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部软弱煤巷预应力锚杆支护效果分析

2020-09-25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浅部泥岩塑性

徐 盼

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深部的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已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一半,目前浅部煤炭资源已逐渐开采完毕,煤矿开采将进入深部开采阶段[1-4]。深部巷道处于“三高一扰动”环境中,巷道帮部普遍存在显著变形而失稳破坏的情况,松散软岩巷道尤其如此。依据岩承理论,围岩丧失稳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围岩丧失稳定前提供必要的支护,围岩仍将保持稳定状态[5]。锚杆支护作为巷道支护的主要支护形式,确定合理的预紧力对于维持巷道稳定性及延长巷道服务年限,降低返修成本至关重要。已有学者提出,提高锚杆预紧力可使浅部的组合梁与深部的承载拱有效耦合,减小顶板层间离层,提高围岩的稳定性[6-7]。围岩稳定性与围岩表面位移、塑性区范围密切相关[8-9]。本文利用FLAC3D软件,选择应变软化模型,结合工程实际,模拟松散煤巷在不同预紧力下围岩破坏形态、应力场(竖向应力及成拱系数)及位移场(位移量及位移梯度)变化特征,从而较为定性地确定锚杆预紧力与围岩稳定性的关系,确定较为合理的预紧力,在达到预期的支护效果前提下降低施工难度。

1 计算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

1.1 数值计算模型

以安徽省两淮地区典型的某矿为例建立模型。模型中,巷道断面形状为矩形,宽5 m,高4 m,巷道埋深H=800 m,巷道两帮为煤岩,顶底板为泥岩。据实测结果巷道所处位置垂直应力σz=16.8 MPa,水平应力σx=σy=17.8 MPa;考虑边界效应的影响,模型计算范围为X方向50 m,Y方向20 m,Z方向50 m,为提高计算的精确性,巷道内部网格划分较细,渐变比例为1.1,其他区域等距划分网格,左右边界X方向约束,前后边界Y方向约束,下边界Z方向约束,上边界为自由边界,施加原岩应力。考虑到开挖扰动使围岩岩性变差,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应变软化模型,但不考虑耦合效应。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如图1,煤及泥岩相关力学参数见表1。考虑到单元体网格点较多,帮部围岩岩性较差,本文仅选取帮部OA方向上的网格点进行分析,监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表1 煤及泥岩相关物理力学参数

图1 数值计算模型 图2 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1.2 本构模型

通过现场取样并制成标准试件,在试验机上进行试验。对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FLAC3D的应变软化模型中煤及泥岩损伤强度c、φ随塑性剪切系数εPS(用塑性剪切应变与剪胀角表示)[10]的衰减回归方程如下:

(1)

(2)

式(1)(2)中0.7、20.0、1.3、26.5分别为煤及泥岩的残余黏结力、残余内摩擦角。

通过上面两式可以看出,当εPS→时,损伤强度c、φ趋于残余强度一般认为当试件黏结力降低至时,岩石已进入残余变形阶段。根据回归方程式(1)(2)可得出煤及泥岩的应变软化本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煤及泥岩损伤强度c、φ随塑性剪切系数εPS变化(应变软化本构关系)

1.3 模拟方案

锚杆采用cable结构单元模拟,锚杆直径22 mm,长度2.4 m,锚固段0.8 m,自由端1.6 m,间排距800 mm×1 000 mm,顶板布置7根锚杆,两帮分别布置5根锚杆,具体锚杆布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弹性模量200 GPa,拉断荷载266 KN,托盘采用端部设置极大锚固剂参数模拟。为分析不同锚杆预紧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别模拟锚杆预紧力0 KN、20 KN、40 KN、60 KN、80 KN、100 KN、120 KN时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

图3 巷道锚杆布置示意图

2 模拟结果与分析

2.1 围岩塑性区分析

不同方案下围岩塑性区分布如图4所示(由于篇幅有限,只给出预紧力为0 KN和80 KN时的分布图),利用Fish语言编程获取的塑性区面积随预紧力变化如图5所示。

观察图4可知,围岩的破坏主要是拉伸破坏(tension-p)、剪切破坏(shear-n、shear-p)及拉伸与剪切叠加三种形式。巷道围岩的浅部区域主要发生拉伸破坏,而剪切破坏区发生在深部区域。

