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0-09-10王培侨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设疑创新能力

王培侨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际和语文本身的特点,课前引导学生参与新课感知活动,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析疑感悟能力;课后引导学生参与延伸练习,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设疑;析疑;解疑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语文本身的特点,在字词句段篇等双基教学中培养,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训练中进行,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课前引导学生参与新课感知活动,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

课前参与新课感知,有利于获得对新知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师要善于设疑,力争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状态,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新课的学习活动。设疑的方法很多,可引导学生预习,在观察中设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疑,以造成认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有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求知需要,自觉学习。在预习中,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释疑兴趣,从而动脑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学习新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析疑感悟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参与。

(1)以寓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于一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趣。比如:课本剧表演、谜语、儿歌、游戏、操作和音像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得活,记得牢,有利于知识向技能转化。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拉家常、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与学生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3)进行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方法、经验和感受,启发旁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做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来参与。

(1)参与动口,训练表达能力。

引导说话,使动口活动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是学生主体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

——给足时间参与说。为了满足学生参与说的愿望,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见解外,开展课前2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轮流口述新闻,给学生提供极好的语言锻炼机会。对于学困生千万不可忽视,要尽量让他们参与回答,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让给学生,才真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惜时如金。

——形式多样参与读。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同学有读的欲望,想读乐读。老师应压缩讲解时间,让他们去读,并从参与读中发展语言和思维;在参与读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感受课文,以声传情。

——各抒己见参与评。让学生参与对教学内容的评点,不仅能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2)参与动脑,发展思维能力。

——重视利用课文“空白”。课文中的不少“空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补充这些“空白”,使他们的想象纵横驰骋。

——重视使用课文插图。课文的插图绝大多数是与文章重点相配合的画面,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积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合理地想象,准确地表达,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思维更活跃。

(3)参与动手,锻炼技能。

爱动好动是儿童的性格特点。教学中不能强制、压抑,要正确对待,根据教学要求,遵循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锻炼技能。

①以动制动,参与圈点批注。要用恰当的动手形式来调节学生好动的习惯。如自学时,有什么问题或体会,在课文空白处进行批注;朗读时圈上重音,点上好词疑难词,画上优美的句子;听课时,在课文的无头无脚处做横批、眉批等。用恰到好处的动手方法把学生好动的习惯引上正轨,为基本功训练服务。

②以趣激趣,参与课文表演。喜欢童话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爱听、爱说,喜欢童话,常常幻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内容,我时常截取一些有趣的片断。采用童话的形式组织学生表演,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3、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爱参与。

除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外,还必须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参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认真去总结学习方法,学会思考问题,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会参与。

三、课后引导学生参与延伸练习,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

教学一篇课文,堂上的分析讲解结束,并非意味着课文学习的任务完成,课后的复习巩固,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和更高的要求。课后的参与,主要引导学生在复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做一些综合性的延伸练习,指导学生写学习札记,解决课前自己提出的问题。

語文活动课是学生课外参与的大课堂,特别在课外阅读中,开展兴趣读书,积累词汇,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又增强了阅读的积极性。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者要“有意识地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兴趣迁移,再把课外的有关知识引进课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应是全程性的,特别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要参与——能参与——会参与,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结语: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经验,摸索出更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之路,让语文课堂变化创新的乐园,让学生在创新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新桃.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散文百家(下),2018,(12):109.

[2]李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语文课内外,2018,(31):47.

猜你喜欢

设疑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技巧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