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入职本科护士实施双导师制个性化培训中期效果研究

2020-09-12邓秋王留芳李丹娜许薇静刘二伟王永琼杨明莹

护理学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护理部新入手册

邓秋,王留芳,李丹娜,许薇静,刘二伟,王永琼,杨明莹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650101)

传统教学方法下新入职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低,科研能力弱,综合能力不足[1]。 为了使新入职护士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减轻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护理部在2018 年7 月试行“双导师”带教,采用全程导师和专科导师“2 对1”带教模式,经研究实践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12 月来院的62名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2019 年7—12 月来院的62 名新入职护士作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本科学历;自愿参与研究。 124 名新入职护士,年龄21~25(20.19±1.53)岁;其中男性5 名(4.0%),女性119 名(95.9%)。 2 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入院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跟班带教方法, 新入职护士不固定带教老师, 由轮转科室护士长安排高年资护士通过“一对一”跟班模式进行培训。

1.2.2 观察组 实施全程导师和专科导师“二对一”双导师制模式,具体如下。

1.2.2.1 制定双导师遴选制度 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较强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为导师选拔的基本条件, 其中全程导师职称需中级及以上,工龄≥10 年,大专/本科学历,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专科导师职称需中级及以上,工龄≥15 年,本科/研究生学历,从事专科护理工作≥5 年,并取得相关领域专科护士资格证。 采取自荐与科室推荐方式, 由护理部进行资格审查和导师竞聘进行选拔。

1.2.2.2 全程导师职责 (1)全面负责所培养对象培训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2)每2 周与培养对象进行1 次线上交流, 每1 个月进行1 次面对面线下交流,了解其工作和学习情况;(3)与培养对象共同制定培训总目标和要求, 重点对护士专业思想、服务理念、护士行为规范、语言表达、文书书写、沟通技巧等方面制定培养计划, 导师针对培养计划进行阶段性指导总结;(4)完成《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全程导师指导相关内容的书写。

1.2.2.3 专科导师职责 (1)根据培养对象入岗前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及其在校履历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每阶段专业理论和技能带教计划甘特图, 每阶段轮转结束时检查带教计划落实情况, 并填写新入职护士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考核表; (2)对其工作表现、 病历书写和小讲课等临床思维能力相关培训完成情况作阶段性评价, 并填写新入职护士工作质量考核评分标准;(3)完成《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专科导师指导相关内容的书写。

1.2.2.4 制定三级两段个性化培训方案

1.2.2.4.1 一级(新入职护士) 第1 阶段(1~2 周):(1) 参加由护理部组织的“新入职护士双导师见面会”;(2) 参加由导师团组成的为期2 周的岗前理论和技能培训课;(3)完成由护理部组织的岗前理论培训和技能考核。第2 阶段(3~24 周):(1)与全程导师和专科导师共同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年度规划;(2)完成所轮转科室的工作学习目标,有落实计划,交导师审阅后填写至培训手册上;(3)每轮转一科室,需完成该科室专科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 总结该科学习情况及写轮转“反思日记”;(4)主动与导师联系(与全程导师每2 周至少联系1 次, 与专科导师随时联系)并以“工作手记”的形式填写在培训手册中,定期交导师审阅;(5)规培期间在专科导师指导下至少完成护理查房和护理小讲课3 次; (6)积极参与医院“爱护天使”小组活动,并进行发言讨论。

1.2.2.4.2 二级(双导师) 全程导师和专科导师通过面对面交流或邮件、微信等形式,结合《2016 年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 和护理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指导纲要要求,分析、评估所指导对象个性化培训需求和拟定指导方式, 与新入职护士共同制定培训目标,履行导师职责,认真完成新入职护士培训指导、考评任务。

1.2.2.4.3 三级(护理部) 护理部每季度抽查基护量化手册和培训考核手册, 审阅导师培养计划和总结,对检查、考核、座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师生双方进行反馈,协调有关事项。

1.2.2.5 分阶段两维度质量监控 (1)对新入职护士:第1 阶段侧重于新入职护士工作作风、思想道德及护理基础能力的考核, 由全程导师及专科导师对其规培手册完成情况进行审阅并根据各项目所占分值计算总分,考核成绩记入手册;第2 阶段侧重于新入职护士工作胜任能力、护理“三基”及专业知识的考核, 并结合导师综合考评意见及轮转科室个人工作考核情况计算考核总分,考核成绩记入手册。 (2)对导师: 由护理部具体统筹部署导师选拔及管理制度、导师见面会等,导师需严格执行《新入职护士双导师工作细则(试行)》,按时按规定完成《导师工作登记手册》; 护理部通过组织新入职护士座谈会、建立意见邮箱和微信群等线上线下交流方式, 收集新入职护士对带教导师的意见建议,协调有关事项,使导师和新入职护士都明确各自目标, 防止导师间责任相互推诿,保证培训质量的有效落实。

