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种“味道”让人物通讯美起来

2020-09-10王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人情味正能量味道

摘要:在融媒体整合时代,传统人物通讯采写面临着新的考验。只有符合大众审美的新闻产品,才能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相应的流量与美誉度。如何写好人物通讯,在两套标准下得以共存,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除了传统的人物报道、热点人物追踪与人物访谈外,在互联网一体化趋势下,我们应该运用更多新思维,从人物精神层面、文化内涵、写作手法、人情细节等,变换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人性之美、生活之美。这考验着我们新一代新闻人的发掘力、思维力与执笔力。

关键词:人物通讯;正能量;文化;人情味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170-02

在新闻写作中,人人都具有艺术家的天性和追求,都力图将美带到新闻作品中。而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有更高的审美要求[1]。

三年前,《重庆晚报》打造的“慢新闻”平台上线,人物通讯是目前《重庆晚报》以及上游新闻的重中之重。“慢新闻”更加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和立场,而不是冰冷的事件。它着力于挖掘人物新闻的“味道”——正能量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文字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有了这四种“味道”,才能真正地让一篇人物通讯美起来。

一、正能量的味道让新闻具有力量美

正能量人物通讯的审美,在本质上与美学概念中的力量美是一致的,但又存在区别。一般来说,正能量人物通讯更多涉及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进步的典型人物代表。稿件内容中所呈现的高尚情操、崇高思想、伟大人格、美好品德就是人物通讯的正能量。

那么,如何更有深度地展现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力量美呢?

首先,提炼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个性,是展现人物独特力量美的关键。伟大的理想、闪光的性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都是生而为人最耀眼、最值得称道的价值取向、“三观”特点。我们若能以生动在笔触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正能量人物的力量美就有了塑造的基础[2]。

《重庆晚报》在2018年首发了交警杨雪峰系列报道,如《重庆渝北一交巡警大队副大队长被当街刺死嫌疑人已被控制》《父母探访杨雪峰生前战斗的地方“二十年后,我儿又是一条好汉”》《采访杨雪峰妻子:杨雪峰举债30万为父治病想陪儿子拼完乐高积木》《中宣部追授杨雪峰“时代楷模”称号》等。杨雪峰这一正能量人物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反映了危急时刻不怕牺牲的这种高尚的品质,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反映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美、力量美,展现出一名普通民警在紧要关头的高尚品质。

让人物描写具有力量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故事、细节必须真实细腻。为了采写杨雪峰的一手资料,记者在春节期间放弃休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了了解杨雪峰的生命历程,获得第一手采访资料,记者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上百人,并以《他用生命保平安》为题,记录了一名普通交巡警经过怎样的精神蜕变,成长为一名群众喜爱、战友信任、家人支持的战士。真实是体现人物力量美的基础。不真实的采写,不会有客观而触动人心的对话、细节,更谈不上有什么美感。

另外,采写语言、展现形式要突出人物性格,让人物形象丰满有力度。人物通讯不能是流水账,更要忌讳“高大全”,而是要从采访环境、细节、对话中分析人物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从中提炼出鲜明的主题。

随着自媒体的加入,读者不再被动接收报纸、网络传播的信息,而是通过抖音、“两微一端”等发布自己的观点。要让正能量人物焕发出力量美,在新语境下人物通讯要体现正能量人物平民化、人物性格突出化、宣传报道全景化、多媒体融合等新特点。

二、文化的味道让新闻具有艺术美

2019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影响力评选活动出炉。因“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这一话题被推向风口浪尖的李子柒成為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并受到《人民日报》、央视点名表扬。

她的评奖词是这样说的: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3]。

李子柒无法复制,但文化人物新闻的传播和塑造有多种角度和维度可以拓宽。从人物通讯上来讲,无论是李子柒记录下的诗意乡村、华农兄弟展示的烟火气息,还是文艺大家的诗书传承,都是文化人物通讯的好题材。如何认识“文化人”,如何表现“艺术美”,正是文化人物通讯无可回避的问题。

《重庆晚报》的“慢新闻”于2017年推出“老重庆”专栏,以文化人物通讯为抓手,多角度反映重庆传统文化、生活习俗风貌,并成为渝中区文化委文化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2018年,“老重庆”推出文化人物通讯《浙江工匠隐居重庆歌乐山:木雕已死,我还不如捡垃圾》,从一个老匠人的30年生活记录入手,刻画了木雕的艺术之美与匠人的传承之心,透视出在现代化流水生产线下传统技艺难以为继的窘境。手艺人的坚守与“退却”感动了无数读者。见报后,他的产品终于不再明珠蒙尘,遇上了很多闻讯而来的买家以及上门学艺的有心人。

