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5C素养”的交通运输类“金课”实践

2020-09-10彭勇莫志遥陈坚杨亚璪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金课交通思政

彭勇 莫志遥 陈坚 杨亚璪

摘 要:针对传统交通运输类课程跨文化交流不强且育人的深度与文化重视度不足的特点,提出了面向“5C 素养”的交通运输类“金课”开发路径。“金课”开发依托多项市级教改项目,从“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5C素养’”进行实践,探索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师资团队、实践教学四个环节的建设开发路径。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金课;5C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国家设立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的目标[1]。而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交通运输人才的支持。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石[2]。但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交叉性高、实践性强、沟通力强以及新技术融入快等鲜明特点导致了传统课程存在内容以知识为主,教学团队以校内教师为主,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传统课堂难以支撑高精尖人才培养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重庆交通大学在交通运输类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金课”开发路径。

2 主要解決的教学问题以及相关方法

2.1 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交通运输类课程都是以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传统课堂教学思想和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3]。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容易陷入以上程序化的教学中[4]。这导致传统课堂存在以下局限性:

(1)老师上课的内容以知识、技术、方法更新为核心[5]。而对于家国情怀、工程伦理、专业文化的融入不足,导致学生文化底蕴与文化理解素养不强。(2)因授课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相同,传统课堂的教学团队以校内相同专业教师为主,缺乏不同文化背景专家,这导致学生缺乏与不同学者深度交流的平台桥梁,致使学生思维视野受限。(3)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教师“灌输式”教,学生“被动式”听,教学环节局限于课堂,缺少连通课堂、企业、社会的有效课程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不高。综上所述,现阶段交通运输类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传统课程建设内容以知识为主,文化育人重视度不够;2)传统教学团队以校内教师为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不强;3)传统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全程育人深度不足。

2.2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融入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教学。将川藏公路运输生命线、国家名片中国高铁、“一带一路”国际运输大通道、水运历史与文化(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等50个案例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课间“北斗导航卫星团队的故事”热点思政、课中“卢作孚抗战迁都大运输”背景思政、课后“百年京张线中国黑科技应用”专业思政等形式,有机融入“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教育,为祖国的未来打下深深的中国烙印。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审辩思维素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课堂翻转、线上线下混合、微课堂等教学方法,开发与之适应的“视频、例、教材、习题库”四位一体“金课”资源库。通过课堂翻转,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资源库、图书馆、互联网等主动学习;交通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与国内艺术大师对话;“微课”则连线国内外校企专家,使学生实现“零距离”直播互动。

(3)优化师资配置,提升学生的沟通素养。依托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打造结构合理、富于合作的教学团队。邀请多名企业专家校友,并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以专题报告或独立授课形式参与课程教学;同时选派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分校开展访学交流。

(4)推进“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合作素养。学生根据项目全生命周期分组,涵盖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多阶段,共同完成项目训练。通过设立“众创空间”、主办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大赛,将实践教学成果向学科竞赛作品、创业项目等延伸。

3 “金课”开发的创新点

3.1 构建“四个环节”,实现“五项素养”培养,创新交通运输类“金课”开发路径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配置优化和实践项目驱动等“四个环节”有力支撑了以文化理解与传承为核心的“5C素养”人才培养要求。交通运输类“金课”开发打破了“三个一”(一本书、一堂课、一张卷),以学生政治正确为前提,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课程资源库及时补充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打造了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创新型的教学团队,注重学生在信息获取、知识习得、思维多元、专业技能、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表现,依托各类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主动结合文化地域、场景技术的变化,对具体专业问题进行反思、论证、评价和质疑,并善用工程模型、专业软件和信息手段对问题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表达、分析和评估,最终实现提升“5C素养”的培养目标。

3.2 打造“三类实践”,达成“两性一度”要求,创新交通运输类“金课”实践成果

课程类、竞赛类和科研类等“三类实践”有力支撑了学生产出成果达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交通运输类“金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手段而非目的,“金课”的实践成果以学生产出为导向。“课程类”实践:按照能力要求差异划分为基础项目、中级项目和高级项目,对应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各级别的项目依托课程内容和专业热点,采用反向设计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项目内容充分体现探究性、合作性,兼顾个性化,项目难度和深度逐步提升。

“竞赛类”实践:依托“课程类”实践成果进一步延伸,教师深化指导参加创新科技大赛、交通类学科竞赛等,同时遴选部分有市场前景的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

“科研类”实践:由教师结合学生个性化特质和科研项目实际,指导学生进入课题组,真实参与科研项目,同时有效实现生生合作学习、师生协同教学。

4 “金课”实践效果

4.1 促进了学生与专业的发展

“金课”所指导的学生共计获得16项国家级、市级奖项;参与21项教师科研项目,主持6项国家、市级“大创”项目;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学生的创新成果被应用于相关科研项目,毕业生得到了同行高校和相关用人单位充分认可。在“金课”实践阶段,《运输组织学》等课程在中国“慕课”平台上线;《运输组织学》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门课程被认定为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交通行为学”获批重庆首批课程教学案例库;12门课程建成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形成各类课程学习资源超过300

个;“金课”课程总计出版了13本教材。

4.2 “金课”成果获得广泛认可

发表教改论文20篇;依托课程开展的重庆市教委重大项目《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得到专家充分肯定;部分开放課程的创新模式得到学校督导组一致认可;“金课”建设实践经验在交通运输类教指委年会、第一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教学研讨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年会上交流,被搜狐网,华龙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多所高校来校调研。

5 结语

我国交通强国建设需要高精尖人才,但现阶段的传统课堂难以支撑高精尖人才培养要求。与此同时,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

时代,信息的获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交通运输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传统交通运输类课程跨文化交流不强且育人的深度与文化重视度不足出发,提出了聚焦“5C素养”;改革四个环节;达成“两性一度”;重视三类实践的高校交通运输类“金课”开发实践路径。该方法效果良好,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交通强国建设纲要[D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7132.htm.

[2]任其亮,李淑庆.“交通工程总论”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11):260-264.

[3]王婷.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研究——以我院高职英语教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8):189-190.

[4]杨宇.论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01):89-92.

[5]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06):1-7.

猜你喜欢

金课交通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