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2020-09-21刘蔚娴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6期

刘蔚娴

摘要:在孔子诞生25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人民政府携手推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虽是孔子在传播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提出的修身思想,其实也深藏艺术设计的大理念,正契合此次展陈设计的思想。志于道,是设计的立意;据于德,是设计的形式;依于仁,是设计的情怀;游于艺是设计的艺术。展陈设计以这四句话作为切入点,“古为今用”,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一种主导设计的意识形态,在传统与时尚的潮流中寻找合适的交集点,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之道,从而表达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精神。

关键词:孔子文化  展陈设计  古为今用

孔子被尊为中国道德和精神模范的圣人,他的行为和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世人成德成仁。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到:“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孔子诞生25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人民政府携手推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我有幸担纲负责了此次展览的展陈设计工作。设计开始前,三上山东,在曲阜孔子博物馆里仔细研读相关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为了更好地读懂孔子,我将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二十卷11705个字反复地咀嚼,最后在脑海中沉淀下《论语·述而·志于道章》中的十二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志向,立志高远,以德为根据,依傍于仁,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这四句话虽是孔子在传播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提出的修身思想,也是他一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更是他立人立己的写照。“至圣先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教育思想中其实蕴藏着艺术设计的大理念,正契合此次展陈设计的思想。志于道,是设计的立意;据于德,是设计的形式;依于仁,是设计的情怀;游于艺是设计的艺术。四句话切中肯綮帮我找到了设计思路。

志于道——用高远的立意统摄展陈设计

孔子说人生的第一件事,就在于立道。所谓“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而一项展览的启动,它的立意,就是展览的“道”。

展览的立意是一个展览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展览的思想内容、构思设想和意图及动机等。“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孔子思想,孔子的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必须要用大历史观来理解和展现孔子文化,表现孔子精神,也就是“孔子文化展”的“道”——即展览之立意。

立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产生在设计之前。怎样在立意、布局上独出心裁、不落窠臼。首先,要用高远的立意来统摄展陈设计,准确鲜明地展现孔子文化的本质,揭示孔子文化对于当代人的现实意义;其次,运用深刻新颖的展陈设计艺术手法让参观者对孔子文化有新认识、新感受、新启发。

一是色彩运用上选用具有中原文化气质的红色作为展厅的主色彩来表达主观诉求。因为红色是公認的“最中国的颜色”。红能高居庙堂之上,又能处江湖之远。从远古炎帝的红,到新中国的红,红色是深入中华文化基因的颜色,所以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基因的“孔子文化展”,且结合孔子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来作为色彩选择的重要依据,充分展示孔子文化的本质。

二是平面布局上运用展墙竖向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来讲好孔子文化的历史故事。展览大纲列举了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说明来进行全方位的解读。用包容的设计语言将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展品和信息统一在同一设计语境中,清晰准确地展示这些内容,还要保证展墙立面空间的连贯性和协调感。设计中将立面空间分成了三个层次,最重要的空间层级肯定是悬挂于展墙上的各类书画及拓片文物,这也是展览的主角。而第二层次则是各类的平面展板,平面内容的种类也非常的多,除了常规的三级标题文字,还有各种图片故事、文物延展阅读、人物简介、图片排版等等。为了立面空间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各类平面展板在展墙立面空间中的体积感和存在感,于是将各类平面设计成统一模数规格尺寸,凸起于墙面10公分。最下面的层次是用灰色的展墙颜色来衬底,削弱墙面的体快感,将依附于墙面的展板和文物凸显出来。三层立面空间层层深入,使得整个立面空间充满节奏和韵律。

准确的设计立意将错综复杂的大纲脉络变得清晰明确,孔子的文化故事不仅是讲出来了,而是讲好、讲清楚了。用最简单的设计,带来既实用又意味深长的展览效果。

三是展陈设计的每个节点上都规划意蕴深刻的创新点。开篇处的设计——引人入胜。专门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个序厅,抛弃了以往主题墙只是展厅内一块“墙”的概念,用梯形体块结合灯箱设计了主题区域,并在序厅两侧用同样的梯形框架结构配合纱幔垂钓装置,将整个北区3层的序厅都揽括进了笔者的展览主题空间营造区域,使序厅空间既唯美又大气,主题明确、空间形式表达具有个性特征。结尾处的设计——耐人寻味。用灯光装置在一面空白的墙面上映下了一句司马迁的名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了今人向古人的敬意——向孔子致敬!

