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消费转型探讨

2020-09-16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供给升级居民

吴 婧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引言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将投资、出口、消费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初期,投资和出口是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开始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政府在多部政府文件中均明确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等。政府已经开展了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如家电下乡、汽车补贴等,使得我国市场消费规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衡量居民消费指标—社会零售消费品零售总额,至2018年已经达到了38.1万亿元,从而可知,我国消费在持续的上升。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新产业与新业态开始出现,使得我国当今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成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供给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供给矛盾的凸出不利于居民的消费升级。我国消费在持续升级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的生存型资料消费已经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级、更高水平的消费,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规模剧增;另一方面,我国消费升级领域的供给力严重不足,健康、教育等领域内的“消费外流”和“消费排队”等问题比较凸出,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为解决供需的矛盾,国家和企业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有效的解决供给力弱的问题,制定合理消费政策,对释放市场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构建小康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和转型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享受型、服务型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消费开始进入到了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本节将从消费总量、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特点三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和转型趋势进行分析。

(一)消费总量快速增长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消费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一国家或地区消费状况的重要指标,自改革开发至今,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从图1的2008-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状况可知,首先,2008-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逐年递增的,从2008年的13.3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1万亿元,其中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017年增长了9.1%;其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经历了先增后降的变化,改革开放至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逐渐递增,2008-201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逐年递减,由2008年的22.7%下降至2018年的9.1%,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逐渐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过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而可知,我国将是未来全球内最大的消费市场。

图1 2008-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同时,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新技术与零售业、服务业的结合力度越来越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GPS等高新技术成为了各行业差异性发展的关键技术,催生出较多的新兴消费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模式,如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其中,电子商务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了我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据统计,至2018年,我国线上消费零售总额已超过9万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了23.9%。

(二)居民消费结构持续较快升级

首先,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居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作为衡量居民生活状况的恩格尔系数持续走低,201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28.1%,从而可知,我国居民的基本消费已经得到满足,开始全面走向小康生活。

其次,我国居民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经历了三次升级,不同时期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各不相同。如表1所示,第一次消费升级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主要是自行车、手表等轻工业品;第二次消费升级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其代表的耐用消费品主要是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并开始涉及信息产业、居住、交通工具等领域;第三次消费升级的时间段是21世纪初至今,居民对互联网产品、汽车等高档次耐用品的需求量增大,如2017年居民汽车拥有量,全国居民每百户拥有29.7辆其次,其中,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37.5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耐用品消费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正不断的缩小。

最后,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增加,食物、衣着等生存型资料消费已经得到较好的满足。随着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的转变,居民对服务型、发展型资料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家庭设备等服务性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如表2中2014-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数据可知,居民在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消费支出逐年递增,其中,文娱教乐从2014年的15.98%上升至到2018年的17.72%;家庭设备从2014年的14.75%上升至2018年的17.95%;交通通信的年均变化率为2.2%,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三)居民消费的特点和升级趋势

通过对我国消费总量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探讨可知,我国居民消费正在持续的升级转型,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衣食住行等消费已经得到较好满足,且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其次,虽然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还未达到最优状态,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总体上遵循物质-生存-发展-享受的演进路径。最后,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方向集中在高质量的实物消费和服务型消费,我国居民历史消费特征的变化:一是居民越来越注重有关自身发展的消费;二是居民对品质的要求更高;三是生活资料得到充分保证后,居民更加注重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的消费追求。利用消费理论的分析可预估我国居民未来消费升级的方向:从生存向发展的转变、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变,养老、健康、文化、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将是未来重要的消费热点。

我国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分析

在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壮大的市场环境下,居民消费也在持续的升级,但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消费领域得不到足够的供给,供给需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阻碍。

(一)实物消费领域短缺问题的主要表现—消费外流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持续增大,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效率更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正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使得我国“消费外流”的问题非常严重,其中,出境人次和境外消费的规模在持续提高,如图2所示,在2010-2017年期间,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次逐年递增,至2017年,境外旅游的总人次已经达到13.1亿,同比2016年增长了7.0%,境外旅游消费达到了1153亿美金,同比2016年增长了5.0%,从而可知,我国居民在境外消费的品类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甚至超过境内消费。据统计,我国境外消费的商品品类涉及了较多的领域,一方面,有我国市场比较短缺的商品,即高档消费品,如奢侈品、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等;另一方面,境外消费的商品也包括境内大众化的商品,如婴儿奶粉、家用电器等。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物商品消费的三次升级浪潮

表2 2014-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动

图2 2010-2017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次及境外消费

导致“消费外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实物消费领域的供给不足,与居民高层次、个性化及多元化的高消费需求相冲突,促使居民选择境外进行商品消费。同时,国内消费市场监管的不到位,使得居民更加倾向境外的商品消费,如婴幼儿奶粉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正是由于国内奶粉市场生产能力的有限以及市场监管力度的不足,使得居民对国内商品的信任度持续走低,导致国内年轻父母开始在境外大量购买奶粉,“代购”行业由此兴起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服务消费领域短缺问题的主要表现—消费排队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需要投入很大力度,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居民的卫生医疗、子女入学以及养老等方面,由于资源的有限,使得在社会保障等服务领域的“消费”排队问题比较严重。以社会居民养老问题为分析对象,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社会养老的服务供给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一方面,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规模巨大,据统计,至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其中,丧失或半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也超过了4000人口;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观念的开放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家庭的小型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面临的养老压力非常大,因而使得居民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非常大。我国社会养老方面的供给严重不足,床位短缺、专业护理人员较少等问题比较严重,据《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可知,至2018年,我国每千位老年人仅仅拥有30.0张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少于国际经验下能满足养老需求的50张。

