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意大利人在明帝国的奇幻漂流

2020-09-23言九林

视野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利玛窦里奇肇庆

言九林

1582年,意大利人马泰奥·里奇(Matteo Ricci)辗转来到了澳门。作为耶稣会的传教士,他希望将自己的“上帝”带入庞大无匹的明帝国。

30年前,他的前辈沙勿略也曾怀着同样的夢想,但严格的海禁政策让沙勿略只能望洋兴叹。1552年底,沙勿略病逝,临终之言是:“岩石啊岩石,你何时才能裂开?”

一、天竺国僧

古老帝国的岩石并非坚不可摧。1583年,通过变相贿赂,马泰奥·里奇等人在广东肇庆申请到了一个定居点。申请过程中,他没有提到传教,仅声称自己是宗教团体成员,因为仰慕中华帝国而离开本土远涉重洋来到这里,只祈求获得一小块地,用于建造住房和小教堂。

这种谨慎是必要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七年颁布的《大明律》里规定:上至以弥勒佛、白莲社的名义聚会,下至扮演巫师请神上身、兜售符水,为首者要处以绞刑,从犯也要“各杖一百,流三千里”;甚至连“军民装扮神像、鸣锣击鼓、迎神赛会”也不被允许,为首者要杖一百。

马泰奥·里奇们不想被抓进监狱。同时他们还知道,中国人有一种文化上的自豪感,“他们不能相信有那么一天,要向外国人学习本国书本上未曾记载的东西”。为了规避这种排外的文化心态,马泰奥·里奇们接受了一位衙门主簿的建议,“把头和脸剃得精光,穿上非常得体的袈裟”,从传教士摇身变做了洋僧人。1584年,他们在肇庆出版了一本宗教书籍,序言的落款却是“万历甲申岁秋八月望夜三日天竺国僧书”。1585年,他们在肇庆建起了教堂,但马泰奥·里奇的好朋友与政治靠山、肇庆知府王泮,给教堂起的名字是“仙花寺”。

寺庙与教堂、传教士与佛教徒,终究不是一回事。马泰奥·里奇们按自己的规矩,在平常日子里将大门关了起来,这让肇庆的百姓们疑惑不已,在他们的认知里,寺庙应该常年大敞山门、广受香火才对。与疑惑伴随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阴谋论——1580年代,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混合着倭寇与中国本土海盗,已在明帝国沿海骚扰抢掠多年;官方将他们统称为“佛郎机人”,民间则流传着“佛郎机人拐卖嗜吃小孩”的谣言。马泰奥·里奇们的番邦外貌、山门紧闭的仙花寺,与这类谣言很自然地结合到了一起。

仙花寺的第一个信徒,是患了不治之症而被家人抛弃街头的一个可怜人。马泰奥·里奇们告诉这可怜人,他们无法医治他的肉体,但可以拯救他的灵魂。垂死者愿意抓住任何可以抓到的稻草,可怜人被带回仙花寺受洗,然后在那里去世。谣言随后开始在市井中传播。谣言里说,番鬼们有一种能力,可以看出那可怜人的脑子里藏着宝石,在他生前照料他,是为了在他死后占据他的尸体,然后将宝石取走。

二、炼金术士

当然,也有主动投奔仙花寺之人。但这种投奔,带给马泰奥·里奇的,只是更深的失望。他在札记里写道:“中国有很多人热衷于炼金术,差不多使他们发了狂。他们认为,采用一种只有在外国才找得到的草药,可以把水银变成银子。因为我们是这儿唯一的外国人,就有谣言说我们随身带有这种草药,而且我们知道使用它的秘密。”

一旦得出了某种结论,民众会有一万种办法去“证实”它的正确性。“马泰奥·里奇们懂得炼金术”也不例外。流言声称,仙花寺里的这些人,不从事生产与贸易,也不像和尚们那样大开山门广纳施舍,却能够衣食无忧,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掌握着将水银变为银子的奥秘。

1589年,新来的两广总督刘继文将马泰奥·里奇们逐出了肇庆,迁往位于广东更北部的韶州南华寺。在韶州,传教士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居所“按中国式样设计和建造”,教堂旁的精舍里“所藏皆《六经》正学,《子史》诸书”;马泰奥·里奇也决定在形象上转型,不再做洋和尚,要做洋儒士——这是他从儒士身上得到的启发。因为在明帝国,儒士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僧人。

