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下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2020-09-10杨光才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非遗文化

摘要:人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了“活态灵魂”,是十分珍贵的国家民族精神遗产,其从意识和精神方面,体现出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丰富性。当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学校这一重要阵地中,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传播,因此,需要通过对相关模式和管理体系的构建,使教育和非遗文化能够得到保护,传承以及传播。同时,学校需要通过与各级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做好对一系列非遗课程的开设,对学术论坛的举办以及对课题研究的开展,以此来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深入的传播和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教育这一重要手段,能够得到保护和抢救。《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各地在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方面,蕴藏着各种课程资源,教师需要通过对资源意识的提升,对资源进行努力的开发以及积极的应用。少数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其能够作为典型的教材代表,通过对此类教材的开发使用,能够使其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一、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保护

(一)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作为全民性的活的记忆就是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可以作为对文化认同的重要记号,对民族的生命线起到了维系的作用,一旦对这种生命线进行破坏,会导致断裂以及变形的情况出现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及生命链中,会对民族的存在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现实的冲击,对其开展保护措施,其实就是呼唤、认同以及养护这一个民族精神的根源,在一个民族沿袭以及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条件。纵观人类历史,由于没有对文化进行传承导致的文化的失传等事迹,对这点进行了深刻的说明。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说,它能够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多民族的共同体就是国家。从空间上来说就是一个大民族,因此,通常也称之为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个大民族在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上形成了统一。这是对两个不同民族进行区分的根本标志。非物质文化对其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一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国家,才能使其凝聚力变得更加深沉。人们通常不会对这种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引起关注,但是,当有特殊情况爆发的时候,这种重要性就会得到较为显著的体现,每一个公民出于自身的爱国性,都会自觉地从中对汲取力量,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能够义无反顾的运用多种方式加入进来。这是多次实践证实的结果。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和霸权主义文化的时代,从国家意义上来说,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了新的意义。这就是保护文化的主权。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在政治上获得精神的独立,就应该要重视文化主权;如果其外在标准是后者,那么内在灵魂就是前者。如果一个国家对这个灵魂造成了丢失,那么它将无法真正的实现政治独立。

(二)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保护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非遗文化遗产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失去了具象特征,例如服饰民居以及语言习俗等,许多具有价值的非遗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2.缺乏专业骨干人才

从基础理论以及学科体系的角度来说,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相比保护实践更加落后,各州市没有从价值方面,对非遗的重要性形成一致的,全方位的认识,此外,传承人才队伍水平不一,并且非遗学科缺乏领导人以及专业骨干。

3.非遗申报比例失衡

少数民族地区各州市所申报的非遗比例并不平衡,例如布依族,基诺族等,急需加强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遗产发掘和申报。

二、民族非遗文化进校的有效手段

民族非遗文化进校园通过对工程建设“5个1”主要内容的提出,使民族学校实现了对目标的明确建立,使民族地区通过宣传,能够实现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民族工作部门通过对相关着力点的抓取,能够进行更好的民族教育,在各个民族教育环节中找到了有效的参与切入点,能够使民族地区得到更好的办学条件,并且能够使民族学校的特色得到凸显。民族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需要根据“5个1”工程,从主要内容方面,对校园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是一定阶段内民族教育的必然发展,能够作为基础,使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

对人类文化进行传承积累和改造,能够使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和完善,教育这一中介环节能够使人类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此类中介,能够使人类由以往对文化遗产的接受转变为对新文化的创新,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的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改造、提升以及完善。通过此类传统文化对民族青年的熏陶,不仅能够使其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能够主动承担未来社会的建设人物。校园中所走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精神素质方面,通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精神素质的内化,能够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其能够对先进的文化进行鉴别和创造,能够从价值观以及价值共识方面,正确的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本的培养,以此来使学校文化教育的先进性能够得到体现。对任何文化的创新,都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合对文化进行延伸,民族传统文化如果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就无法做到对文化的创新和更新。不仅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抢救,更需要对其进行传承弘扬。众所周知,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需要做好对其的传承,而学校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能够使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对下一代的有意识教育。校园中所走入的民族文化将“五个一”作为了主要的工程建设内容,以活动形式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能够作为民族命脉,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以及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能够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及时更新,以此来培养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四、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校园中所走入的民族文化将“五个一”作为了主要的工程建设内容,其之所以能够在各地得到全面、成功的推行,并在各地逐步成为民族教育的品牌,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其将民族素质的提升作为了重点,通过教育实现了对民族和素质的有效结合。其通过与本地各族人民喜好的结合,对相关的形式进行了选择,使素质教育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并且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使民族学校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开展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中对民族教育的渗透,需要做好与学科特点的结合,例如,体育教学中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音乐教学中对民间乐器、民间歌曲等的传授,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对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等等。学生通过对此类活动的参与,能够获到更加豐富的课余生活,能够实现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为中华民族而感到自豪,使学生能够获得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萍. 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课程资源的必要性[J]. 贵州民族研究, 2013, 034(004):167-169.

[2]郭诗华, 田婧. 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必要性探讨[J].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3.

[3]李杭亲, 谭苏. 高校文学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必要性探讨[J]. 成功(教育), 2013(22):21-21.

[4]张丽. 小议“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课题研究论文[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

作者简介:

杨光才(1965.11-)男,籍贯:苗族,民族:贵州雷山,学历:大专,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传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非遗文化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