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020-09-12张冰滢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爱情美丽

张冰滢

摘 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朝代——南北朝,它延续、发展和传播了华夏文明;它前有传奇式的三国争雄,后有繁华的大唐盛世;它曾经在历史上地位显赫却又常常为人忽视。南北朝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采集民歌,它既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典范,又是一种社会历史传承的积淀。作为南朝文学中的重要因子,南朝民歌常以爱情为主题,却多以美丽、哀愁为情感基调。当我们今天重读南朝爱情民歌,仍然会感慨乱世民歌中的诗性智慧和诗性精神,感受到那份优美隽永的意境能穿越千年的清风明月直抵人心。恍惚中,我们会见到那个想去西洲折一枝梅寄给江北情人的着杏红衫子,有着雏鸦般乌黑头发的可爱女子,体会到那份思而不得的淡淡忧伤,隔空而生共情之感。

关键词:南朝民歌;爱情;美丽;哀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4

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后以较为集中的方式出现的以口头创作为主的作品,盛于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次新的突破[1],多反映新的社会现实,在时间长河中又渐渐创造出了篇章短小、以抒情为主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今天所能见到的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收录在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以吴歌和西曲为主,共471首。其大部分以爱情作为主题,但又很少直接描写情人相依相伴的甜蜜,而更多地抒发生离死别之相思愁绪,声韵旋律回环婉转,笔调优美伤感,由此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委婉含蓄的美学体验。

一、南朝爱情民歌中体现出美丽与哀愁的原因

(一)“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

南朝民歌中多抒写爱情。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种美好的情愫,都来得猝不及防,如雨中莲翩翩而绽;“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走来。爱情是这份美好产生的根本条件。

1.爱情美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一,生活安乐,追求爱情: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清商曲分为吴声和西曲,吴声产生于江南吴地,特别以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如湖北江陵一带。长江、汉水流域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草繁茂,这里的自然风土滋养出更为浪漫多情的人民。南朝社会风气也更为开放,社会环境无论与前朝还是与处于战乱中的北朝相比都较为稳定,商业发达。生活在这样平静和乐的环境中,人们更有可能将精力投注于温饱之外的精神追求,对于理想化的美好爱情也就更为向往、更敢于追求。

第二,民间女子更为勇敢追求爱情:

民间女子和贵族女子相比,更是在婚姻问题上少受拘束,能大胆地表明心迹。如南朝刘静叔《异苑》卷八记载,“鄢阳陈忠女名丰。邻人葛勃有美姿,豐与村中数女共聚络丝戏,相谓曰:‘若得婿如葛勃,无所恨也。”这个故事中,“村女对自己爱情愿望的表达时如此坦率而明朗。”[2],当时外界对女子的尊重、相对平等对待,还有女子的内部自信与“以自我为本位”的强烈个人意识,在此都可见一斑。这种现象自然而然衍生到文学世界里,便发展为民歌中男女双方对于爱情更大胆的告白、更浪漫的想象、更坦荡的追寻。这为南朝爱情民歌多从女性内心角度抒写奠定了基础。

第三,爱情猝不及防,美丽的情愫油然而生:

南朝民歌中最长的抒情名篇《西洲曲》,它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寥寥数语便勾画一个梅熟时节桃花烟雨的江南,人们枕河而居,顺水而行,荷塘深处中飘着若有若无的采莲曲的情境。又由苦盼郎归的女子出现在每一个情境之中,将暮色沉沉、老树孤寂,有南塘采莲、红莲摇曳,有鸿雁南飞、高楼萧瑟等散落情境自然串联,绘成一幅蒙太奇式的淡紫色如画长卷,美丽而惆怅。那个“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的妙龄女子,本应天真玩耍、享受生活,却因对于心上人的思念而安静沉默,或折梅远寄,或独立门前,或凭栏远望,行也思君,梦也思君。

2.南朝爱情民歌为统治阶级服务

不可忽视的是,南朝民歌和汉朝民歌一样,都是由专门的机构“乐府”收集起来的,而乐府为统治者服务,收集民歌也“主要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3]。当时汉魏时期的雅乐已不能满足统治者燕乐所需,而民间一些讲述男女爱情的歌曲更令他们感兴趣。这也就意味着,由于统治阶级的奢靡寻欢诉求与当时乐府的有意识挑选,南朝民歌中爱情主题的占比迅速增大。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南朝的爱情以美丽开始,却常以悲剧结尾,因而让人顿生哀愁。

