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

2020-09-18

中国畜牧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泽水牛

水牛驯化起源问题被揭示

近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广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对水牛驯化起源问题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发现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共超过3000万个SNPs,积累了全世界最丰富的水牛遗传多样性数据集合,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的遗传多态性都远远超过黄牛,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也说明水牛育种潜力强大,同时为培育性格温顺、生长速度快、产奶量高、抗病力强且耐粗饲的理想的乳肉役兼用型中国水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从基因角度探讨了为何沼泽型水牛会拥有极大力气,同时又积极响应人类命令并相互协作。沼泽型水牛的Hippo信号通路最为富集,里面许多基因参与肌肉生成以及肌肉类型转换(比如TEAD1),这些基因的选择可能与沼泽型水牛作为役用动物长时间高强度的田间劳动有关,有报道显示水牛的牵引力是黄牛的1.5倍到2倍。其次重要的是催产素通路的富集,OXTR基因在沼泽型水牛中受到选择,有研究表示OXTR 是调节人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关键基因,水牛对这一类基因的选择可能促进稻田耕作中牛响应人类命令并相互协作的过程。

草原所沙尔沁基地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公布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确定了40家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申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尔沁农牧交错区试验科普示范基地”获批成为科普示范基地。

草原所沙尔沁农牧交错区试验科普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将以服务草原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注重科普教育为延伸,以支撑“牧区增绿、牧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标,牢固树立并落实“创新、协同、普惠”的发展理念,整合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野外科学观测站以及不同科学试验示范区的资源和平台,深度组织开展集科研、教育为特色的科普活动。一是定期举行草原及牧草科普讲座、知识竞赛,联合学校及社会中各类科普力量,提升基地科普水平和影响力。二是开展大型科普教育及培训活动,每年围绕全国草原科技活动,定期开展相关科普教育培训。三是面向全社会召集志愿者参与基地科普活动,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科普信息系统,为每个实验区制作二维码,手机扫二维码后在线科普讲解,提高信息共享和传播能力。五是建立“草脸识别”App系统,以提高牧草识别准确度,提升牧草资源类型科普科技水平。六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普基金投入,把保护草原、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向全社会,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双轮驱动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泽水牛
中国农业科学院揭示大塑料和微塑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健康的潜在影响
赛水牛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水牛喜欢水里钻
小水牛
沼泽时代
水牛救了我一命
Passage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