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器乐表现范畴

2020-09-10王玺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器乐人文民族

王玺

摘要: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大河中,传统音乐饱含了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而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音乐发展依旧奔腾不息,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追求含蓄、自然,流畅等艺术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以民族器乐为例,分别讲述其表现范畴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 民族性;表现范畴

2015年12月20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讲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人讲:‘方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在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5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构成体系中,包括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系,以及文人 、宗教、宫廷音乐。 民族器乐便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自身理解来阐释它的表现范畴特征,加深对传统音乐文民族文化自信的认识和领悟。

一、民族风俗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基于这个理念本土音乐创造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芋、鼓琴、鼓瑟、击筑等器乐演奏形式。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时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扎筝、奚琴,元明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而如今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 、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它们可以组合各种形式和乐队重奏和合奏,具有独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从历史文献、文物地角度了解到各个朝代均有民族乐器的记载,并于婚丧嫁娶、祭祀典礼的仪式上使用乐器伴奏。

2、中原地区受各民族音乐文化影响,传入大量少数民族中具代表性乐器;还受到外国音乐文化的引进、宗教音乐的传入,许多乐器也被中国吸纳。例如大约在4世纪(约公元350年) ,曲项琵琶开始通过印度传入中国北方,公元551年之前还传入南方,在隋唐时期极大程度地盛行,常常以此为唐代大曲的领奏。.

3、.随着民间俗乐的发展,民歌、民间歌舞 、说唱音乐 、戏曲音乐对民族器乐的地域性风格、民族风俗性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因为前四类音乐表演形态都需要民族器乐的参与。

4、社会背景的不同,人文思想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也促使民族器乐的发展,而各个乐器也因其不同的特质,受到不同的影响,使其表理的艺术函养得到丰富的推广和传承。

二、世界律动性:

有人曾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虽然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所用的音乐律制可能存在不同。我们民族器乐会用到纯律、五度相生律,而西方则多使用十二平均律,但是音乐的丰富表现并未因此受到限制,并且中西音乐有时交流融合、相互促進、同共发展。我们有必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去,看民族器乐的未来。音乐的律动受节奏,速度、音高的影响,并对作曲家、  演奏家,欣赏者产生不同而相似地心理效应,这是音乐伟大的一面,崇高而和谐的旋律,都给人一种享受和净化的作用。

1、 民族器乐作品具备音准、节奏、旋律的律动惑,没有国界的限制供人欣赏借鉴。

2、民族器乐的独特发展和表现,可以融入到世界音乐中去,作为中国音乐的体现之一,为各国交流学习提供资源。

三、故事情节性:

民族器乐的音乐表现大多数具有讲述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内容的作品,例如琵琶武曲《十面埋伏》,节奏跨越大,气氛浓烈,人物情绪把握到位,戏剧性强,取材于楚汉之战,表现项羽与刘邦的争王情景。乐曲结构分析如下:

1、前奏勾绘鲜活的历史场景及人物形象,以汉军战前的演习情节为主,铿锵有力的战鼓、激昂高亢的号角,激扬的琵琶演奏将古代战场前的壮观宏大场景表现出来。

2、主题展示残酷的“战争“和”厮杀“场面,节奏急促多变,而“埋伏”乐段营造了紧张、肃然、乃至恐怖的氛围,“鸡鸣山小战”乐段表现刀剑交锋,短兵相接的惨烈,“九里山大战”乐段更是乐曲高潮,仿佛身处战争,战马嘶鸣、将士呐喊。

3、结尾表现历史人物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及其功败垂成的艺术形象,之后又转为汉军胜利,欢乐的场景。

以此为例,成功地表现了民族器乐叙述性内容的音乐魅力,让我们从音乐的艺术性中体会到起伏跌宕的征战内涵。故事情节性是民族器乐曲的重要题材取向,具有深刻的历史  场景再现,与人物形象的音乐性描绘。对于欣赏学习者来说,可以从情节转变中深入体会乐曲渲染的历史意义和场景氛围,并从中体会人物内心斗争的精神追求。

四、人文情怀性:

民族的文化必然包含人文精神,民族乐器经过历史的变革,也必然经历着人文思潮的洗涤,通过人文思想对其发展、创新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民族器乐的表现也必然突现人文情怀的内涵。

1、儒家思想提倡“中和”,“礼乐”为民族器乐的人文思想奠定了基础。子日:乐以治性,故能成性, 成性亦修身也”。孔子重视音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提出“人而不人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歌乐者,仁之和也”的观点,传统音乐教化人需要抛开个人功利、提高内心修养德行成为一个 “和”的人。正是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从“神本“转向“人本”。音声相和,音心对映,才是民族器乐的人文本质。

2、道家思想提倡“无为”、 “道法自然”为民族器乐的自然情怀作了引导,主张“天人合一”境界,“主体内部寻求自然之道,将个体投身到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传统音乐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性,重视音乐作品的整体神韵,从总体意境上把作品各部分要素联系起来,从而展现音乐的整体美。(褚晓冬语)因此,民族器乐中存在一些对大自然意境进行模仿的作品,例如古琴曲《高山》、《流水》、唢呐曲《百乌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等。

3、音乐具有教化理念,也体现在它表现人文情怀的高品质中,民族器乐可以使人审美愉说,也可以通过心理作用规范人的性情,增进社会交流、影响社会风络、改变社会面貌,从而增强社会政治的和谐性,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所以民族器乐中存在一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等级划分现象,在精神层面上追求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五、群众趣味性:

在长期经验性流传发展中,民族器乐更多以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工作状态、民族意念为基调进行创作,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及情感变化,来调动群众积极的生活向住和劳作激情。在口传心授、书面乐谱的传承中,艺术精随也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群众对音乐的诉求而形成了地域风格、流派师从、 独特多样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探究》褚晓东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器乐人文民族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MINORITY REPORT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传承 民族 文化
人文社科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