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懒坝的理想

2020-09-23Charlotte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松本武隆波尔

Charlotte

享有“竹子指挥家”之名的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则,十分擅长以竹子为原料,制出各式各样的小乐器。此次,松本先生为懒坝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名为《竹音剧院》,由30多种、100多件竹制乐器组成。

一直以来,位于重庆武隆的仙女山都是无数人青睐的旅游胜地,无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景观天生三桥,还是有着“东方瑞士”美誉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都让人心驰神往。而现在,人们来到仙女山,又多了一个必去之地,那就是懒坝——2019年,随着第一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开幕,懒坝迅速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大西南地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山水环绕的懒坝位于仙女山南麓,北靠连绵3公里的雄伟的“和尚崖”,南有乌江水蜿蜒淌过。山水美景带给懒坝的不仅仅是诗情画意,更有根植于这片土地的闲适气质——夏天的凉爽和冬日的雪意,早上的一碗素苕粉和夜里客栈的灯火,都是美好生活的一种;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人,停下脚步,小住几日,洗去风尘。

和国内其他度假区不同的是,懒坝不仅为人们呈现了一种隐逸山水间的慢生活,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将本不属于山野的世界顶级艺术作品,突破性地融入其间,将这里的生活演绎成了一场宏大的艺术:中国唯一的《心跳博物馆》;入圍英国LDA照明设计大奖的壁画《大地从天而降》;被评为“2019全球20佳文化建筑”和提名“2020年度最佳文化建筑”的懒坝美术馆……设计者完成的这一切,目的是要使人们住进艺术并和艺术生活在一起。

现在,设计者的目的达到了。

从竹音剧院到月球博物馆

懒坝送给生活的第一层解读,关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在懒坝的“大地艺术花园”东南端,有一座上了年岁的土木结构老屋,粗粝的黄泥墙体和斑驳的双坡屋顶,挂满了岁月的痕迹,细细数来,它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50余年。当你循着屋内传出的叮当声,撩开布帘,步入其间,眼前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扑闪翅膀的竹蜻蜓、随风而动的小风车、恣意摇摆的细花穗等100多件竹制乐器,以声音为介质,在光影交错间展示着乡村生活的质朴、海底世界的深邃、山林之间的野趣等多主题场景……这就是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则的作品《竹音剧院》。

在松本秋则看来,作为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艺术形态,大地艺术需要与当地居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场域发生关系,并产生情感交流。因此,在创作《竹音剧院》时,他并未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将老屋原有的粗朴风貌,以及原房主留下的部分生活痕迹保留下来,这便为《竹音剧院》定下基调——它展示的不仅是艺术化的生活,更是懒坝人的寻常岁月。

创作期间,松本秋则邀请重庆的竹编匠人参与其中:剧院内的“声音物件”全由他本人和武隆竹编匠人、原住民共同完成;庭院里的竹编作品,则邀请著名竹编艺人罗昌柱、罗定位加入,他们在松本先生的构思基础上,创造出了独属于武隆的星星状竹穹顶、海浪形竹栅栏。这样多人联动的创作过程,不仅让艺术家与当地文化碰撞出了无限的可能性,更为参与其中的当地人带来成就感与满足感——人与土地间的情感也由此慢慢升温。

2019年,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来到懒坝,将19种色彩各异的武隆泥土,经晒干、碾碎等步骤,配制成各色颜料,并在穹顶建筑——苔藓馆的内壁之上,绘出巨幅壁画作品《大地从天而降》。

懒坝美术馆选址于一个微微耸起的山丘之上,为了使来访者在各个坡度都能拥有完美的视觉体验,建筑师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美术馆一层设计了4个功能各异且相互独立的块体建筑,它们轻轻托起了楼上的椭圆环形主展厅,在利用山势消解首层体量感的同时,也为来访者带来了多角度的视觉体验:从坡底仰视,或是立于懒坝北侧的观景平台向下俯瞰,眼前的美术馆都像是漂浮在自然中的“光环”。

顺着“光环”的指引,走近细看,可发现被4个独立块体建筑分隔出的半开放空间,模糊了美术馆与大自然的界限:作为进、出中心庭院的主要通道,它能为来访者带去穿梭于自然间的美妙体验;当来访者置身于庭院中,这些半开放空间又变身为大型“取景框”,有效地将建筑景观及自然风光框入同一场景,使美术馆与大自然互为彼此的延伸风景。位于二层的椭圆环形主展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厅内设有大片的玻璃幕墙,来访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可透过玻璃全方位地感受山地景观。

中国第一座心跳博物馆

和懒坝人生活在一起的所有艺术作品中,最有意思和最有趣的,应该是《心跳博物馆》。这是法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作品,占地约260平方米,目前收集有4000余人的心跳声,包括了徐峥、梁家辉、吴刚等众多明星。

在波尔坦斯基的艺术生涯中,记忆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将心跳声作为承载记忆的创作媒介,始于波尔坦斯基对死亡的恐惧,却也是他长达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最浪漫的艺术尝试。波尔坦斯基认为,每个人都终将消失,而保存心跳,是对生命的纪念,也是自己抵抗遗忘的方式。由于感受到了心跳和生命之间的象征性联结,自2005年起,波尔坦斯基在全球开展《心之档案》项目,并立下一个乌托邦式的目标——收集世界各地的心跳声,选址于日本丰岛的全世界第一座《心跳档案馆》随之应运而生。

14年后,波尔坦斯基带着《心之档案》项目来到重庆的懒坝,创造出全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心跳博物馆》。为了更深刻地表达“心跳”这一主题,设计者把博物馆隐于山腰中段,并将山体类比为人体,也就是说,博物馆即为懒坝之心,若想抵达,人们须带着自己蓬勃的心跳声,穿过血管般的弯曲小径才能前往。在博物馆内,人们可以录下自己的心跳,为生命“拍照”,也可以搜索亲友的心跳纪录,或进入大型装置“心室”,在黑暗空间内感受心跳声有节律地回响震动……

回到波尔坦斯基的艺术视角来看《心跳博物馆》。作为记忆的一部分,心跳比照片、衣物、墓碑等事物更富有生命力,那“砰砰砰”的声音仿佛为聆听者与拥有者建立起了无形胜有形的连接——聆听声音,也是感受生命,《心跳博物馆》正是这样一座保存个体情感与记忆的“生命庙宇”。

有意思的是,懒坝《心跳博物馆》收集的第一声心跳,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时候,《心跳博物馆》刚刚建设完毕,一位建筑工人却在工作中摔断了腿,懒坝的董事长陈勇先生和波尔坦斯基商议后,决定将这个建筑工人的心跳第一个录入进去,因为那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但他却认真地为懒坝和艺术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松本武隆波尔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给我盯住他
“寻味武隆”让当地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英雄波尔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两个英雄
加拉纳河上的淘气鬼
抗日战争时的“人鬼大战”
“人鬼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