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和“察”是写作的基石

2020-09-10高书玲侯智军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1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感知

高书玲 侯智军

摘要:鲁迅先生曾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观察事物,就是要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来观察世界,解决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方法和观察感知问题,并在教学生活中适时应用,就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解决不会写和胡乱拼凑写作文的现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写出栩栩如生的作文。

关键词:观察兴趣;观察方法;感知;顺序

为了便于孩子们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生活中不少家长可谓下足了够功夫,带着孩子接近自然,真切感受实地实景,自驾去北戴河、青岛、威海去看奔腾的大海,爬泰山、黄山看喷薄的日出看蒸腾的云海,飞蒙古看辽阔的草原,到布达拉宫去感受距离蓝天最近的神秘……可最后发现,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回家后拿起笔描绘游览过程和感受时依旧劳心费神,不知所云,这是什么原因呢?同样在课上老师组织作文写作时,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课题,很多孩子要么无话可写,茫然无绪;要么生编硬造,牵强附会;要么事不具体,言之无物,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走心的材料,缺乏感知,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细心的观察。

观察能力是指学生借助感觉器官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觉察事物特征的能力。观,是“仔细看”;察,是“反复体悟”的意思。写作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观察是迈出作文的第一步,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最坚实的基石。

培养观察的第一步是解决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对于作文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先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物、景进行观察,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教师从中适时地加以引导和肯定,对观察的内容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每一次进步,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兴趣。同时,在课内也要多借助课本范文和学生优秀的习作,通过对作者观察内容的朗读和分析,让学生在愉悦当中进一步激发观察的渴望。

培养观察的第二步是解决学生观察方法的问题。很多学生描写景物时给人的感觉是粗略笼统、杂乱无序。这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时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观察不细,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见大不见小”。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千差万别,同一个人或物,只要观察细致,就会收到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宋代画家文与可正是专心致志地对夏天骄阳炙烤下的竹子和倾盆大雨后的竹子做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做到了“成竹在胸”,使笔下的竹子富有情致、各具特色。鲁迅在《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借用了“顺”“直”“瞪”“轮”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旧社会是怎样把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在经受了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极度的悲哀与痛苦后,精神完全麻木,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可见,鲁迅先生对生活中的这类人作了长期的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刻画出这类人的特点。自然界的色彩五彩斑斓,万物的情态各具特色,社会生活纷繁百态,只要细心观察,既纵观全局,又细处着眼,一定会时时有收获,处处有心得的。

二是观察无序,头上一句,脚上一句,杂乱无章。解决这一情况的方法是:进行目的性观察的训练,明确观察的对象、范围和要求,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尤其是视听器官,去细致地观察认识客观事物。

同时又要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的观察,要么由远及近,要么由上到下,或者由整体到部分,或者由景到人,或者先总后分,先静后动等,如课文《观潮》中对潮水到来的情节描写,采用了由远及近和先“声”后“形”的顺序,文中写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来体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潮来之前的气势,用“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短,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的雄浑浩荡。

培养观察的第三步是解决学生观察感知的问题。贾谊《道术》一文中写到:“纤微皆审谓之察”,意思是“微小之处都反复推敲,才是观察”。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细微的“物之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感触的“心之察”。达尔文通过对不同植物、动物形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进而诞生了进化论,法布尔通过对昆虫废寝忘食的观察完成了伟大的科普著作《昆虫记》,再比如小学课文《高大的皂荚树》中,作者是按树干、枝叶、果实等方面,并结合一年四季生长的不同特点加以观察和描写的,写树干形象地说有六个小同学手拉手围起来才能把它抱起,写枝叶的茂盛,说它一直向四面伸展,密密麻麻的叶片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的帐篷,差不多可以盖住我们的小操场,写皂荚儿像常见的大扁豆,突出了皂荚树果实“大”而“扁”的特点,这些描写都是作者细致入微观察的结果。同时作者又结合四季,写到了春天、夏天给同学们挡雨、遮阴,皂荚树果实的“洗涤”功能,冬天皂荚树树叶落地,给同学们带来温暖,由“观”的皂荚树的外在美,进而“察”到了皂荚树的无私奉献的内在的美。由观察外在的形,进而通过感知,深入到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的思考,观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水到渠成。这样以课本范文为引导,让学生们懂得了在他们写作时笔下所描写大树不仅仅只写很高大,很茂密,而是要按照观察的不同角度来加以描写,通过其形得其神,自然的得出写作的主题。

观察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充分地吸收,就无从表达。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世界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感知事物,汲取加工,都会发现一般人容易忽视而却极有意义的生活中的美,都能成为学生笔下栩栩如生的素材,细察灼见酿华章,长此以往,持之以恒,所有的学生都会在“观”和“察”中用思考的慧眼采撷到生活中晶莹的珠玑,书写出精彩动人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关于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万明哲.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4(05)

【2】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初探[J]. 佟玲.考试周刊. 2017(63)

山东德州夏津县宋楼镇魏店小学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感知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开启学生观察之门的策略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观察初探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
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