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闪现光辉

2020-09-14郭晓亿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维问题教师

郭晓亿

摘要:在教学工作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对我们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理念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使师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教学的课堂闪现多彩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关键词:教师;  思维; 想 ;问题

一、教师要坚持“学生的路让学生自己走”

学生成长的道路必须自己走,没有人能代替他们成长。每个成长阶段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比直接获得结果更为重要。如果他们的学习过程重于知识,轻于能力,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也就只有知识,缺乏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之前学的那些知识没有改变他们的思维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从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他们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在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涉及一些概念、单位进率等内容,这些内容既要求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又要有一定的认识推理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操作活动。在用工具对物体做测量前,鼓励学生进行估测,例如用眼睛测长度,用手掂重量,用步行估距离,凭感觉估时间等。以竞赛形式比一比谁猜得准、估得着,促使他们迫切希望在实践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测,进而主动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比如《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的教学,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眼、手等感知器官对物体的长度做出大约猜测,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做准确的判断。教学时,可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找一找(在米尺中找出米、分米、厘米的刻度)、看一看(看各单位的实际长度)、数一数(数出各单位之间的进率)、量一量(用各长度单位量物体长度)、比一比(用动作手势比划各单位的长度)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长度单位表象,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

又如解决问题“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各是多少?”习惯了套用公式的学生卡在了“高是多少”这个问题上,只有小部分学生计算表面积时会用原长方形面积减掉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但计算体积时也一样卡在了“高是多少”这个问题上。于是我让他们裁下一页纸亲自动手做一做,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问题最终在操作实践中迎刃而解,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投入到学习探究当中,寻找方法,经历过程,比直接获得一个结果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个过程,也是他们走向自我独立的必经阶段。我们要相信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之路让学生自己来走!

二、教师要手持“打开孩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孩子天生就是世界的探究者,这个世界对孩子们来说,藏着太多的未知,有着太多的疑问。“疑”是思维的起始,是创造的基础,敢于质疑就意味着勇于追求真理。教学时,教师要手持“打开孩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鼓励学生勇敢地质疑,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要点来进行思考,开启思维之门。如鼓励学生学习新课时可以就课题来进行提问;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提问;想法不同时也可以提出来讨论。这样,学生就能从这些地方去发现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从了解事物的表面深入到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学生就围绕课题提了以下几个问题:(1)百分数是怎样的数?怎样读?怎么写?(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学百分数有什么用?当时,我很意外,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刚好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围绕以上问题来学习,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高,学习效果自然是非常理想的。

三、教师要换位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一个好的老师,要常换位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受其水平的限制,我们教师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技能,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教师在课前要做到“一蹲二想”。“蹲”,是指教师要从成人的高度蹲下来,站在学生的高度,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因为前面的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发展,两者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学生需要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才能迁移应用。若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学起来时轻松的,他们会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在完善旧知识的同时,又完成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达到了学习目的。“想”,是指课前要充分预想学生会遇到哪些学习障碍,有针对性地预设一些方法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笔算方法时,执教老师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用十位上的1去乘14,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乘出来的积是14个十,也就是140,所以1写在百位上,4写在十位上,为了简洁,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14在这个竖式里的位置值就是140。把算理讲清了,算法自然就明了。但部分学生在豎式计算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搞不清哪个数乘哪个数的现象。执教老师在教学前就预想到了这个障碍,当学生上来汇报边说边算时,他就站在旁边给予帮助,先用小纸片遮住“12”十位上的1,让学生先算14乘2;再遮住“12”个位上的2,让学生接着算1个十乘14。从扶到放,步步踩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细节的处理,能看出老师课前下的功夫。这位老师能预测到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来解决问题,是因为他能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就能帮助他们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以生为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探索、去经历和成长,就能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与活力,闪现那耀眼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J]. 张晶.  课程教育研究. 2018(08)

2.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探索[J]. 杨多元.  名师在线. 2019(16)

猜你喜欢

思维问题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