1.南朝浪漫的爱情大多过程是荒凉无望的,且最终以悲剧收场。因为尽管南朝比较特殊,但它依然是需要服从于时代大背景的,封建礼教的影响较其他朝代稍小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甚至在当时而言礼教实则既是保护也是阻碍。因此,尽管社会上可能有这种成功的浪漫、非礼的爱情成功案例,在官方收录的文学作品中也不太可能大力提倡。就南朝民歌中爱情的性质而言,“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4]而“传统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决定权以及确立婚姻的一系列礼仪行为仍具有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2]从这个角度看,民歌中设置爱情悲剧至少从表面上维护了封建礼教面子上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客观实际。

2.这类爱情中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因其违背礼教而中途受挫,情人因时空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也是常有之事。笔者近日查阅《镇江诗词一百首》发现《华山畿》作为《乐府诗集》南朝民歌,故事发生地为笔者家乡江苏镇江的姚桥华山村。相传一女子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而唱:“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5]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南朝封建社会中男女间没有绝对意义上社交和恋爱的自由。相思的痛苦折磨着他们,他们幻想在死亡中获得解放,获得幸福的生活。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以《华山畿》为创作蓝本的。

此外,无论为实物所阻,还是生离死别、身份之殊等,本质上都反映了一种中国历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阻隔情感”[6]。这种情感强化了悲剧意识,加深了人们对痛苦的深刻体验,深化了文学作品的时空审美意义并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从传统心理学意义上来说,这种情感也更符合传统的含蓄之美,更能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和感同身受的审美共鸣。与此同时,“美好的事物、真诚的感情受到破坏、不能实现,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的更为热烈的向往与追求。”[4],文学与生活相互促进,这也与当时民众表现出的倾向是一致的,这种哀愁的产生便十分合理。

二、如何达到美与哀交织的效果

(一)背景设置与“瞬间”展示

南朝民歌中,故事背景往往交代较少,人物背景往往更是空白的。例如《华山畿》,读后我们能感知到女子坚守爱情的炽烈与贞洁,但我们既不知道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也不明白这段爱情的前因后果;《西洲曲》,全篇只有一个思念情郎的少女出现,不仅不知道二人的身份,且对于这个少女的外貌描写也只有她穿杏子红色的单衫、头发乌黑这两点,面目、身材等都是模糊不清的。再看到《子夜歌》《莫愁乐》《读曲歌》等,几乎都找不出太多男女主人的身份背景。同时,这些民歌展示的主要是一个特定瞬间里人物的表现,比如“驻箸不能食,蹇蹇步闱里。”“举酒待相劝,酒还杯亦空。”(《子夜歌》),“探水抱腰看,江水断不留”(《莫愁乐》)等等。它们往往只是一个个静态的碎片式的画面,画面里的人物可能长相不清、身份不明,作出的种种行为也缺少前因后果的交代,但是这更能让读者从唯美的细节画面中清晰地感知他们的强烈感情与脉脉心声。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外部世界的模糊反而使我们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人物丰盈的内心世界,诗歌中空白的身份背景设置更能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去在心里将他们的形象塑造得更美,赋予他们符合自己审美观的清晰眉目。而这种“择取一个最适合的刹那,把长期积累的感受一下迸发出来”[7]的方式,将强烈情感浓缩于短小的时间、画面之内,也利于产生心灵冲击,使人更容易从他们的哀愁中产生共情心理。

(二)意象选取

南朝民歌中常见女子将她们喜、怒、哀、乐的情感都寄托于某一意象上,她们赋予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实际是就是她们的内心情感的体现,而这些意象也是安放她们内心情感的所在。南朝民歌中常用的意象有鸿雁、红莲、明月、石碑、蚕丝、柳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有江南特有的,也有诗词中普遍而典型的。南朝民歌流行于南方的长江流域,此处的自然风物本就优美、清秀,用其作为意象写出的民歌自然缠绵婉转、富有诗意,这与中国南方传统中含蓄清雅的文化风格有关,这种意象情境的渲染也使个中情味更加悠长。此外,诗歌选取的时间多为黄昏或深夜,宁静中独处,触景生情,更适于思绪驰骋,哀伤之情也会更甚,这种境界本身则带有一种撩人心弦的美。比如:

1.月亮

《子夜歌》:“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女子望着深邃夜空中的皎洁明月,夜难入寐,无法排遣的思念和由思念而生的孤寂之情委婉流淌出来,朦胧中仿佛听到爱人呼唤自己,不禁答应一声。在金开诚教授编写的《乐府民歌》中,有幅插图:支摘窗与朦胧的月亮,两千多年前的前尘往事就此重现眼前。只要当年明月在,美丽哀愁就在,文人的精神家园就永在!

2.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华夏民族文化之源。《诗经·国风》中写到水的诗作有42篇,其中关于爱情特别是失恋哀伤情结的就有27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就把我们带到一个水汽氤氲、弥漫着惆怅的爱情发生地。南朝民歌中写水的作品主要有水边送别,隔水相望相思场景,也有暗含有覆水难收意思。水的绵绵不绝可表现爱情失去也可表现相思蔓延。比如《前溪歌》中写:“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面对负心男子,女子因伤心无奈而无限哀愁。

3.鸿雁

鸿雁传书之说几乎约定俗成为恋人之间传达相思的一种方式。其中信使鸿雁,自古便带有托思怀乡、羁旅思归的情感烙印。南朝民歌中自然也不例外。《子夜四时歌·秋歌》第三首:“鸿雁搴南去,乳燕指北飞。征人难为思,愿逐秋风归。”借鸿雁南去,表达难以相排遣的相思之哀愁。这种哀愁因为南北朝民歌,仿佛穿过千年的风,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心中。

(三)手法运用

南朝爱情民歌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抒写美丽与哀愁。

1.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手法将现实生活与想象、梦境等结合而写,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给人以唇齿留香、诗情悠长的审美情趣和效果。《西洲曲》中,诗歌前文均系实景,至“海水摇空绿”之“空”起则隐约铺垫。有人认为全诗皆为梦境,也有人认为只后几句为梦,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此诗意境隐晦、虚实相生、如梦似幻的特点。“海水梦悠悠”已至梦中,“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以愿将相思之梦寄予远方的情人,将情感推向高潮的同时也将美与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2.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汉语中风格独特的一种写作手法,利用汉语中相同相似的词语,使诗句产生明暗两层含义,“使用此法,表达感情时,能够曲折达意,含而不露,妙不可言。”[8]一是谐音双关可以含蓄曲折地表达思想,把要表达的语言蕴藏在谐音之中,使这份美丽与哀愁言有余而意不尽;二是实际含义深刻、发人深省,与南朝民歌含蓄的风格相匹配。在南朝民歌中,谐音双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以丝线之“丝”谐情思之“思”,用布匹之“匹”谐匹配之“匹”,表达痴情女子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而《西洲曲》中主要用“莲”的双重内涵:“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一句,表面是写女子采莲的动作,还谐音“怜子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则意为“怜心彻底红”,两句都是借此表达感情真挚、忠诚。道的是眼前景,诉的是心中情,表现了少女的巧心慧思和对爱情羞涩而炽热的追求。思念而不得见,美丽与哀愁溢于言表。

3.独白

在近五百首南朝民歌中,很多都可以看作是女子对自己的爱情心事的个人独白。《寿阳乐》共九首,《乐府诗集》说“按其歌词,盖叙伤别望归之思。”此九首前后相承,读来宛如一体,写女子与远去寿阳的情人告别,相送之时告诫别后莫相忘。如其八:“上我长濑桥,望归路,秋风停欲度。”;其九:“衔泪出伤门,寿阳去,必还当几载。”女子站在长濑桥头,想到情人归来时应该走的那条路,不知情人要多久才能回来,满心相思化作伤心的泪水。全诗通过女子的心灵独白,表达了她的相思之苦,这种默默的等待充满了美丽与哀愁。