1.3 评价指标 (1)培训6 个月后采取统一集中的理论及操作考试;(2)采用刘玲等[2]编制的护士职业认同感评定量表,共30 个条目,分为职业认知价值、职业社会支持、职业社交技能、职业挫折应对和职业自我反思共5 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范围分别为9~45 分、6~30 分、6~30 分、6~30 分、3~15 分,量表总分为30~150 分;用Likert 5 级评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 分,得分越高,护士职业认同水平越高。 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938,各维度Cronbach α 系数0.720~0.911[2]。(3)采用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3]研制,中文版由张开利、王才康等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4],共10 个条目,用Likert 4 级评分法,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分4 个等级,得分范围为10~40 分,得分越高,护士自我效能感越强。 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7,重测信度0.83,折半信度0.82(n=40,P<0.01)[4]。

1.4 资料收集与统计学处理 经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扫描“问卷星”二维码发送问卷,进行手机在线作答,答题时间为20 min。 共发送问卷124 份,回收有效问卷124 份,有效回收率100%。 将所有回收资料用SPSS 25.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新入职护士培训6 个月后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新入职护士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 组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得分比较 观察组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 组新入职护士培训6 个月后考核成绩比较(X±S,分)

表2 2 组新入职护士培训6 个月后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比较(X±S,分)

2.3 2 组新入职护士培训6 个月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观察组新入职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新入职护士培训6 个月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S,分)

表3 2 组新入职护士培训6 个月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62 62 tP总分27.17±3.79 25.14±4.57 2.692 0.008

3 讨论

3.1 帮助新入职护士正确定位,顺利完成从“护生-护士”角色转变与适应 表3 显示,观察组新入职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27.17±3.79)高于对照组(25.14±4.57),充分反映了新入职护士经过双导师制模式培训后拥有较高水平的工作胜任自信心。自我效能是个体成功实施和完成某项行为目标的信念[5],新入职护士在角色适应过程中易产生转变冲击,在角色、关系、知识及责任的影响下会产生迷茫、怀疑的感受[6],面临变化及冲击,全程导师及时在情感思想上进行疏导,开展如“爱护天使”茶话会、工作坊、事件回顾分析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新入职护士正确定位,用进阶级的方式与新入职护士共同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专科导师通过不同时期新入职护士心理变化及独立值班能力的提高,使新入职护士自我一致性趋于稳定并增强其胜任临床工作的信心。

3.2 动态评价培训效果,加快人才培养 表2 显示,观察组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总分(121.89±10.17)分高于对照组(110.27±14.1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职业认知价值得分(37.24±3.74)分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双导师制个性化培训需求教育能有效增强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度。“双导师制”培训模式采取三级两段的个性化培训方案及与之同步进行的分阶段二维度质量监控,能及时有效的评估新入职护士个性化培训需求及全程导师和专科导师教学效果,打破以往只注重新入职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考核, 从社会心理学及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在抓业务工作的同时注重新入职护士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导师选拔采取的是本人自荐与科室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有严格的导师条件,并进行资格审查。为达到培训目的,导师们也需不断学习,提高认识,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对培养对象的指导中,需根据新入职护士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并具体落实,在这过程中有利于导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从而达到加快护理队伍人才培养的目的。

3.3 规范新入职护士人才培养管理,完善相关培训管理制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2016 年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对培训方式、内容、考核方法都有相关规定[7]。 但实际上目前各医院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及考核不尽相同, 笔者通过对新入职护士各项客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及时反馈,反复验证修订《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新入职护士双导师工作细则(试行)》及《导师工作登记手册》,使新入职护士培训得以规范,导师和新入职护士都明确各自目标, 对其他医院相关培训的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护理部新入手册
新入职护士工作价值观、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心理弹性研究
护理部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结对名师 搭建平台 形成机制
新入职生物教师职业适应现状及成因调查分析
我国六护士荣获第四十六届南丁格尔奖章
护理信息管理在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