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实务中“中国式人情”与专业关系平衡点研究

2020-09-10王涛冯东明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

王涛 冯东明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专业,需要我们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去指导我们与案主的关系。而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我们又需要在这两种关系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找到两者的最大公约数。从而更好服务案主。

关键词: 中国式人情;专业关情;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发源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算是我国最早的社会实践了。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进入中国,至今已走过了40年。它既是专业的助人活动,也是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专业。社会工作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是一个满载价值的专业。其知识是以伦理为基础,社会工作者是一个满载价值的人。[1]社会工作本身的伦理特征决定了社会工作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因而社会工作的伦理研究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和实物研究的重点。社会工作的伦理是指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他贯穿社会工作服务的始终,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和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根本。我国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社会工作主要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和台湾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来指导我国大陆社会工作的实践。

一、中国式人情

(一)差序格局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国家,我国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受宗法制的影响。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熟人社会及靠血缘、地缘和业缘共同构成差序格局。[2]这种格局就像我们向一个平静的湖面投下一个小石头,湖面出现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涟漪。我们的这种关系就是以我们个人为中心由里及外一层一层的扩散。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将西方专业关系准则运用到中国这个特殊的人情社会中就显得格格不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难于抽离熟人关系而独立存在。这种中西冲突使社会工作者难以抉择,往往陷于多重关系和专业界限模糊的困境,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果找不到一条中国化的解决道路,这对于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来说是一种伤害和痛苦。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更是一种尴尬。

(二)人情在社会中的作用

在中国当人们有困难时需要帮助时,人们第一个要需求帮助的人不是政府,而是与他们最为密切的、有情缘关系的人,然后是他们朋友。有這些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发动他们朋友的朋友去解决问题。这是朋友的朋友可能是政府部门的人,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将这些政府部门的人作为正式的资源,而是作为非正式资源。因为这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连接。这之间是靠人情连接的。他们解决问题可能是靠请吃一顿饭,送一个礼物。这个过程并不是违法,而是他们的困难符合政府的帮助的要求,只是没有向正是资源提出要求。他们更相信人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皇权不下乡,乡以下的社会,人们之间解决问题,都是靠人情来解决,这种方法似乎是不合法的,但是大部分人的合情合法的诉求得到了解决。

二、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在服务案主时需要和案主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案主,也就是服务对象而建立的。随着服务的开展而确立,当服务对象的问题解决、社会工作机构转介、终止服务时这种关系也就结束了。我们称这种关系为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这种专业关系中要以案主为中心不能把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与案主无关的东西强加于案主。社会工作在这种关系要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运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技巧为案主提供帮助。在帮助案主时候,社会工作要坚持社会工作了伦理价值观不能和案主发生违背社会价值观的事情。

三、人情与专业价值困境的原因与思考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已经比较健全了,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但是在人们的心中依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使用人情,通过熟人的关系来解决问题。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喜欢用各种关系来发展自己圈子。人们的许多问题也都是在这个圈子内解决。即使我们不在这个圈子了里,人们也会通过各种办法来将一些人纳入到这个圈里。

一提到人情在中国更是难以避免的,不论在社会工作机构还在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我们都会遇到。在城市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会遇到,在农村社会工作者更会遇到。农村里大家处理问题都会时不时把人情这一因素融入到处理问题中。当我们遵循人情去处理案主问题时,可能很容易把事情办好,但这可能会与我们内心所遵循的专业关系发生矛盾。但我们遵循专业关系去处理问题时,可能会办不好事情引起案主的不满,这时我们会被别人说成理想人不懂的变通,不识的人间烟火。因此社会工作在处理问题时必须把人情与专业关系这一对伦理关系考虑到其中,

四、困境解决办法的中国化探索与建议

(一)坚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在英美国家中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我们应该借鉴他们成果在充分考虑本土文化和风俗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伦理标准进行符合本土文化的要深入讨论。从而找出符合该地区的,这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从本土历史风俗中寻求智慧,建构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知识体系,这是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 创造性转化”的过程; [3]对于中国国思想资源和民间智慧与社会工作伦理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实务工作者,我们需要根据本土实践的、可以和国际对话的社会工作伦理知识体系相结合。从而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这个过程既不是将西方社会工作中心化,也不是把“本土社会工作”边缘化,而是两者结合的过程。人类社会行为既有超越文化差异的共通性,也有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独特性,在研究和实务过程中,应不断验证、修正、创新。

(二)坚持社会工作理论的教育和培训

我们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在具体伦理知识的讲述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和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理论的讲授及批判性理解。此外,除了对具体伦理守则文本进行解读外,特别重要的是对一般伦理原则、伦理抉择模式的探讨,培养学生对伦理知识的敏锐意识及创造性了解。[4]社会工作伦理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第一步,应当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教育里。在实习和培训中培养从业者的伦理抉择能力。在社会工作伦理教育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着重培养他们的伦理抉择能力。通过踏踏实实的学习,正确审视当下的价值体系、思考模式和洞察能力。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工作伦理

伦理是价值在实践层面的细致划分。依据具体价值,对社会工作发展道路归纳出来的基本伦理原则与主要议题,如保护生命、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与自由、最小伤害、生活质量、保密、知情同意、专业关系等进行广泛讨论,探讨其与中国文化、目前制度的契合性以及在中国文化中实务操作的多元化。

制度是伦理抉择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制度所奠定的道德建设的基础,如果不凭借强有力的制度伦理有效地抑制不符合伦理的行为的发生,符合伦理的实践行为将很难出现,已有的符合伦理的行为也会逐渐失去其价值意义。[5]因此,全国性社会工作伦理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和统一的伦理守则的制定是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行为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起帆,熟人关系与专业关系——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J].中国社会工作,2019(25):24-25.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8.

[3] 何雪松,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J].社会科学,2009(07):76-78.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重大灾难中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自助之路
自我赋能到社会参与的行动反思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角色
试论司法所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困惑
从社工伦理失范行为看待社工的未来
论金融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社会环境、社会支持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