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MP和EMP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020-09-16付晓玲曲立新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付晓玲 杜 茜 王 军 曲立新△

(1德州市人民医院,德州 253014;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 250021;3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脑卒中是全球成人致残的首要原因[1],而80%以上的脑卒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粥样硬化是AIS的最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会导致颈动脉狭窄(CAS),从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诱发AIS[2]。炎症的发生发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指出血小板微粒体(PMP)和内皮细胞微粒体(EMP)通过其表面的分子在细胞炎症发展、增殖及免疫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3]。目前PMP和EMP与CAS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前期研究,观测CAS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血浆PMP和EMP与CAS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纳入标准:1)AIS诊断标准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并经颅脑CT和MRI证实;2)首次发病,且于发病72h内入院;3)病例资料完整,患者配合问卷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患脑出血、脑梗死;2)伴有严重心、肝、肾严重功能不全;3)合并颅内感染;4)服用免疫抑制剂或血小板药物治疗。本次研究共纳入178例AIS患者,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并通过。

1.2 方法

1.2.1分组 所有患者行超声多普勒检查(Philips EPIQ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患者平卧,将颈部垫高,充分暴露头颈部检查部位。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血管最大斑块位置和血管截面积。狭窄率=(1-残留血管截面积/血管截面积)×100%。根据狭窄率进行分组,分为脉狭窄组(狭窄率≥50%,93例)和对照组(狭窄率<50%,85例)。

1.2.2研究指标 1)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家族史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定义参考既往研究[3]。

2)血液采集及指标检测结果。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ml,采用本院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3)血浆EMP和PMP测定结果。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ml,先进行试验获得血小板贫瘠血浆,再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血浆EMP和PMP的监测。荧光标记抗体均由美国BD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AS单因素分析

在AIS患者中年龄、患有冠心病、IMT厚度、hs-CRP PMP、EMP与CAS有关(P<0.05)。见表1。

表1 AIS患者中影响颈动脉狭窄的基本特征分析

2.2 CAS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CAS狭窄为因变量(狭窄组=1,对照组=0),以年龄、冠心病、IMT厚度、hs-CRP、Hcy、血浆PMP和EMP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浆PMP和EMP水平是CAS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浆PMP和EMP水平越高,AIS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风险越大(P<0.05)。见表2。

表3 AIS患者血浆PMP和EMP与CA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AIS发生率较高,在我国每年以8.7%趋势上升[5]。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AIS患者病理基础,颈动脉斑块增厚导致CAS,从而影响脑血管的血流供应。对CAS危险因素的识别,有助于积极控制AIS发生。PMP和EMP是具有活性成分的微粒[6],由激活或凋亡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产生。血浆PMP、EMP的含量在健康人群中含量较低,但研究发现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等具有相关性[7-8]。

本文结果显示,血管IMT在颈动脉狭窄组的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血管IMT增厚,血管狭窄增加。狭窄组患者年龄偏大,患有冠心病比例偏高,且hs-CRP水平偏高。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形成斑块的重要因素。而hs-CRP水平是炎症的指标,可以激活补体系统,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同时增加了氧自由基,最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伤害[9]。

血浆PMP是血小板黏附或活化的细小微粒,与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相关性,与AIS的预后具有相关性。本文结果显示,狭窄组的血浆PMP和EMP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说明血浆PMP和EM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关性。PMP 具有生物活性,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 p42/44的通路[10],通过对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进行包被,调节mRNA从而影响细胞间活动。同时,血浆PMP和EMP在炎症、细胞增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1]。当颈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因各种原因如疾病、炎症等损伤时,血浆PMP和EMP可以促进凝血,通过凝血酶的激活促进血小板的活化及聚集,同时能够诱导ICAM和COX2表达增加,促进了炎症因子PGI2生成和释放,使得炎症反应加重,有利于斑块的进一步形成。控制其他因素后,血浆PMP和EMP仍然是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由于本文研究样本量较少,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队列研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综上所述,血浆PMP和EMP水平是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AI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血浆PMP和EMP水平可能作为临床上评估CAS发生的指标。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