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静地等待花开

2020-09-10李会敏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4期

李会敏

摘要:每个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孩子的潜能需要空间与时间来开发。教育的真谛是提供给每一个孩子一条可以独自稳健行走的路径。让他们向着自己心中的美好,向着自己心中的未来,自信的走下去。

关键词:无限潜能;差点理论;成就每一个孩子

花影淡逸萦书简,竹叶扶疏映砚池。在这个明媚的寒日里,我读了陈之华的《成就每一个孩子》。当看到书名后,心中对作者多了几分敬仰。作者用心告诉我们要“成就每一个孩子。”是的,必须要这样,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成就,这也是为人师的我们至高至上的追求。书的扉页用了五行小字告诉我们,教育应以孩子为中心,而非以热衷目标的家长的好恶为重,从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与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绝非放纵、宠溺。教育的宗旨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使人尽其才。

“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这是作者在序中首先告诉我们的。一个孩子的潜能正像开启一扇窗般地无限宽广,他所需要的,正是你我的那份敬重、期待、呵护。眼前的孩子们,看着似乎都很熟悉,但并不熟知。我们也许只认识了他们身上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还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需要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去挖掘,或许我们尽其力,也只能挖掘到一部分,他们身上还会有更多的、更美好的东西需要其他人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去挖掘。他们此时最需要的是老师尽心尽力去了解他们的强项与弱点,依不同状况给予帮助,这才是教育的真心与初衷。教师永远是教育现场能否成功开拓更宽广,更人性视野的最大关键。

“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机会。”作者在第一章就深情的对孩子们告白。给每个孩子成功的机会,孩子一定会表现的更好。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分数来区分孩子“行”或者“不行”。自己没能用心看到孩子身上的希望,却还吝啬于再给予更多的指导、照顾、启发、鼓励。每个孩子的差异误导了我们的判断,分数误导了我们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学习阶段短暂几年间分数上的成功并不代表日后成长为人的一切。把高分视为成功,我们真是窄化了孩子的思想,压缩了师长的视野,限缩了教育的启发性、鼓励性,更抹杀了教育最起码的公平性。哪里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分数决不能做学生画地为牢的牵绊,让我们跳出这个怪圈,让孩子明白唯有自己和自己竞争才是最健康,最有意义,最为正确的学习方式。给孩子成功的机会才能真正启动他们对于学习的热忱与动力。

“差点理论与公路行车之道。”作者用了如此贴切的比喻,让我们认识到虽说是在同一阶段,但却在不同路段的孩子们。差点理论的原理与精神很像高速公路与省道的设计理念。路径虽有宽窄不同、速度限制虽有快慢高低,却都能通达罗马。我们有些孩子在高速公路上飙,有些孩子在省道上惬意的行驶,快与慢,从来都不该是好与坏的最佳比对与判别抵达终点谁赢谁输的绝对值。教育也该如此宽容,有弹性。此阶段,我认为我们老师做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是协助不同孩子找出最适合他们的发展与学习模式,鼓励他们乐意持续向前走,以马拉松的跑法渐渐调整步伐。这也是教育的可贵之处,我们通过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适才适性的跑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教育的真谛是提供给每一个孩子一条可以独自稳健行走的路径。通过我们科学的辅助与引导,让练习行驶中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各个阶段的突破。让他们向着自己心中的美好,向着自己心中的未来,自信的走下去。

“扬优批劣,不是最好的”。作者的这个观点触动到了我的心灵。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育行径,我们每天面对着这么多学生,还无形的对学生进行了分类。在孩子半大不小的时候就去“分类”他们,是很不可取的。一个被贴上标签的孩子也会通过这种心理暗示,失去奋斗的方向。这种有形的区分已经成了对学生无形的抹杀。殊不知,孩子的未来被无形的封杀在了今天。孩子的探索何谈?孩子的循序渐进的成长何谈?我们应逐渐学会了解,学会欣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学会尊重学生。如果你能看到每个孩子的特质,那么标准答案就不会只有一种。我们表扬最好的,也可以表扬还可以更好的。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如同阳光倾注在花草上,越是弱小的,越要温柔一点,体贴一点。

“教育贵在养趣。”在我们的教育观里,只要有学生达到高分成绩,即便这些学生只是全体学生数的5%或者10%,就要求所有的学生,无论资质、家庭环境、兴趣志向到底如何,一概毫无区别的,要他们见贤思齐,却不愿意花精力功夫深入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做得到,有些却做不到?请不要忽略分数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我们作为老师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什么如果老师不考试,学生就不念书?如果老师不出作业,大家就不会主动学习呢?为什么教育最后会变成只有考试,孩子们才会念书呢?孩子背后的这些无奈,这些痛点,足以敲醒教育者的盲目,敲痛教育者的内心。我们原本想要孩子亲近喜爱知识,养成自己拿起书来乐在阅读的习惯,可我们又让分数左右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学的原理原则和古今中外多少学者专家都不停的说:学习乐趣,才是学习的原动力。求知、养趣,是一切学问的水源。那种因为发现领悟后而产生的衷心喜悦,才是驱使孩子乐于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孩子的潜能需要空间与时间来开发。”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一个漫长而美好的未来。教育本来就应该给予孩子更适度的成长空间与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培养孩子的潜能。当孩子们离开学校时是否都普遍培养了一生带走的能力?是否已经有了自我持续建构的基础?是否开始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学到如何吸收知识,并内化为自己思想的读书方法?是否有一两项喜爱的运动嗜好?是否发展出任何足以自豪的艺能?是否养成了对自己人格与能力的自信?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教育具备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能为自己创造出不同的美好未来。而这又不是教育当下能看到的精彩,他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此阶段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孩子能奠定日后发展的潜能与自信的基础。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来自我认识与探索。这样孩子才有机会获得更多让自己天赋发光的机会。

“享有公平的成长与学习起始点。”在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公平、最佳的人生成长与学习起始点时,给予充分的鼓舞、支持。在丰沛的爱护与尊重之下,提供给孩子多元体验、探索、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在大自然里,花儿竞相开放,鸟儿鸣啼啁啾,鱼儿自由自在。它们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质,各有各的精彩,难道我们的学生不是吗?唯有尊重每个孩子独有的个人特质,才能真正培养他们适性的自我发展。在孩子最佳成长期我们应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

让我们一起“成就每一个孩子吧!”我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越走路也就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陈之华《成就每一个孩子》

[2]姚跃林《让教育帶着温度落地》

(保定市前卫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