据于德——用完美的设计让文物将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所谓完美的设计形式即指处理好展陈设计语言与文物的关系,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孔子文化展主要目的就是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中华文脉,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陈设计工作就是完美地诠释这一目的并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演进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孔子文化展”是一项综合型文物类展览,展示空间2000多平米,展出展品700余件。展览大纲结构、展品组成及文化深意均体现着厚重的历史感。展品类别囊括书画、青铜器、拓片、玉器、服装、雕塑、木雕板、善本书籍、乐器等等;内容涵盖了哲学、祭祀、音乐、语言、国际外交等多个方面。如此之品种繁多文物的选定,也说明了孔子的文化之广博精深,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或者学说,而是已经浸入基因,影响了2500年的华夏历史。

展陈设计服务的对象就是这些文物,如何将这些文物进行合理组合,就应对展陈设计中涉及的展柜、多媒体、场景等进行周密布局。展陈设计的过程是将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文物来表达,将模糊的思想变成可感可触的精神,展现出文物多层次的精神内涵。展陈设计师是展览的策划者,更是作品的再创造者、作品灵魂的呈现者。每一个设计,都是为了将作品的美呈现出最大化,以此来实现展陈目标。

设计者在将眼中之器化为胸中之器,将胸中之器变为手中之器,不仅仅是将构思好的设计用图像表现出来,实际上还有一个再创作过程。就像展览的请柬设计,揉入了《孟子·万章下》中“金声玉振”的概念,封面镂空的铜钟轮廓线和封底的玉磬图案都暗喻着这项展览高远的立意,以及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的历史地位。这个创作过程,意味着将无形的变成有形的,将模糊的变成清晰的,将抽象的变成具象的,将想像或设想成熟的变成实在的可视的立体形象,将文物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达到最大化的信息沟通。

展览内容决定展陈形式,展览大纲内容的高度决定了展陈形式设计的质量。这样一个庞大的展览内容,如果没有创新的展陈手法的形式,而只是平淡地将文物及其介绍铺开,是达不到触动人心的效果的。套路式的展陈形式不仅会辜负文物精品,也不利于观众理解展览。怎样为展览量体裁衣彰显特色,让观众变走马观花为驻足流连,我们选用具象的文物表达抽象的文化,向观众讲好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传播儒学思想产生的新时代价值。设计中,我们采用了:

一是空间分割及造型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孔子文化展”展览大纲分成四大部分:第一单元孔子的生平和思想、第二单元孔子思想的传承发展、第三单元儒家思想的国际化、第四单元孔子题材艺术作品。展览内容层次丰富,大纲结构也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对应的展陈设计形式应简洁明快,尤其是最基本的空间分割和参观动线。展线流畅且变化,划分上避免作用力的平均化,富有节奏感。重点内容在整个展线中交替出现,使其有明显的起伏节奏,将空间的分割拉开距离。整体展线的规划上,必须让观众能循着内容的展开步步深入,主次分明。造型上除了常规的墙面,还有节奏地穿插了隔栅、纱网、垂幔、镜面等元素,使得紧凑的空间分割有通透感,观众的参观视线也更加舒展。

二是运用故事性的叙述手法。在明确故事内容后,确定与展品相符合的设计线索,达到吸引观众瞩目的展示效果。“孔子文化展”的文物展陈关系主要在遵从考古纪年等时空顺序的大背景下,注重疏密结合、主次协调、品系连续有节奏感和深入感。而在几处具有可展示特色的内容节点采用故事性的组合式展示方式,能使得观众随着故事剧情进一步展开参观。例如在“杏坛设教”的这部分中,为了能够立体的呈现孔子而立之年开私家讲学之风,于杏坛之上删定六经的历史故事,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舞台,将《孔子讲学》雕塑、康熙书《万世师表》、杏坛碑的复制品还有“万仞宫墙”的大型喷绘照片组合性地进行布局设计,使观众能直观地将这几件展品和“杏坛设教”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典型章节内容大多通过选取代表文物进行组合陈列,利用故事性叙述手法发挥展品的最大价值,来讲述这段孔子故事背后的文化深意,将观众带入到细腻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去,使历史情境在觀众面前重现。

三是互动装置的设计。常规来说,重要的文物信息主要交由辅助展板来进行诠释,但是互动装置和多媒体演示的使用,可以使得这些重点诠释更加深刻立体。根据观众参观心理和视觉疲劳规律,在一定的节点设计具有节奏起伏的互动装置、多媒体演示等设计亮点,激发观众的探知欲,引导观众逐一了解“孔子文化展”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一处便是讲述孔子的“中庸之道”。展览大纲中为了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中庸之道”的孔子思想,借展了故宫的鎏金铜欹器、孔子博物馆的《孔子观欹器图轴》以及馆藏的《尚书·大禹谟》《中庸》等古籍善本。展陈设计时,为了将这些不同类别的展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且增加观众参观的趣味性,我们特地根据《孔子观欹器图轴》上的欹器样式复原了一个欹器演示实物。从二维的书画到三维的欹器实物,从平面的展板文字到立体的互动装置,组合式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讲述了孔子从观欹器中洞察“中庸之道”的历史故事。