我国社会养老的服务机构主要是由公益性公办养老结构和半公益性的民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的设备齐全、护理人员完备、医疗条件先进,且常位于当地的核心地区,且收费较低,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居民首选的养老机构,其“排队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而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的条件正相反,收费较高,因而很难得到居民的青睐,从而可知,社会服务消费领域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发展极其不协调。

(三)消费外流与消费排队问题的性质分析

“消费外流”和“消费排队”是不同领域下出现的问题,前者主要是针对实物消费领域,后者是针对服务消费领域,二者作为不同领域内供需矛盾的体现,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在消费领域供给的乏力,无法满足消费者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对于商品或者劳务而言,其性质主要是可以贸易或者是不可贸易,主要看是否可以通过套利消除成本,而现阶段实物消费领域和服务消费领域的供给不足只是相对的不足,与市场的短暂性不足或者普遍性不足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我国由于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已经成为“世界的代加工厂”,并随着我国工业进入后期阶段,我国海量的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自身来满足,甚至对于世界市场也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我国服务市场多数是技术水平不高的消费,我国凭借劳动力、资金的优势可以满足。综上所述,我国在实物消费领域、服务消费领域的不足是结构性的、相对的,其中,实物消费领域内的总产能过剩,但高质量的消费相对不足;而服务消费领域在数量、质量方面均是相对不足。

(四)消费领域矛盾的变化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消费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前期,居民的收入有限,不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社会总产能出现过剩,因而国家政府加大了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发展后期,居民的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对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居民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不再满足于生存型消费,发展型和享受型资料成为了居民新的消费方向,包括旅游、卫生、娱乐、文化等,而市场内的供给明显不足,因而,国家逐步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作为解决现阶段消费领域内供需矛盾的重要方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消费转型策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消费转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的供给力比较弱,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供需之间发展不协调,“消费外流”、“消费排队”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而,必须制定一系列战略来促进消费的转型升级。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政策

消费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监管,由于市场内的消费行为正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而,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为消费的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政府借助税收、政府补贴等方式刺激居民的消费,通过降低税费、增加政府补贴等方式减少居民的消费成本,如政府在2018年重新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政策,个税的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其次,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当前居民的收入多用于存储而非消费,因而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将储蓄转换成消费,从而促进居民的消费升级,一方面要引导居民消费观的转变,鼓励居民的超前消费;另一方面,引导居民树立现代消费观,重投资、重消费,从而在短期内刺激居民的消费。最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环境,构建媒体舆论监督、社会群众监督、行政监管结合的多元化市场监管系统,对市场内的低信用、制假贩假、市场垄断、虚假宣传等问题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罚,为居民合法消费权益的保障提供保障,使居民的消费转型升级拥有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

(二)大力发展新兴消费产业,培育消费热点

当前,居民消费需求趋于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高质量服务型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居民在文化体育娱乐、教育、卫生医疗保健、互联网等领域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大,其与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保持一致,但供给侧的升级略显滞后。首先,要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投资结构与消费结构转型的协同发展,供给侧的主体要时刻关注市场热点,对制造业、互联网等热门行业的投资加以控制,加大对民生相关产业的投资,从而减弱供给体系、投资结构滞后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延伸居民的消费渠道,如零售产业抓住节假日、纪念日等开展一系列的主题促销活动;住房行业实现建筑、装修、家具装饰的一体化来提供服务;最后,加大新兴消费方式的培育力度,尤其是电子商务,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社会供给主体深入“互联网+”的模式,引导居民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的转变,促进消费升级转型。

(三)推动服务业发展,弥补供给不足

当前供需矛盾主要是供给的相对不足,严重限制了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我国正加大力度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服务业和轻工业是重点领域。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时间悠久,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因而,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服务业的管制进行调控,降低服务行业的门槛,实现多元化类型的服务业在市场中进行良性竞争;其次,加大对中小型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借助技术引进、金融贷款及政府补贴等手段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满足市场消费品数量和种类的需求;最后,供给侧主体要加大经营模式的创新,大力发展新型经济模式,并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提供高质量的享乐服务型的商品,弥补供给侧的不足。

(四)释放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农村消费市场的挖掘是全面实现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由于农村的居民收入、商品供给还有很大不足,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拥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首先,完善农村产业的基础设施,包括建设商品市场、打造农村物流和农村电商信息平台等,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进村”的双向流通;其次,解决农村的“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农产品销售新理念,如有机绿色果蔬的种植、农家院等方式,开发农村新市场,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最后,大力发展农村的服务业,如建设具有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基地,对增加居民收入、扩展农村市场是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进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的转型升级。

结论

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阶段,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进入了发展瓶颈期。当前,我国走高质量、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消费将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消费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矛盾比较凸出,“消费外流”、“消费排队”问题比较严重,使得消费的转型升级面临着严峻挑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平衡发展,因而,必须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消费的转型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认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消费大跨步的升级转型。

猜你喜欢

供给升级居民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石器时代的居民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