4.重章叠句

感情的表达并非一发即能达到巅峰,在文学作品中常用重章叠句的方式表达情感的递增美,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达到抒情效果。《黄鹄曲》:“黄鹄参天飞,半道郁徘徊。腹中车轮转,君知思忆谁。黄鹄参天飞,半道还哀鸣。三年失群侣,生离伤人情。黄鹄参天飞,疑翩争风回。高翔入玄阙,时复乘云颓。黄鹄参天飞,半道还后渚。欲飞复不飞,悲鸣觅群侣。”女子从黄鹄失群联想到自己与爱人的分离,美丽的爱情却要承受这巨大的痛苦。南朝民歌中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表现出悲痛的加深、抒情的加强,将情感推向高潮。

吴歌中《大子夜歌》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这是用来赞美《子夜歌》的,用以说明南朝民歌的整体语言风格特点也同样合适。而之所以能形成这样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从而造就哀愁而优美的意境,前文所述的背景设置、“瞬间”展示、意象选取和手法运用皆有贡献。

三、南朝爱情民歌中美丽与哀愁基调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爱情民歌注重美学的鉴赏品位,更重视情感的真挚表达,并且将这样的情感生命自然流淌于每一首動听的民歌之中,表达出对自我价值的尊重、对理想爱情的浪漫追求、对情感体验的执着坚守、对人生幸福的积极争取,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高度与辉煌,所表达的美丽与哀愁令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若说南朝爱情民歌写作手法与语言风格是华美的外袍,内里的情思与思想价值则是其闪光的内核。在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深深感动、衷心敬佩。

南朝民歌爱情题材中的艺术手法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乃至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谢灵运、颜廷之并称为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嘉时代三大文人的鲍照,十分推崇南朝民歌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他的乐府诗便继承了南朝爱情民歌中清丽、婉约的特点,美丽中见哀愁。如《采菱歌》第四“要艳双屿里,望美两洲间”、第五“空抱琴中悲,徒望近关泣”等,写尽了他想与德才兼备的女子相见,而女子却未至的悲愁。虽然鲍照写民歌的意义早已不囿于儿女私情,如《采菱歌》还表达怀才不遇意思,但从作品表层含义看,却还是沿用了南朝爱情民歌的哀婉基调,写得细腻优美,在修辞和音韵等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最是打动人心。鲍照的乐府诗与吴歌相比,虽兼其长处,但整体方法却大相径庭。其中大多数巧妙借助情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慷慨抱负,打破了南朝民歌基本以爱情为题材的桎梏,对南朝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就像“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笔者认为没有一种文化现象是可以断层断代式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的。南朝爱情民歌中表现出来的美丽与哀愁,实际也继承了《诗经》、汉乐府中相关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诗经》中《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采野菜的女子,思念边关服役的丈夫,思念比海深比山高,痛苦绝望中将装野菜的小筐丢在大路旁;还有家喻户晓的《关雎》等,莫不表现出思而不得的美丽哀愁。这份清丽哀婉体现出作品自然之美,创造之美,精神之美,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被引用至南朝爱情民歌中。同样,汉乐府对于后来白居易的“卒意显其志”有所启发,李白的抒情诗中的浪漫主义和夸张手法,也与汉乐府民歌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1]笔者不妨大胆揣测,乃至于后世李煜、李清照、晏几道等大家的词中婉约之风也或多或少会受南朝爱情民歌美丽哀愁基调的影响。

四、结语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说:“我反复考察鲜卑族入关后建立的北魏,发现它不仅保护了汉文化,而且让汉文化具有了马背上的雄风,与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相结合,气象大振,使中国终于走向了大唐。”这段话用来表述南朝同样贴切。南朝民歌以其清丽、哀婉的语言美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千年之前人们那淳朴、炙热、美好的情感。感谢南朝人用诗意般的心性,不朽的精神和生命之光,照亮了古老的江南大地,也照亮了整个世界,留给后人无限关于爱情、关于美的遐思。今天的我们重读南朝民歌,也是传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乐府民歌[J].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张承宗.六朝妇女[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3]闫笑语,尚红.中国音乐中的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4]百度百科“南朝民歌”词条[EB/OL].

[5]中共中央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诗词一百首[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

[6]张丑平.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类型与审美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20(5).

[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韩爱平,彭燕彬.音谐韵美 女儿情长──古代女性爱情诗谐音双关手法释例[J].河南电大,1994(S1).

猜你喜欢

爱情美丽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年少的喜欢,后来的爱情
美丽的夜晚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美丽的花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