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2020-09-14曲春梅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策略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摇篮,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各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本文主要浅析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的目的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 课程思政 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讲台上每一位教师的角色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學这个渠道,达到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现状

高职院校在大一的课程中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部门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专业出身。高职院校着重培养技能型蓝灰领人才,注重的是技能的传授,重视的是实用性,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师都是来自各个学院。目前,就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思想政治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素不相识或者在课程建设上没有交际,更严重的还有教师从思想根源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只是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专业课程教师只单纯的负责专业技能的传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专业技能传授工作直接一分为二是存在着严重问题的。

二.“课程思政”的目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特别是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了,并且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虽然已经年满18周岁成年了,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受一些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时期,所以现在要从单一的思政课程育德育人的方式转变为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来全方位多途径的育人模式,高校的“课程思政”承载着对大学生现在和未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和塑造,为大学生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等起着定型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1.理念的转变

国内某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2.7%的专业课教师只是单纯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高达86.8%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在自身职责范围内,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的仅占专业课教师的28.1%。[2]所以,要实现“课程思政”,首先应该做的是改变专业课程教师的理念,从学校学院领导到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师以及专兼职辅导员都应该把思想统一到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高度。理念是先导,为实践指明方向,所以应当转变专业课程教师的理念,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普及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术业有专攻,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知识的储备参差不齐,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专业课程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加入思政内容,并且要做到无缝加入、观点正确,这些都要求专业课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参加培训,这些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

教师有了观念的转变、培训的意愿,那么学校就应该为其提供相关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和技巧。

同时学校也可以将教师的德育意识纳入日常考核,硬性要求教师的政治素质的提高切实做到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强化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从根本上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3.专业课怎么融入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某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熟悉某项原理或技能,注重的是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思政元素则重视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要做到既不牵强又不是简单的嫁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讲集成门电路的时候融入中国“芯”,提升同学们的家国情怀,讲时序逻辑电路的计数器时提及珠算、算盘、 “正”字计数的方法,了解计数法的发展历程;又如工程类专业课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视频的方式带同学们感受一下中国的大匠精神,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如医学类课程中,通过讲述生命伦理知识,增强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等等,在专业课程这些细微处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模式。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时可以做到在教学模式上新颖突破,借助现代多种信息化的手段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双吸收,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4. “课程思政”建设规划

“课程思政”主要需要依托其他课程这一载体,那么“课程思政”的建设就重在原有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首先找准课程自身的思政基础,然后再去找能够融入思政内容的点,做到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在选择嫁接的课程时也应该有所取舍,优先选择学校的特色课程及授课班级比较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点建设的课程就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着手二次开发,在建设团队中配备相应比例的思政教师,专门负责解决思政难题,做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深度合作。在教学评估、学生评教等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的实施作为一项评价内容,鼓励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参加教学成果奖项的评选,激发教师的热情。最后再以点带面,经验推广,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

总之,“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可以说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莫非.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4):94-97

个人简介:曲春梅(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任职于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建筑智能化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