依于仁—— 用人性和情怀来做好设计

人有志向,也有道德,所做的事才真正显出其价值。做事要顺利,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的爱心。展陈设计的核心“仁”就是“以人为本”。实现此目标首先应在尊重展陈大纲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孔子文化特点和现有文物的基本信息,设计是基于历史信息而成立的;设计是为实现文物“讲故事”服务的;设计是衬托不是主角;设计师是历史文化的膜拜者和精神传达者。其次设计的服务对象是观众,因此展陈设计在具备文化基础之后就是要将服务群体的需求详细了解,细分服务群体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甚至是兴趣嗜好,从普通观众可以接受的视角出发对观众的兴趣做一个科学判断,最终让文物信息和展陈设计语言的表达与服务对象同频共振,帮助观众能看懂、能想象、能回味。这还要求设计师要用人性和情怀来做设计。孔子展的展品时间跨度8000年,从历史的贾湖骨笛,到新时代的大儒著作,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都浓缩其中。如此之品种繁多的文物,基于如此复杂的展览内容,除了展陈形式设计遵循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简洁明快的宗旨,形式设计上还做到了通俗化处理与辅助展示的相互协调相结合,在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声学、光学等方面设计了使观众能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行动置身于交互、智能、仿真、虚拟的展示环境,更具参与感和沉浸感,增加了亲和力。在多处运用多媒体装置是直接有效地和观众互动的手法。数字多媒体装置的运用,一是弥补了文物展示的局限性,全面地向观众将其展开;二是对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能进行深一步的剖析与解读,而较之平面展板的设计手法又更加直观、生动、立体。例如300多幅的《孔子圣迹图》,还有4卷共126米的《孔子周游图卷》,这些精美的文物都无法全面的展示,但是辅助以数字多媒体,利用魔屏和触摸屏设备,观众可以清楚地观赏全貌,就如同亲手触摸一般。良好的空间设计、气氛营造和展品组合,让观众想看爱看、看得懂和记得住,这就实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初心,体现了“仁”。处理好设计中“人”的问题,这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人性和情怀。

游于艺——用艺术思维掌控设计过程

“游”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愉悦感。“游于艺”,是让观者从容快乐、自在如意地悠游于展览中,在不经意中产生惊喜和感动,激发起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和对美的向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运用艺术思维掌控设计全流程,将“游”的思想内涵渗透到设计全局,并在具体的展具中体现,因此有了“论语镜廊”的设计。

“论语镜廊”位于两个展厅的连接通道,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在参观动线中制造一个观众的视觉兴奋点,打破展线的固定看展模式。整个设计装置由2000块雕刻板组成,上面雕刻着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语语句,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义以为上”等等,并按照矩阵规律排布在三维的网格框架上。通道的四周墙面使用镜面装饰,使空间无限地拓展延伸,打造了“影在廊中生,人在镜中游”的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的世界,再加以灯光照明设计,营造出静止感和无尽感。观众可以在这个论语世界的镜廊中探索,在惊叹之余体会和分享一种静谧感。行走于论语林中,人们便会根据自己的心境、熟悉的语句,穿越时空,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感受圣人的智慧,唤起情感的共鸣,实现了互动性、教育性和故事性、艺术性统一的展示效果。不得不说这种设计手法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为整个展览空间平添了无尽乐趣。展览期间,这个空间也成为网红打卡点。

艺术设计具有无限的延展性,进入21世纪后,艺术强调的表现不单单只是传统的手法了,而是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创造性的将现代装置艺术手法运用在展陈设计中,为展陈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所以观众进入展厅,不是直接就开始讲故事,而是先设计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将孔子文化的元素解构式地进行抽象的视觉表达,抛砖引玉,调动情绪。先将观众带进孔子文化的世界,我们再娓娓道来孔子的故事。

此外在多维空间的设计上,用艺术而全方位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主体。除去二维、三维的艺术手法,从听觉、触觉辅以表现,能更好的展现展示效果,贴近观众。例如进入展厅,耳边时不时地飘来轻轻的古琴声,深蕴着孔子与古琴音乐的渊源。还有“论语镜廊”的雕刻版和序厅的纱幔,轻轻拂过,不仅是指尖的觸觉,更是文化的烙印。这就是从视觉感官到听觉感官、触觉感官,从而作用于认知感官的多维空间的拓展设计,让人“游”在其中。

展陈设计中“画龙点睛”的看点,既增加了展品的厚度,又提升了展览的品质。观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的互动过程中来,优哉游哉,游刃有余,内心充满愉悦,站在了欣赏的角度,真正做到“游于艺”。

“至圣先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思想中含有大量的理念和信息。以孔子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一种主导设计的意识形态,从而表达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精神。“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展陈设计的过程中,给我设计最大的启示和思考,就是借鉴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在传统与时尚的潮流中寻找合适的交集点,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之道。

展览开幕后观者如云,好评如潮。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对展陈设计给予充分肯定。展览的成功、观众的赞誉,让我深受鼓舞并进一步认识到到设计师的最高境界是要具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修养,关注自己从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世界,“功夫在诗外”,那才是设计创意的原动力和源源不绝的生命活水。

参考文献:

[1] 王春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展览前言,2019年12月.

[2] 肖原.试析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故事性叙述手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4(下):84-85.

[3] 刘月林,宋立巍.基于情境叙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展陈体验设计.[J].设计.2018,15.132-133.

[4] 徐征野.法门寺博物馆新展览形式设计个案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3,02.44-48.

[5]姜江.博物馆文物类展品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

[6]陈倩.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的方法探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展陈设计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