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松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9-22彭秀华

安徽林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茶油油茶技术人员

彭秀华

(宿松县林业局,安徽 安庆 2465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意见。宿松县是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摸清宿松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优势,提出产业发展对策,有利于促进宿松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1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现状

1.1.1 种植规模

据2019 年度统计年报,宿松县油茶种植面积10 666.7 hm2,占林地面积的19.05%。主要分布在5个山区乡镇和14 个丘陵区乡镇。其中油茶林分产前期(幼林)面积 3 333.3 hm2,初产期面积 5 333.3 hm2,盛产期面积2 000 hm2。油茶产量处于快速上升期。

1.1.2 良种繁育

县内已建立2 个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品系为长林系列,主要品种有长林 3 号、4 号、18 号、27 号、40号、53 号等,年出圃Ⅱ级以上优质大口径容器嫁接苗200 万株。良种繁育基地的建立,使全县油茶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为油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加工现状

宿松县引进了先进的“水法”加工工艺,年加工茶油量可达3 000 t。据统计,2017 年全县生产成品茶油480 t,产值9 600 万元;2018 年生产成品茶油640 t,产值 12 800 万元;2019 年因严重干旱,油茶籽大幅减产,仅生产茶油400 t,产值8 000 万元。

2 发展潜力分析

2.1 适宜性评价

宿松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地理坐标为 115°52′~116°35′E、29°47′~30°26′N。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 307.2 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 023.7 h,无霜期254 d。山区土壤为黄棕壤,丘陵区为黄红壤。水、热资源十分丰富,是安徽省油茶适宜的种植区域,已被列为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之一。

2.2 产业优势比较分析

2.2.1 油茶基地达到一定规模

宿松县现有油茶种植面积10 666.7 hm2,周边的太湖县、望江县及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也是油茶产业发展的重点县,相邻5 县油茶种植面积总计达5 万hm2,形成了皖鄂油茶产业联动发展模块,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2.2.2 茶油加工能力优势显著

2013 年,宿松县引进安徽龙成集团落户宿松,该公司是一家集油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知名企业,2019 年被授予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引进的先进“水法”加工工艺,一期年产3 000 t 茶油生产线2019 年投产,二期年产5 000 t茶油生产线已开工建设。该公司与湖南大学等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了茶油、茶粕、化妆品、洗洁精等系列产品,带动了油茶产业良性发展和产业链延伸。

2.2.3 产业效益优势明显

一是油茶产出比较高。优质高产油茶盛产期产值约为4 500 元/667m2,相当于2 700 m2左右油菜的产值。2010 年新造油茶小班,2018 年该小班进入盛果期,鲜果产量达1 105.9 kg/667m2,按均价4.0 元/kg计,产值可达4 423.6 元/667m2。二是社会效益明显。油茶产业能有效带动山区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油茶林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油茶种植空间较大

宿松县林地面积56 000 hm2,其中马尾松林24 066.7 hm2。近年来,由于松材线虫病危害,大部分马尾松林分退变为低质低效林,这部分林分可改造成油茶林,加上部分抛荒农用坡耕地可种植油茶,全县可新增油茶种植面积约10 000 hm2。

3 存在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但是各级财政补贴对油茶种植户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尤其是芭茅山区油茶新造林。

二是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瓶颈难以解决。油茶产业投资周期长,经营主体常因后期经费不足而放弃管理,形成新的低质低效林。

3.2 技术力量匮乏

宿松县22 个乡镇基层林业站,编制50 人,在岗36 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林业专业技术人员25 人,加上县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12 人,仅靠37 名林业技术人员难以满足全县油茶生产的技术指导需求。

3.3 林分管理粗放

一是造林密度较大。早些年,油茶基本上是按110 株/667m2密度进行造林,后期也没有间伐,生长6 年后林分树冠密接,通风透光差,操作不便,对油茶树体生长、结果量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是施底肥不足。大部分农户造林前没有施底肥,导致油茶幼林因肥力不足而生长缓慢;在后期追施速效肥(化肥)后,因操作方法不当,导致根系因趋肥性而浮在表层,在遭遇特大干旱时,死亡率增大。笔者在2019 年特大干旱后,对佐坝乡立地条件、基础设施相似的2013 年油茶造林小班进行了调查,施底肥的油茶根系分布深度与根幅为未施肥茶树的近2 倍;2019 年特大干旱未施肥的小班死亡率达67.4%,施底肥的小班死亡率仅10.1%,详见表1。

表1 油茶林造林前施底肥效果调查

三是油茶园套种模式混乱。有的造林单位在油茶林分栽植其他混交树种,如大量栽植绿化苗、泡桐等乔木树种,严重影响了油茶的生长空间和养分,导致油茶林分低产低效。有的造林单位套种农作物,如玉米、西瓜、花生等,套种作物在高温季节收获后,会引起油茶幼林根系松动,加之高温灼伤,增加了油茶的死亡风险。

3.4 基础设施薄弱

油茶基地建设中林区主干道、作业道建设滞后,不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作业成本高;同时,水利设施、电力设施也没有跟上,茶园抗灾能力不强,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可能就是毁灭性打击。

4 产业发展对策

4.1 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制订完善宿松县油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根据“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把油茶产业作为区域性特色产业编制单项规划,并要求重点乡镇编制相应的子规划。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基层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在广度上扩面、深度上提质。

4.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扶贫部门的产业扶贫项目、水利部门的坡耕地改造项目、文旅部门的旅游项目、农业部门的精准滴灌项目和乡村振兴项目,鼓励三产融合发展,对油茶商标创建、新品种开发等给予奖励,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拳头产业。

4.3 强化技术培训服务

一是提升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力量。林业部门要结合国家人社部门开展的高层专家服务大别山区、革命老区活动,广邀省内外油茶专家现场指导,提高技术人员水平,培养一批技术好、肯吃苦、善服务的油茶专业技术人员。

二是强化基层技术力量的培养。充分利用林长制智慧平台,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强化培训,探索技术水平、技术服务与绩效、职称挂钩模式,着力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准和服务质量。林业部门与乡镇、人社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基层林业站人员招聘工作,招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三是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村委会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市级以上的油茶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拥有一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油茶重点村至少培养一名农民油茶技术员,县油茶协会每年必须组织开展3 次以上业务技术培训。

四是严格“一林一技”平台管理。将各级油茶技术人员纳入林长制“一林一技”平台,按照林长制责任区域,强化责任和担当,对油茶基地建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4.4 强化科学经营管理

一是合理密度造林。根据宿松的土壤、水热总体条件,油茶造林密度必须控制在65~75 株/667m2。二是造林前施足底肥,确保苗木后期健壮生长。三是合理套种。套种时充分考虑物种间的竞争性,突出油茶的主体地位,选用合理的套种模式。四是提高油茶中幼林抚育管理水平,促进早日丰产稳产。

4.5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

创新和完善油茶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质量优、附加值高的茶油高端产品。

猜你喜欢

茶油油茶技术人员
广东省油茶种植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茶油果
茶油飘香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