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靖宇将军殉国80周年

2020-09-22

新传奇 2020年33期
关键词:杨靖宇联军抗联

在战或降、留或走的问题上,杨靖宇将军从未有丝毫动摇,“只要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复国的念想就活泛。”今年是杨靖宇将军殉国80周年,让我们还原一位你可能不熟悉的抗日英雄。

1940年2月23日,除去牺牲的、打散的、转移的,杨靖宇身边已经一人不剩。

在蒙江保安村三道崴子藏身的一个破窝棚里,进来4个为敌人飞机场打柴火的农民。面对保命规劝,左臂负伤、满脸冻疮又几天没吃饭的杨靖宇平静回答:“咱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上咱家门来打劫,爷们怎么能不管家里的老老少少呢?再说咱要是都投降了,还有中国人的好吗?”

几小时后,杨靖宇再次遇敌,孤身一人,殊死抵抗,壮烈殉国。10天前,杨靖宇刚刚度过35岁生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殉国80周年。本文将还原一位你可能不熟悉的抗日英雄,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东北抗联。

有逃生机会却自断后路

1939年,杨靖宇虽然被重兵包围,但也不是走不了。当年6月,共产国际交通员传来信息要抗联一路军过境去苏联。抗联一路军司令部在辉南县石道河子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专门讨论过境去苏联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同意撤往苏联,等着形势好了再转回来打,可杨靖宇不同意。他说:“东北抗联、东北抗联,你把东北抗联拉到苏联去,出了国,那还是东北抗日联军吗?再说上苏联去抗谁?”

抗联许多人对此都不能理解。他们退而求其次:既然杨靖宇不愿上苏联,那上长白山猫起来总行吧?于是当年10月23日,抗联一路军司令部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召开第二次会议,有人提出司令部上长白山猫起来的建议。

杨靖宇在这次会上发了火,声音特别大。他说:“东北抗联是干什么的?打鬼子的!打鬼子的部队不打鬼子,扛起枪到长白山上躲猫猫,那还叫东北抗联干什么?”

在战或降、留或走的问题上,杨靖宇从未有丝毫动摇。“我们不能走!我們要是都走了,老百姓怎么办?群众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复国失去希望了。尤其是我,更不能走!只要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复国的念想就活泛。”

1940年2月12日,面对日伪“讨伐队”的重重包围,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对身边最后7名战士下达分兵命令:伤员往回走相对安全的路,自己带着两名警卫员继续向前联络部队。

2月18日,杨靖宇身边最后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时遇敌牺牲,他孤身一人踏着没膝白雪,饥寒交迫辗转在蒙江一带的山林中,与“讨伐队”周旋5个昼夜,殊死抵抗。激烈的交战中,一排机枪子弹击中杨靖宇的胸部,他仰面向天,轰然倒下……杨靖宇被日军断头剖腹,经化验得知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枯草和棉絮。

“密营里就是只有一个战士,也要有歌声”

多年来,很多人对东北抗联有一些误读,认为他们是土匪、胡子、山林武装。虽然抗联部队确有不少是山林武装改编过来的,但抗联是一支有文化的队伍。

抗联著名将领中很多都是知识分子,赵尚志、赵一曼都在黄埔军校学习过。周保中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在莫斯科大学学习过。李兆麟擅长书法、绘画和吹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出自他和抗联第三路军部分将士集体创作的《露营之歌》。

杨靖宇则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能文能武,重视部队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早在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时,他就主办了《人民革命军军报》《人民革命画报》。1933年初,他在亲自起草的一份《南满游击队传单》中,已经富有远见地提出了“组建抗日反满联军”的政治主张,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1933年9月18日,南满游击队改编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后,杨靖宇提出连以上干部要做到“四会”:会唠嗑(做群众工作)、会吹口琴、会讲故事、会拉歌。在抗联一路军的联欢会上,“杨靖宇的口琴,曹亚范(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一方面军指挥)的箫,小刘的大刀”并称为抗联一路军三大金牌节目。

抗联老战士、原柳州军分区副司令员沈凤山曾回忆说:“当年咱们抗联一路军有一个好传统,就是爱唱歌。杨靖宇将军提出,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要唱歌,密营里就是只有一个战士,也要有歌声。”

1938年6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正式成立。当晚,杨靖宇提笔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并亲自教唱。“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铁证……”在艰苦的岁月里,激昂的歌声给了抗联战士精神上的鼓舞和无穷的勇气。

靖宇风骨代代相传

杨靖宇将军的风骨也在子女后代中传承。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1928年他离开家乡,投身革命,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一走竟是永别。

1949年,确山解放。孩子们也曾向路过的解放军打听马尚德的下落,但没有人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更不会想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烈士。一直到后来,在杨靖宇生前战友的帮助下,两个孩子才知道杨靖宇就是他们苦苦等待的父亲马尚德。

虽然是英雄后代,他们却低调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杨靖宇育有一子马从云,一女马锦云。1964年,在郑州铁路局材料厂工作的马从云因公殉职,年仅37岁。马从云次子马继志,曾当过兵并荣立三等功。他在战斗中被子弹打中腰部,为共和国流过血,至今弹片还残留在腰部。他退伍后成为郑州铁路局的一名火车司机,坚守岗位34年,一直到退休,从来没有以英雄的后人自居,更没有向单位领导提过任何要求。

杨靖宇的小孙子马继民说,全家人心里都有一个信条:杨靖宇是我们的骄傲,但绝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资本。“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这9个字成了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在马家一代又一代人中绵绵传续。

(《瞭望》2020年第33期)

猜你喜欢

杨靖宇联军抗联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抗联英雄赵尚志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
英雄杨靖宇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