如今,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成为“网红”的潜在机会离“草根”百姓越来越近。“文化人”的内涵与层次有了更丰富的延伸。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像老匠人这样的平凡人闪耀的生命亮色更能撼动读者,反射出这座城市文化更深层次、更接地气的艺术之美。所以,透过人物背后的故事展现文化内涵,让读者感受别样的美,才能让文化人物新闻焕发出新的感染力和艺术美。

此外,多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传播手段呈现出更丰富的审美意蕴,让复杂的人性闪闪发亮。记者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塑造出生动感人的文化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物通讯艺术审美价值的高低。

三、文字的味道让新闻具有韵律美

新闻讲求的是快,是猛。那么如何让新闻“慢”下来?其实,除了要深挖新闻背后的内涵实质外,这个“慢”还有一层意思:慢工出细活。

“慢新闻”成立之初有个口号:做快时代的逆行者。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当大家在移动端看新闻,绝大多数是一晃而过,很难有文字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们缺乏做新闻的“匠人”。这个“匠人”不但要有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技能和操守,还要具备能工巧匠的本事——对文字浸淫多年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和个性化表达。

只有在文字中深耕多年,对写作始终怀有热情的人,才能采写出“让人用心从头读到尾的新闻”。这就是文字的味道。

对于人物通讯来讲,特别强调用有味道的文字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用最有特色的语言献给读者。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只有深入内心、个性化的鲜活描写,才能成功塑造出人物形象。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段将外貌描写、环境描写、性格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有机融合起来,取舍得当,这考验着一个文字匠人的功力。透过文字,你才能看到执笔人的凝视、记录与关怀,体味到笔触于心、曲感于情的韵味美。

四、人情的味道让新闻具有生活美

“人情味”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人通常具有的情感﹑意味等”。在人物通讯中何谓“人情味”?主要指从人的角度切入,关注人的感受,通过记者的主观能动创造和展示,充分挖掘契合人类感情的细节故事,打造一篇有血有肉的人物报道。

如何让人物通讯中的“人情味”焕发出生活美?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读者需要实实在在的事件、“枝繁叶茂”的稿件,看到有广度、有深度、接地气的人物报道。不论受访者是名人还是百姓,最重要的是展示人文关怀,凸显人的价值,关注人们的情感体验,这篇稿件就能焕发出生活之美。

《重庆晚报》在2017年报道了《一个诊所的34年:我喊得出那一千多人的名字》,以一个老诊所医生眼中34年的故事与变迁,用文字和影像作为一个群体的标本,以代际更迭的速度刻画出这个城市社群生活与传承的记忆。

稿件记录的只是你我身边的芸芸众生相,甚至相对于新闻来说,它没有过硬的由头,但这篇报道当时流量两天内破千万。小人物的“大生活”反而能从另一个维度揭示城市生活传承的意境美。这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多读者追求的不单是城市的喧嚣繁华,而是“寻古探幽”的人情闲趣。通过反馈数据我们得知,稿件内容对于许多生活在重庆的人来说,带给他们儿时的记忆重现与社群文化的熏陶。稿件中的人情味,通过记录真实的城市场景,让很多人体验到时代变迁留下的痕迹,感受到岁月流金、适时而过的生活之美。

人物报道中的人情味与生活美结合的核心,还要以人为本,传递生活正能量。比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大批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各新闻媒体纷纷开设了“抗疫群英谱”专栏,描写了一个个白衣天使与病人和谐相处中人情味十足的故事,让人物的崇高性与烟火气完美结合,体现不同意境下的精神美、生活美。

需要注意的是,人物通讯中的“人情味”需要真情而非煽情。如果記者没有走进被采访者的生活与内心,对新闻没有深刻的体验,只是用一些辞藻来渲染炒作,这样的煽情不但没有生活之“美”,反而徒生造作之“丑”。

五、结语

“慢新闻”平台建立两年来,我们每年都出了一本口袋书——《慢新闻精选》,刊载了一系列该年度比较精彩,可为范文的稿件,供采编人员交流。

在很长时间的回忆里,新闻是快,是狂风,是猛浪。如今,当我们记录了那些被真心打量过的心灵、被浮沉动荡过的人生、被高光照亮过的生命,静下心来才发现,更值得用时光雕铸的新闻,是慢,是和风,是细雨。

人生需要不同味道,而记录一个人的生态,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情感,同样需要不同味道加以“烹调”,辅以真性情、好笔触,才能为读者端上一道回味无穷的“菜”。

参考文献:

[1] 王樱梓.浅谈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J].新闻世界,2013(12):1.

[2] 季水河.新闻美学[M].论文范文出版社,2001:87.

[3] 言之有范(企鹅号).李子柒获“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为何是她[DB/OL].腾讯新闻,https://new.qq.com/omn/20191218/20191218A0PAH400.html,2019-12-18.

作者简介:王蓉(1975—),女,重庆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学理论。

猜你喜欢

人情味正能量味道
快乐的味道
爱的味道
人情味
夏天的味道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不讲“人情味”的荷兰人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