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对科普推进工作的启示

2020-09-10陈成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4期

陈成

摘要: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通常适用于企业背景下,用以帮助企业识别有形与无形资源,并指导企业将这些资源转变为独特的能力,使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竞争优势。结合我国现阶段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要求与科普工作推进的需要,该理论能够为我国现阶段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思路。本文将从公众个体层面出发,使用比对、归纳的研究方法探究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对科普推进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科普工作推进;科学素养提升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排名显著并逐步上升的世界经济体,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提升。从纵向看,我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我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时不时出现的系列“失礼少德”行为与现象,不时地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警醒着人们务必提高对于公民素质重要性及其提升必要性的关注与认知。

二、理论概述

沃纳菲尔特于1984年提出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给出假设:“一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二是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三是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他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的不同导致了企业在战略选择与组织决策上的差异。因此,这一理论将资源视为企业竞争性优势的来源,并作为企业成功的重要考量因素。

基于该理论,企业被看作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为了持续获取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资源特性及其组合配置,对于资源特性的分析与决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往往具备价值性(valuable)、稀缺性(rare)、难以模仿性(imperfectly imitable)和难以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的特点。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对这些异质性资源进行投资、升级以及有效利用。

此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为目标,从企业学习、知识治理和建立外部网络三个角度,为企业培育和获取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指明方向,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指导。

三、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对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启示

(一)科普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6年3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06-2010-2020年)》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具体表现在“面向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然薄弱,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待加强;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均衡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普投入不足,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等。

(二)科普推进工作的现状

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科普内容、科普手段及其科普形式,我国科普工作对于公民科学素质的要求不仅关注公民理论知识与科学方法的丰富与充实,同时强调将知识和方法与实际、实践相结合。在注重公民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采取科学宣传、科技培训、科技扶贫、科技服务、科技示范、科技竞赛、科普工程、科技咨询等多种多样、有差异的方法与措施对公众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进行普及。

对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能够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激发公民普遍的创造力与创新力,使国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命力。

(三)科普推进工作的路径探究

根据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中对于企业竞争力来源及其特点的探究思路,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进科普工作进程,公众在作为主体参与科普推进工作的同时,也应积极识别自身各项科学素养,在评估自身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主动探索科学素养提升的方向与方式,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去解读科学议题并参与到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的传播中去。结合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中关于企业学习、知识治理和建立外部网络三个角度的论述,从公众个体层面出发,可以通过以下四个路径推进科普工作:

(1)强化自我认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企业能够对自身所拥有的各项资源进行识别。在科普推进工作中,作为主体,公众应该首先丰富对自我的认识,强化对自身的探究与认知,对自身已具备与未具备的公民理论知识与科学方法进行识别与区分。

(2)加强主动学习。资源基础理论中将企业非凡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同样地,公众自身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要达成公众科学素养整体水平的提升,仅仅局限在个体的认知上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借助与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服务等多种资源载体,通过简单的学习观察、经验总结、分享交流来获知更多关于现象和过程的规律,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

(3)进行知识管理。知识只有被应用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实践活动的反复验证与检验,才能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与效能。因此,从公众个体的角度看,关注对自身科学知识的加工整理、强化对自身科学素养与知识的管理,将特定的知识、技能、素养应用到特定岗位和情境中,有助于个体丰富自身素养、整合个体资源,增强个体核心竞争力,强化竞争优势。

(4)积极对外探索。对于科学素养仍处于低水平的个体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

参考文献:

[1]马萍,郭旭魁.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双维度基础[J].科技传播,2020,12(11):4-6.

[2]吴娟.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8(12):234

[3]金勇进,雷怀英,吴潇.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0):125-129.

[4]兰毅辉.试论科技发展与公众的冲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70-73.

[5]廖静.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0):76-77.

[6]朱步楼.创新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养[J].群众,2020(05):48-49.

项目编号:陕西省科协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2019-11D。

(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