图4 不同方案下围岩塑性区分布

由图5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锚杆预紧力的增加,塑性区面积大大减小。当无预紧力时,塑性区面积达到219 m2,预紧力为20 KN时,塑性区面积减小为198 m2,降幅为9.59%。当预紧力在20KN-80KN时,塑性区面积平均降速为1.19 m2/KN;当预紧力大于80 KN时塑性区面积几乎保持不变,平均降速仅为0.12 m2/KN,再增加预紧力对于减小塑性区面积意义不大。

图5 塑性区面积随预紧力变化

塑性区面积与锚杆预紧力呈负指数关系(见图5),此地质条件下二者满足关系式:

S=125.0+97.9e-P/48.3

(3)

2.2 位移场分析

为获取监测方向上(OA)各点处的位移及竖向应力值,将不同方案下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导入tecplot中进行处理。不同方案下OA方向位移量、位移梯度随距离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

由图6(a)可以看出,锚杆无预紧力时,帮部位移量最大达到248 mm,在巷道表面1 m范围内,帮部位移量量均在160 mm以上。当预紧力为20 KN时,帮部最大位移量为220 mm,较无预紧力时减少11.2%,随着预紧力的增大,位移量大大减小,预紧力为80 KN时,帮部最大位移量仅为152 mm,降幅达38.7%。当预紧力大于80 KN时,各曲线几乎重合,位移减小量很小,几乎不变。

位移梯度可反映围岩的破碎程度,位移梯度越大,说明围岩越破碎。观察图6(b)可以看出,位移梯度曲线呈现“马鞍型”,说明由于锚杆的锚固作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承压拱,锚固区内围岩破碎程度较低,较为完整,而深部一定范围内围岩破碎程度较高,预紧力越大,效果越明显。随着预紧力的增大,锚固区内压应力区相互叠加,位移梯度逐渐减小,同区域内围岩破碎程度越低,围岩完整性越好。当预紧力达到80 KN时,位移梯度降幅与无预紧力时相比最明显,超过80 KN后,几乎不再变化。

图6 不同方案下OA方向位移量及位移梯度随距离的变化

2.3 应力场分析

不同方案下OA方向竖直应力及成拱系数随距离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不同方案下OA方向竖直应力及成拱系数随距离的变化

由图7(a)可以看出,施加预紧力可以使帮部竖直应力峰值向巷道方向移动,预紧力越大,移动量越大,说明预紧力锚杆可以较好地改善巷道浅部围岩应力状态,提高围岩稳定性,当预紧力达到60 KN时,峰值位置移动了约2.5 m,但当预紧力超过60 KN后,移动不明显。依据成拱系数及塑性区分布得出不同方案下压力拱内外边界见图8。

图8 不同方案下压力拱内外边界位置

观察图8可知,随着预紧力的施加及增大,压力拱内外边界均向巷道表面内移,压力拱厚度也有一定减小,说明浅部围岩的稳定性越好,被破坏和参与承载的围岩越少。预紧力在20 KN~80 KN时,内移最明显,超过80 KN后,内移量及厚度变化很小,几乎不变。

3 结 论

(1)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根据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塑性区面积随锚杆预紧力变化呈负指数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锚杆预紧力可以大大减小塑性区面积,但当预紧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塑性区面积变化不大。

(2)增大锚杆预紧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围岩形变量,使帮部竖直应力峰值及压力拱内外边界向巷道方向移动,改善巷道浅部围岩应力状态,提高浅部围岩完整性及稳定性。

(3)对于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巷道,锚杆预紧力在60 KN~80 KN之间较为合理。

猜你喜欢

浅部泥岩塑性
更 正 声 明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诺尔矿田腰尔压锡矿浅部标志带特征及成矿预测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铍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新汶矿区构造复杂区域煤层赋存探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