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社会本体研究

2020-09-10蒋雨翔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4期
关键词:休谟古希腊苏格拉底

摘要: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虽主要关注宇宙的起源和本質问题,但也把人的本质和生成问题作为附带品去研究,把“人事”和“天事”被看作一回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表现,就是“天人合止”、“物我相契”。到苏格拉底时期,开始关注人。再到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以及新时代中国对于“人”的思考。都与“人”密切相关。

关键词:古希腊;苏格拉底;休谟;马克思

一、古希腊对“人”的认识

在古希腊时期,对人的研究并不是哲学主流,因此人本主义思想显得微乎其微,尽管在雅典民主制的背景下出现过智者学派的“个人本位”主张,例如普罗泰戈拉提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是智者所说的“人”还是感性的“人”,以“我的”或“你的”好恶来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具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并且最终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因此“个人本位”主张很难得到认同,对人本主义的贡献也是有限的。

二、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

直到苏格拉底理性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出现,把原来研究自然、宇宙的哲学转向思考人生的道德哲学;使得哲学的思维方式发生了的转变,从原来的通过观察,不断获取经验以及对于事物的直观描述的感性方式转变到启发性对话的理性思辨方式。如果说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是远离人的,那么现在,苏格拉底就是把哲学拉向城邦或者家庭之中,变得接地气了,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去考虑等等。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之前,“天上”、“人间”都是哲学思考的两个方面。“天上”可以泛指一切的自然万物,“人间”可以指人的社会关系,苏格拉底彻底地把“天人合止’、“人神合一”的“完美合一”打碎,使得“天、“人”、“神”成为了相互独立的世界。他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人本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一方面是直接面对自己,自己去省查,也就是——“认识你自己”;另一方面是建立在他对于神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他的神论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人在万物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理性的神的一切作为是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屈服于神的光环之下,让人更好地发现人本身,也就是他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建立的理论背后是把人放在核心地位,是为人服务的,是用神学的方式唯心主义地表达思想。

后来者从两个方向发展了他的哲学思想:一是人本主义,主要是由小苏格拉底学派所发展;一是理性主义,主要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发展。苏格拉底的哲学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路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也成为西方哲学永恒的主题。

三、休谟的人学内涵

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的第一章——“关于各派哲学”中对哲学作了一个分类,他认为有两种哲学研究的方式:其一,把人看成是生来就会行动的,而且他的行为准则受兴趣和情感的影响;其二,是着眼于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并且致力于形成人的理智,后者因为是轻松明白的哲学已经得到了“最持久、最良好”的声誉。休谟明显是支持前一种哲学的,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但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他指出:“做一个哲学家吧,不过,在你的全部哲学中,你仍然要做一个人”,他强调哲学的主题是人,以人为最终目的,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基础。

由此看来,休谟所坚持的“人的科学”,是具有丰富的人学内涵的。人学是对人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存在的使命是什么?为了什么?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休谟对于人性的理解是包括了与人的情感、道德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等有关的一切方面,逻辑、伦理、美学和政治学是人性科学的基本内容,这些学科都与人密切相关,是与人有着直接联系的。休谟正是在此层面上,使哲学从认识论转向了人学,进而建立起了他的“人性科学”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休谟构建了他的哲学认识论包括了怀疑主义、因果关系理论、观念理论,除此之外,他还构建了他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对于道德的理解,休谟区分了“自然的德”和“人为的德”,将同情和仁慈划分到“自然的德”,正义则被划分为“人为的德”。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休谟的人学视角,休谟将“人的科学”作为自己的初衷,其哲学使得西方哲学实现了向人学的转向,深深地影响了之后的康德等人,休谟的哲学思想在当今更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以人为本”的观念。

四、马克思“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马克思通过社会关系具体地表现在人的现实存在上的实践思维方式,解读了“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本质,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粉碎了一切“抽象的个人”的幻想。“自己的现实”是建立在生产劳动创造之上的,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关系网络,这个网络表现规定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处在历史进程中,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存世界,而人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是阶级的人、政党的人、共同体的人、经验的人,这都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社会关系来承载的,人的本质不是内在不可掀开的最隐秘的东西,而恰好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创造的社会关系来呈现。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就是在人的生产生活中由自己所创造的关系来确定。实际上,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就可以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怎样判断是农民、工人、面包师、经济学家?通过他们的生产我们就能很清楚的了解,通过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就能非常具体的知道他是谁。因此,人的本质是一种直观的真实的感性生活,是要展现出来的。生产活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途径,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指的是在创造这种关系中,人的本质得以实现,人置身于这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反过来定义了人的本质。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是要我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来自我规定的,这些社会活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五、马克思“人的本质”与新时代中国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扩大,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不断融合,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和尊重个体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支持个人的创造。在这种情况下,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科学理解,实现自由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

除此之外,马克思“人的本质”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指导意义,其思想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零一九年三月十八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求我们培养人的主体能动行意识,提升受教育者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意识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追求自我个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力调动和提升受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不断的审视自我,发现差距和短缺,不断地去调整自己和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最后,能够去把握人的现实生活化需求。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十分重视的人的现实维度,反对抽象的人,强调研究人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强调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内涵。“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向包含着人的社会环境属性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马克思所指“自己的现实”是在通过生产创造“自己的现实”之后所建立的。现实是一种社会化关系网络,这个关系支撑着、展现着人,同时也制约着人。人生活在历史进程的社会关系里,人就在自己创造的关系里活着,不把握生活,就把握不了所生活的物化对象的世界,就没法真正了解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人们认识自己,去发现自己,去通过实践自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当整个教育的内容被人或者说是自然认同的时候才可以说是有效的。思政教育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它立足于人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8.

[2]何建华,论构建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J],党史文苑,2006(10).

[3]崔赞,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论释当代的“以人为本”[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4).

[4]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戴婷,休谟哲学中的人学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文史博览理论.2007(09).

[6]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休谟问题”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J].哲学研究,2010

作者简介:蒋雨翔(1997.8—),女,汉族,籍贯:江苏淮安,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山水画。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省 221000)

猜你喜欢

休谟古希腊苏格拉底
古希腊之旅
从艺术品中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休谟之死
“不信教者”大卫·休谟:死如其生
“文人”休谟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