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使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0-09-10郑卓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新媒体大学生

摘 要: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互联网时代,诸多新媒体工具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使用也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新媒体使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46-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使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BS70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托信息技术诞生的新媒体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满足了人们在学习、娱乐、社交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新媒体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有效避免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一、新媒体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概述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兴媒介形态,目前比较常见的新媒体包括数字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

新媒体具有诱惑性、两面性以及虚拟性的特点。

诱惑性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的功能上。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内容包罗万象、缤纷多彩,用户可以在其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新媒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娱乐形式,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看视频、听音乐、购物、玩游戏、聊天交友等。以上内容对用户来讲都具有强的诱惑性。

新媒体的使用和普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强大的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人们信息获取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另一方面,新媒体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会导致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此外,网络诈骗、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皆依托于新媒体而存在。

虚拟性是指新媒体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它创造了一个有别于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但随着发展的深入,二者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随意构建自己的信息,打造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形象,和陌生人进行沟通。[1]

(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论述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所感受的与对生活的满意度有关的情绪情感体验,幸福的因素包含两个方面,即个人情感因素和对幸福的认知因素。对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是其对所经历生活产生的综合理性评价。

在分析新媒体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时,不能简单地考虑新媒体为大学生带来的即时愉悦,关键点在于将来的积极体验,即欣慰,这种情绪必须灌注到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中,这些活动通常需要动用个体所独有的个人力量。基于新媒体所具有的两面性,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沉浸于某项活动,并运用个人的力量获得积极情绪,产生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沉浸于活动中,产生消极情绪,则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践调查

为了研究新媒体使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了某高校一个学院大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自制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和满意度调查》,主要内容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类型、目的和满意度。

根据调查结果,在所有类型的新媒体中,社交类新媒体的使用率最高,超过97%,其次为娱乐类,占比为81.5%,再次为资讯类,占比68.82%,最后为生活工具类、学习类和其他类。超过一半的学生有早晨起床就玩手机的习惯,超过六成的学生在空闲时间会玩手机,超过八成的学生在睡觉前有玩手机的习惯,接近四成的学生每节课都会玩手机。每天玩手机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学生的占比为13.14%,3~4小时的学生占比最多,占比为18.28%,其次是2~3小时,占比为17.79%,再次是1~2小时,占比为14%,最后是1小时以内,占比为13.21%。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新媒体使用时间过多;接近四成的学生在长时间使用新媒体之后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在游戏上花费大量时间的学生占比为39.29%,网上聊天时间居多的学生为24%,网上购物成瘾的学生占比为17.79%,沉溺网络小说的学生占比为15.21%。

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很容易沉溺于游戏等娱乐活动中,他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虚拟的成就感,这种即时的愉悦感并不能给学生的生活带来积极效益,一旦返回现实生活,反而会出現迷茫、焦虑的情况,无法产生主观幸福感。[2]

使用社交新媒体虽然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持现实的人际关系,扩大交际圈,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但同时,一些网民并不了解他人的真实信息,过多的交流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使用生活类新媒体工具会获得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会带来金钱的浪费。

使用学习类新媒体工具在理论上有助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开展个性化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并不具备网上学习的能力,只有初步的意识。

虽然大学生对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警惕意识,但依旧存在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到消极舆论的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首先,加强对新媒体的技术管理。为了避免网络上的不良舆论和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新媒体的内容发布出台完善的秩序规范,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监督各类网络内容,及时删除和屏蔽一些违法内容和不良信息。此外,尽快推动网络实名制的落实,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虚假、消极信息的发布和扩散,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新媒体环境。

其次,完善对新媒体的法律监管。针对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尽快完善新媒体使用规范等方面的立法工作,通过明确的法律规范,监督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同时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内容的传播。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

首先,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長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广泛,多元化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信仰缺失、价值取向偏差的情况。对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其思想和行为,掌握其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从大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阶段化理想信念教育方案,通过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向大学生渗透健康、积极的思想信念。

其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校园中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消除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因为诸多不顺产生的焦虑心理。[3]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

新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基于唯物辩证法,外部因素只是为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变化创造了条件,其自身因素才是这种主观意识变化的依据。因此,各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正确处理好新媒体和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地使用新媒体提高自身的价值,获得主观幸福感。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诸多新媒体工具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不使用新媒体是不现实的。大学生要做的是正确认识新媒体工具的价值,并合理地使用他们,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翟惠珍.大学生微信使用与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55.

[2] 唐嘉仪.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幸福感关系:对比QQ空间和新浪微博[D].中山大学,2014:42.

[3] 陈萃琳.浅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理论界,2014(02):174-176.

作者简介:郑卓(1987—),女,吉林四平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媒介德育学。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