,进而有效降低放射性肺损伤问题给患者健康带来的影响,实现患者生存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放射治疗放射性根治术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系列性科普
放疗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