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辩手》视域下黑人“美国梦”之诠释

2020-09-10周祁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种族歧视美国梦黑人

摘 要:电影《伟大辩手》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德州威利学院教授迈尔文·托尔森在严重种族歧视的岁月里组建、指导了一支黑人辩论队,不断取得胜利,最后奇迹般地击败哈佛大学辩论队的故事。通过影片中托尔森、小法默尔等黑人角色的性格、行为、奋斗和成长的心路历程,分析在他们身上所承载和期望的“美国梦”的内涵,在沉重阴暗的时代背景下折射出了美国黑人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伟大辩手》;种族歧视;黑人“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113-02

种族歧视是所谓民主至上的美国一颗难以割掉的“社会毒瘤”。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并没有享有公平的权利,社会环境给予他们的多是屈辱和血泪。好莱坞电影中有不少关于黑人在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努力追求“美国梦”的主题。其中,由丹泽尔·华盛顿导演并主演的《伟大辩手》以黑人学生与白人学生的精彩辩论为舞台背景,用言语的力量讲述了个人和集体努力追寻“美国梦”直至最后实现梦想的故事,讽刺和鞭挞了种族偏见,深深触动了人们的灵魂。

一、“美国梦”的起源与含义

“美国梦”(American Dream)一词源于17世纪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和信念。清教主义信奉的“人们只能自己救自己”的教条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价值观,为美国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1]“美国梦”最初的概念植根于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批准的《美国独立宣言》。“美国梦”是一种自由的美国国家理想,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充满繁荣和成功的机会,个人只要艰苦工作就能步入上流社会。[2]1931年,詹姆斯·亚当斯在其著作《美国史诗》中强调:“美国梦”不僅使人们获得高收入和富足的物质享受,而且在社会中人人都能把自身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每个人不管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或出生背景,应根据其能力或成就获得更好、更富有和更充实的生活。[3]国内学者对“美国梦”有不同的解释。杜菁琳(2005)认为:“美国梦是美国人普遍的理想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它实现的前提是个人的聪明、勤奋和坚毅;下层阶级向上层阶级大幅的流动是其主要特征。”[4]范先明(2005)认为:“理论上任何人都有可能实现梦想,但在现实世界中,有的人成为了梦想的开拓者,有的人梦想实现了,有的人却沦为失败者。”[5]

二、黑人“美国梦”与白人“美国梦”的差异

美国白人的“美国梦”一直是19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影视的重要主题。1775年至1865年期间爆发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美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美国白人开始意识到只要通过自己的奋斗,个人理想就能够得以实现。无数的美国白人都在努力追逐他们的美国梦。1865—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美国白人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渐渐失去了为理想拼搏的精神,最终白人的美国梦破灭。

美国黑人所追求的“美国梦”在追求方式和精神需求层面上与美国白人存在差异。黑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了白人美国梦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种族自身的理想。为人权平等、种族平等、社会公平而努力奋争是黑人美国梦的核心。美国黑人渴望从上层建筑的层面去实现种族平等,真正建立起没有种族歧视的社会,在大家庭中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关爱。[6]黑人美国梦是否实现是衡量美国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伟大辩手》中黑人“美国梦”的折射

黑人“美国梦”可从民族层面和个人层面来理解。从民族的层面来说,是黑人追求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获得与白人同等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从个人层面来说,是黑人个人自我奋斗、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电影《伟大辩手》极好地诠释了黑人“美国梦”的真正内涵。

(一)追求民族平等和社会公平

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继续推行种族隔离政策。《伟大辩手》中黑人教授托尔森面对严重的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肩负着追求种族平等的责任,坚持以黑人“美国梦”为价值引领,竭尽全力为黑人的平等权利而奋争,向国人传递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的信念。他首次吸纳女性成员,打破常规招入两名新队员,其中一名仅14岁,另一名却是“问题少年”。并对他们进行独特的、超强度的训练。托儿森义正词严地对“问题少年”亨利说:“弱者若要想不受到强者的压迫,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强者。”言语中体现了托尔森内心深处争取民族平等的勇气和对民族平等的渴望。作为大学教授的托尔森本可以不问世事,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作为黑人知识分子,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为了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他每天四处奔走参加集会。

种族歧视带给黑人的不公与痛苦常常能够激发出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的正义感。威利学院辩论队有一次去外州参赛,夜晚驱车回校的途中,他们亲眼看见白人私设公堂,鞭打甚至焚烧黑人的恶行。亨利企图下车救人,但托尔森死死按住他,因为他清楚在当时的情形下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在他们被发现是黑人后,立即遭到了围攻,幸亏及时逃离。那次亲身经历对每个队员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以致当小法默尔在最后与哈佛大学的辩论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语调缓慢地说道:“在南方没有法律,当黑人没有居住地时没有法律、当黑人被从学校和医院赶出来时没有法律、当黑人被焚烧至死时也没有法律。圣·奥古斯丁说过:‘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之为法律’,因此,我有权利和责任来反对恶法。”小法默尔引用名言,用简洁而有力的言语鞭挞了种族歧视的严重问题。在看到托尔森参与佃农反抗农场主的集会中被白人警察强行逮捕时展现出来的气场后,小法默尔的心灵深受触动,增添了他与白人斗争的勇气。此后,小法默尔不再像他父亲一样对白人逆来顺受,他勇敢地要回了被白人农民勒索的钱,展现了黑人少年的无畏气概。受托尔森言传身教的感染,萨曼莎在一次与白人学校的辩论赛中义正词严地指出:“黑人理应享有同白人一样进入州立大学的权利……自由的时刻、平等的时刻,一直存在,就是现在!”

