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

2020-09-22陈烦刘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模式

陈烦 刘丹

[提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富集区。本文探讨黔东南州苗侗特色景区依托型、生态功能区依托型、特色产业依托型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多种旅游转型发展模式齐头并进,共同铸就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为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支撑。

关键词: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模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文中简称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富集区。探讨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为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支撑。经过多年的旅游发展,黔东南州形成了苗侗特色景区依托型、生态功能区依托型、特色产业依托型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多种旅游发展模式齐头并进,共同铸就了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一、苗侗特色景区依托型旅游模式

苗侗特色景区依托型旅游模式,以具有苗侗民族特色资源的景区为核心区,依靠核心景区的龙头地位不断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周围外围区(周边城镇、景点和乡村)配套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旅游发展由核心区向外围区辐射,两区域之间联动发展,优劣势互补,协同效应不断增强,最终实现双赢,形成高质量旅游区。

(一)苗族特色景区依托型(苗族风情型)旅游模式——西江模式。西江模式以苗族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采用市场化运作、党政强力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公司景村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方式,各主体共生、共建、共享,建立了民族文化利益保护发展的共享机制以及利用民间智慧对景区进行有效社会治理,通过旅游带动了西江苗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了西江苗寨从苗族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的巨大转变,实现了旅游的转型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大苗寨。在西江,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是典型的苗族传统文化聚集地,拥有吊脚楼建筑群、苗年节、鼓藏节、高山流水酒礼、千人长桌宴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江苗寨都有多样的体现。实施西江模式以来,西江苗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旅游综合收入由2008年的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9.9亿元,年均增幅高达489%,旅游人次从77.8万人次增长到606万人次,年均增幅达67.89%。西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村民人均年收入有2007年的1,700元增长到2017年的22,100元,年均增幅高达109.09%,是2007年的13倍。

西江模式以原生态的苗族文化为核心,将西江苗寨、雷公山及其周边特色村寨吸引进来通过对原生态文化的展现、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服务体验的提升,打造苗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系列旅游产品,将其打造为苗族风情的旅游目的地。

(二)侗族特色景区依托型(侗族风情型)旅游模式——肇兴模式。肇兴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侗族风情浓郁,境内有肇兴、堂安、纪堂、厦格等众多民族村寨,是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肇兴模式以绚烂多姿的侗家文化、淳朴浓郁的侗乡气息和特色鲜明的侗族建筑为核心,将肇兴侗寨及周边的厦格、纪堂等5个村寨一并纳入大景区改革范围,盘活资源资产、复活古韵乡愁、用活民间技艺、带活多元业态,走出一条共同保护侗寨风貌、共同传承侗族风情、共同开发侗乡风物、共同展现侗都风采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肇兴是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聚集地,拥有丰富多彩的侗族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古老的侗族节庆活动、侗戏文化、侗族歌舞等。侗族古老的节庆中,又以“唱侗族大歌”、“祭萨”、“多耶”、“踩歌堂”等最具特色。肇兴加大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使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有效保存和激活,景区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2013年,黎平县肇兴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景区内村民将所拥有的资源入股,参与景区经营,与景区收益挂钩,实现环境共管、景区共建、利益共享。2017年,肇兴侗寨共接待游客人数1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82亿元,人均收入9,700元。

肇兴充分利用其原生態的侗族文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打造了原生态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旅游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三)苗侗特色景区依托型(历史文化型)旅游模式——镇远模式。镇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城内有和平村、青龙洞、天后宫、苗疆古长城遗址、古巷等众多文物古迹,阳河穿城而过,风光优美。镇远把文化和生态有机结合,把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以“文化旅游兴县”为战略,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景区“和平村”旧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景区、镇远古城墙、赛龙舟、报京“三月三”张国家级“名片”为核心,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一体,以舞阳河流域为纽带,以特色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观光为支撑,以旅游宣传营销和传统文化体育节庆活动为推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积极围绕民俗风情、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逐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开发出了一系列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神秘探险游、体育健身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的项目和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助推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镇远县历史文化由来已久,至今仍然保存着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驿道5条,以及难得一见的具有“歪门斜道”之誉的古巷子7条;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文化,如:报京“三月三”侗族情人节、四月八苗族牛王节、镇远五月五龙舟节、爱和苗家六月六苗族吃新节、七月七侗族歌会、尚寨“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涌溪“九月九”苗族丰收节等;宗教文化、河商文化、军旅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实施镇远模式以来,镇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旅游综合收入由2009年的2.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39亿元,年均增幅高达340.98%,旅游人次从108.5万人次增长到1,075.95万人次,年均增幅达99.07%。

二、生态功能区依托型旅游模式

生态功能区依托型旅游模式,是指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立足大旅游、大生态、大市场,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人文生态旅游产品以及复合型生态旅游产品,构建生态旅游产业链,依靠生态环境的优势,走绿色化发展道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旅游,助推旅游转型升级发展。

黔东南州生态功能区依托型旅游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苗岭国家地质公园。苗岭国家地质公园以云台山景区为其主园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价值。区域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厚重,云台山喀斯特地貌十分秀丽,深挖苗岭国家地质公园丰富的地质遗产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充分利用其科普、文化与休闲旅游价值,制定以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地质科考、文化创意和山地体育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规划。在旅游业方面,根据不同园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观光、科考、研学、探险、体验、康体等类型的旅游产品,整合云台山、杉木河和黑冲景区,同时,通过云台山、杉木河、阳河及黑冲等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现有项目的提升和新项目的打造,进一步使旅游产品在参与性、体验性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方面得到提升。

三、特色产业依托型旅游模式

特色产业依托型旅游模式是指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此为增长极,驱动基础产业、关联产业、非关联产业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构建全产业链联动的旅游新模式,依靠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创意体验,构建新型的旅游区和新的产业功能区。

(一)特色农业型旅游发展模式——云谷田园模式。云谷田园生态农业观光公园:总占地面积为3,000亩,致力建设成为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全国第一个农业旅游综合体。至今荣获贵州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贵州省100个农业园区、贵州省十佳农业园区、贵州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等多项荣誉。

云谷田园利用凯里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将现代农业和旅游市场结合起来,发展观光农业。主要的参观体验景点有:160亩温室大棚、4,500平方米生态观景餐厅、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云溪汤泉会馆、云溪水岸會所、生态观景餐厅、云谷湖畔小镇、休闲采摘、伊甸园婚庆花园、奇趣谷儿童乐园、户外拓展基地、袋底洞主题屋、高端花卉、珍稀苗木、有机菜园、农家大院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为城乡居民营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场所。将着重发展旅游观光区、农业生产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现代生态养生地产等园区,促进旅游发展。

(二)特色农业型旅游发展模式——宣威蓝莓风情小镇模式。宣威镇是麻江东南部的一个农业重镇,目前已形成以蓝莓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体系,境内有乌羊麻、乌卡坪、卡乌等特色旅游村寨。宣威将蓝莓与旅游业充分融合,打造蓝莓观光蓝莓养生、蓝莓特色餐饮、蓝莓旅游商品等旅游产品进而将其打造成为以蓝莓为主题的旅游风情小镇模式。

四、结语

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大有可为,其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成效,“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形象特色鲜明,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做贡献。但在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中还存在旅游内在结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配套和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以及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产业链条、旅游服务品质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黔东南州旅游的发展应顺应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完成多层面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邓爱民,桂橙林,张馨方,等.全域旅游——理论方法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2]李天翼,麻勇斌,苍铭.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厉新建,马蕾,陈丽嘉.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6(9).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模式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