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腐败、权力腐败及其成因

2020-09-10王静伟

客联 2020年6期
关键词:转型期腐败成因

王静伟

【摘 要】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腐败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剩余产品的出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存在的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部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反映。

【关键词】腐败;成因;转型期

腐败是在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与阶段社会具有一致性。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腐败是全球性的瘟疫。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腐败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腐败现象。

一、什么是腐败

当今社会,腐败已成为一个极其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上还是书面上,到处都听到和看到“腐败”一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学术界,无论是政界还是民间,人们普遍关注腐败问题。

研究腐败的中外学者,“没有人给腐败下过简单明了而又普遍适用的定义” 1。西方学者主流观点是围绕公共职务、市场、公共利益三个中心界定腐败的现代定义。我国学者田心铭认为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 2。刘再国、陈良认为“腐败就是个人或群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以某种手段或方式,谋取或获得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3。李雪勤将腐败的概念界定为“所谓腐败,从本质上讲就是权力的异化,就是公共权力没有按照其正常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说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没有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从而违背权力主体-人民的意志的行为” 4。违背权力主体意志的行为之一是“权力无为”,就是指法律意义上的“不作为”。之二是“权力滥用”。即利用公共权力来为个人、家族或小团体谋取利益,从而损害社会正常运行的规则,如贪污、受贿等权力滥用现象。

中国政法大学刘金国教授在1982年指出权力腐败的性质特征为“权力腐败表现为权力的非责任化和权力的权利化”,1992年刘教授进行了修正,“权力腐败表现为权力的权利化和权力的非责任化”。

二、腐败与权力的关系

1、权力并不必然产生腐败,腐败必然产生于权力。

人类社会早期的权力并未产生腐败,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价值,不存在以权谋私的条件,缺乏产生腐败行为的物质基础。同时,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直接的条件。可以说,权力并不必然产生腐败,腐败必然产生于权力。

什么样的权力会产生腐败?恩格斯、列宁对这个问题作过相同的结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腐败产生后,对权力有很强的依赖性。腐败者清楚知道要保护既得利益,巩固财产的私有制,只有借助权力,强化权力,因而出现了国家、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它们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忠实维护者5。

2、权力产生腐败,同时也制约腐败,最终消灭腐败。

事物总是处在矛盾运动之中,权力在保护腐败之外,也能够制约腐败,并最终清除腐败。

即使在封建社会里,权力也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制约和清除腐败。资本主义社会中,文明程度有很大的提高,对权力有很大的限制、制约作用。由于个人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资产阶级的权力不能清除腐败,只能限制腐败。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严惩腐败行为,另一方面铲除产生腐败的思想、政治和经济根源,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有能力最终战胜腐败并最终清除腐败。

三、转型期中国权力腐败的成因

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段的产物。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私有制,不应当存在腐败现象。但我国现阶段依然存在着腐败现象,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相当严重。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在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存在的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部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反映6。

1、经济体制不健全

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往往是腐败高发的阶段,如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美国。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从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结构过度的最迅速時期,也是社会问题大量产生的“高发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内容也随着变动,大量的社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随之出现。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由于经济发展快,经济体制转换的时间短、难度大,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给腐败现象的滋生以可乘之机。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换时间短、进程快、难度大,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的矛盾、冲突、碰撞、摩擦、错位和空挡,出现种种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客观上为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渐进过程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经济机制:一种是市场经济,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已由市场配置,货币与为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7。另一种是权力机制,少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仍按计划经济方式配置,这些资源往往都是供求矛盾十分紧张的“瓶颈”资源。两种机制扭结在一起,市场机制和行政管制的双轨并存是经济转型过程的基本特征8。

双轨制并存条件下的租金的广泛的存在,导致寻租活动的大量产生 ,寻租者与腐败者是两个主体,寻租者以钱寻租,腐败者以权分利。出现寻租、抽租、护租和创租的恶性循环 9。

2、领导体制的弊端

中国的领导体制,脱胎于革命战争时代根据地的体制而在执政初期建立的。这种体制,同当时阶段斗争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相适应,在当时条件下,起到了重要的的历史作用。当全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后,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文化大革命就是不断强化这种体制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领导体制改革的探索,但在总体上,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权力高度集中,弊端甚多。

孟德期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10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提出“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

3、法治不完善

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法治不完善是根本性原因之一,从历史角度看,我国是一个缺少法治的国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法律经济,这就形成一个很大的矛盾。邓小平同志说过“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许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11。

4、思想层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随首现代化传媒的普及,信息渠道的拓宽,人们接触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异域文化,中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方面,创新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外来腐朽思想文化乘虚而入,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也沉渣泛起。

5、反腐工作本身的不足

除上述原因外,各级党、政机关在反腐工作中本身也有不足之处,客观上也是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

注释:

1 [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语。引自刘再国,陈良.透视腐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

2 刘再国,陈良.透视腐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

3 同上.

4 李雪勤.民主与改革[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4.

5 彭清玮.邓小平反腐败理论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7.

6 罗忠敏.腐败成因与防治对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7 同上,第1版第35页.

8 吴敬琏.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监察,2002(17).

9 陈烽.中国转型时期腐败增生的经济根源[A].中央纪委检察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 反腐倡廉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90.

10 孟德期鸠《论法的精神》。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6.

猜你喜欢

转型期腐败成因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转型期家庭伦理剧中婚姻观的探究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与成因浅论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