三、泰西鸿儒

大约在1594年前后,马泰奥·里奇开始留头发、蓄胡子、穿起了明帝国常见的儒生服饰。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儒生构成了明帝国的主流知识圈,“非读书人出身的富豪,没有多少体面;士子虽然贫穷,却有光显的身份”。

变身儒士,大大拓宽了马泰奥·里奇的社交圈。他既能够以记忆法出入于江西巡抚的府邸,也可以与王爷们酬唱往来。1596年,他将自己熟知的西方关于交友的格言与故事翻译出来,以《交友论》为书名结集出版,即是应明朝宗室建安王朱多?的请求。该书出版前,还得到了知识圈领袖、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的修改润饰。这是马泰奥·里奇的第一本中文著作,他署了一个中文名字——利玛窦。

对圣贤语录产生了审美疲劳的士大夫们,很喜欢《交友论》这本小册子。“利玛窦”这个中文名字,由此开始在明帝国声名鹊起;洋和尚与炼金术士,也摇身一变为“泰西鸿儒”。同时代的学者沈德符说,“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已将其视为前来进贡的归化之人。另一位晚明的知名学者李贽,也与利玛窦有过交往。1600年,有知识圈的朋友来信询问他利玛窦是怎样的人,李贽的回复是“极标致人也”,“我所见人未有其比”,我见过的人当中,没人比得上他。

在这些交往中,泰西鸿儒利玛窦有意识地掩盖住了自己传教士的身份与使命。此时的他,已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去北京,让大明皇帝接纳自己的教义。

四、进贡者

大约在1595年前后,利玛窦用一只计时沙漏,说服了一位返京述职的官员,请他将自己带去北京。走到半路,官员开始担忧战争期间将一名外国人带入京城会给自己引来麻烦——明军正在朝鲜与丰臣秀吉的军队作战。利玛窦又拿出一块玻璃棱镜,改变了官员的心意。他告诉利玛窦,北京是去不成了,如果他愿意,可以去留都南京。

南京城是明帝国南方的文化中心,城池的宏伟让利玛窦惊叹:“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数量上可以与北京媲美的贵族和官吏,他们是利玛窦交往的核心对象。但朝鲜的战争影响了利玛窦的计划。明帝国获知消息,丰臣秀吉的军队中有“佛郎机人”。这个消息让南京官场对利玛窦的出现高度紧张。他们决定将这个番邦之人遣回广东;利玛窦则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在返程途中想办法留在了南昌。在南昌期间,他写下了那本关键的《交友论》,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型。

1600年,利玛窦获得了前往北京的机会,前提是必须以“进贡”的名义。在山东临清,他们碰上了大太监马堂。这位因贪婪而臭名昭著的太监,见多了假冒的进贡者以一些廉价的所谓“贡品”套取朝廷的巨额赏赐。他认定利玛窦一行也是这种货色,身上定有不小的油水,何妨榨取一番。但利玛窦没法满足他的贪欲。愤怒的马堂命人翻查行李,找出了几个木制的受难十字架。有限的见识,让他将受难十字架与扎小人的巫蛊之术联系了起来。马堂宣布:进贡者施展妖法,企图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利玛窦们被扔进了天津阴暗潮湿的监狱。

五、钟表业保护神

利玛窦已做好必死的心理准备。但百无聊赖的万历皇帝,却突然想起有几位进贡者说要送来一种叫自鸣钟的玩意。他问了一句自鸣钟为什么迟迟未到,利玛窦们绝处逢生,被迅速送往了北京。

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的礼物,包括一幅天主图像,一幅天主母图像,一本天主经,一座珍珠镶十字架,两架自鸣钟,一册万国图志,一张西琴。皇帝对宗教、万国图志和西琴都不感兴趣,他只喜欢那两座自鸣钟。利玛窦被允许留在北京,原因不是皇帝接纳了他的教义,而是只有他才懂得如何修理那两座自鸣钟。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他带来的关于西方的信息,没有在明帝国引起任何共振,古老帝国继续沿着自己的波段运行。万历皇帝只留下了他的钟表,民众遂把他推崇成了钟表业的保护神,供奉在神龛上。知识界则将他的那些中文著作,一概解读为中国文化的余绪。比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这段叙述:

“《二十五言》一卷,明利玛窦撰。……大旨多剽窃释氏而文辞尤拙。”

这个意大利人在明帝国的奇幻漂流,以天竺国僧始,历经炼金术士、泰西鸿儒、进贡者与钟表业保护神,最后又回到了“剽窃释氏”。

摘自微信公众号“短史记”

猜你喜欢

利玛窦里奇肇庆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肇庆学院封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我是孤独的不妨告诉你,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