从威利学院辩论队与哈佛大学的精彩辩论中也可以看出美国黑人与白人对待现行国家体制的不同态度和存在的分歧。哈佛第一辩手说道:“该遵循哪个法律,该违法哪个法律,不是你能决定的。”小法默尔反驳道:“那些滥用私刑处死黑人的暴徒才叫罪犯。但是法律什么作用都没有。”哈佛第二辩手得意地引用哲学家梭罗的言论:“民众应当支持领袖、服从政府管理。”而萨曼莎巧妙地反驳了对方:“人应该服从公民制定的公正法律,而不是屈从于专制,只要顺应民心,顺乎民心,便是合乎道德的。”哈佛一辩偷换概念:“由你我并不能决定法律,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都不可以称之为道德。”小法默尔则以亲眼看见的白人对黑人滥用私刑的事实为依据来反驳对方:“就是因为没有公正的法律,黑人才被暴徒私刑处死。”在遭受临时改变辩论题目的不公平情况下,威利学院辩论队还是战胜了对方,登上最高领奖台,赢得了白人的尊重,向世人证明了只要提供平等竞争机会,黑人同样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更好。

(二)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部分。19世纪以来美国国内刮起了一股奉行“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尚之风。英雄主义是对飘忽不定的未知世界无所适从的体验。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体现了美国民众追求个人自由、重视个人价值的价值观。[7]个人成功是个人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梦想最终会实现。个人坚毅的品质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基本条件。根据美国的价值观,只有自我奋斗才可能获得自我实现,才能体现人存在的价值;只有靠自身奋斗成功的人,才会获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8]电影《伟大的辩手》很好地诠释了黑人对“美国梦”不懈追求的精神。

具有反叛精神的托尔森始终坚持自由与平等的信念,不断挑战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游戏规则,美国的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在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日常的辩论训练中,托尔森不断地告诫队员:“每场辩论都是‘血腥的运动’,语言的力量可以为我们赢得自由和尊重。”最终威利学院辩论队战胜了哈佛大学辩论队,登上了巅峰领奖台。充满无比的勇气和自信、不随波逐流的个性支撑着托尔森勇往直前,其成功的经历向人们阐释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他用独特、超前、魔鬼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和训练学生,为集体成员的个人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那段让辩论队成员口含瓶塞训练口齿,反复诵读“辩论圣经”的场景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在现实世界中,托尔森与其辩论队成员也都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就都达到了自身理想的高度。后来,托尔森成为著名的诗人与政治家。小法默尔刻苦努力,长大后为黑人民权而奔走抗争,成为全美最大的民权组织——“种族平等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袖;萨曼萨潜心学习法律,后来成为著名的黑人人权律师;劳伊不断成熟,最后成为“上帝的使者”——基督教牧师。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实现了个人理想,努力地实现了个人价值,使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与所追逐的“美国梦”相契合。

四、结语

电影《伟大辩手》是一部当代典型的体现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励志片,让我们看到了美国黑人为种族的自由和平等以及个人成功而奋争的感人故事。它告诉我们,經过与白人长期不懈的斗争,黑人渐渐赢得了平等与尊重,社会地位大为改观,但种族平等的法律精神真正形成一种道德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该影片帮助人们在理解黑人“美国梦”内涵的同时,鼓舞人们勇敢地去追求梦想,直至梦想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鞠朝希.探究美国梦的变迁[J].科教文汇,2011(9):66.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

[3] James Truslow Adams . The Epic of America[M]. Boston:Brown Little,1931:404.

[4] 杜菁琳.美国梦或是美国空想?[N/OL].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news.sohu.com/20050218/n224338904.sht-ml,2005-02-18.

[5] 范先明.熔炉文化与马赛克文化——美加文化差异比较[D].四川大学,2005:45.

[6] 姚金梅.黑人民众对美国梦的追寻——以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为例[J].族裔文学,2013(6):67.

[7] 韩向华.从原版英文电影解读西方文化价值观[J].时代文学,2010(2):196.

[8] 何自然.近年来国外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国语,1995(3):60.

作者简介:周祁林(1974—),男,贵州三都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从事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种族歧视美国梦黑人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肯尼亚中餐馆因“种族歧视”挨批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