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呗产品再扩容仍难敌信用卡优势?

2020-09-10葛辛晶

金卡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商户信用卡蚂蚁

葛辛晶

随着蚂蚁集团这头“大象”宣布上市计划后,各路媒体都将目光聚焦于此。截至发稿,蚂蚁集团尚处于静默期,虽然暂时不能随意发声,但其频频推出新产品,获得曝光度,为上市之路加薪助燃。7月30日上线的“月月付”,似有扩大花呗信用消费之局,加剧市场竞争之势,似也有偏离科技化转型目标的意味。

“月月付”究竟是噱头

还是实惠

“月月付”属于花呗旗下的新服务,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属于信用消费,帮助用户扩大消费杠杆,差异之处在于,“月月付”主打的无息分期付款模式,并非先支付后分期,不存在分期手续费费用,而每一期的支付款项仅仅占用花呗当期额度,最多可分10期完成,用户的支付压力更小。目前“月月付”接入的商家有限,主要覆盖健身(光猪圈健身)、租机(爱租机)和教育(潭州教育)三类。

打量“月月付”合作商户优惠。以发稿的8月12日为节点,笔者对比了“月月付”提供的产品价格和几家商户的天猫、京东价格发现,两者几乎持平。其中,爱租机主推宣传页面显示OPPO Reno 4优惠券后价为2939元,但笔者在领券支付时,系统显示无优惠券,故结算总价为2999元,与各大电商平台价格一致。另一款vivo X50 5G则无类似问题。

当然,既然用户选择分期,那么其更在意的是单期支出额,而目前诸多线上或线下的数码产品店铺都支持商城内信用无息分期支付,并且这种方式所能给用户的还款期数选择更多,单月还款额更少。比如,同样购买OPPO Reno 4手机,在爱租机上以“月月付”分10期支付的价格为每月299.9元,而京东商城支持京东白条12期免息分期支付,单期支付费用为每月249.88元。又比如,建设银行龙卡信用卡支持OPPO商城购买手机6期、12期分期免息支付,且刷信用卡还能积攒积分,兑换权益。从这点看,“月月付”主打的分期购机服务其实并不如信用卡无息分期支付来得划算。此外,目前“月月付”合作商户较少,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市场覆盖力相对有限,不仅是爱租机的购机价格缺乏吸引力,光猪圈健身合作门店也较少,上海地区仅3家。

摸索“月月付”背后的风险与收益。“月月付”主打无息分期支付,就意味着商户在让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能长期提供服务。对于用户而言,理论上,如果商户无法在服务期内继续提供服务,则用户可以申请暂停或停止支付以减少损失。但实际上,用户可能仍需面临继续支付剩余款项的风险。

众所周知,健身房、培训机构容易出现预付费乱象,而其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据《华夏时报》报道,全国已经有超过3000多家健身房在疫情期间倒闭,2019年全国有近1.2万家教育机构关停。

虽然支付宝在商户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一座连接的桥梁,但消费者的疑虑并没有因此完全打消,无息分期支付的方式也不能完全阻止商户跑路。同时,还要考虑到,健身房、培训机构属于地区性活动要求较高的场所,倘若用户常去的光猪圈健身门店关停,就不得不选择其他门店,而上海地区仅三家门店,彼此间隔较远,此时用户停款的理由是否被视为合理,又是否需要继续支付?

对于商户而言,健身、培训本身就是资金链较为紧张的行业,前期投入較大,而无息分期支付将进一步加剧其账期压力。那么商户接入“月月付”是出于什么目的?

一是商家手续费优惠。花呗生态运营负责人介绍称,现阶段“月月付”的手续费将会对商家优惠12个月,提供分月收款和担保收款两种方式。前者仅需要商户支付花呗基础费率,后者实为提前收款,支付费率更高。

二是阿里系流量扶持。据悉,“月月付”合作商家将获得阿里系的流量扶持。未来,阿里还会探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帮助合作商户获得融资服务。

三是以无息分期支付的优惠模式对抗后疫情时代的收入下滑问题。“月月付”合作商户的业务模式特性,使其对客流的需求更大。光猪圈健身联合创始人刘易斯估算称,目前北京健身房客流量可以恢复百分之七八十,但收入可能只能恢复百分之五六十,“希望没有进入健身房的客群,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健身房。”另据花呗方面透露,从前期试点“月月付”的数据来看,有的商家转化率提升了20%以上。

与此同时,相关领域从业者对于接入“月月付”亦提出不同观点,一位健身教练认为,疫情之后很多健身馆都面临着资金压力,使用“月月付”之后,现金流又会明显减少,大型健身场馆的推广意愿可能没那么高;此外,“月月付”暂不支持私教费用支付,而这一块的费用又很高,即使健身馆关门或倒闭,消费者只损失一个月费用,但相比之下,私教费用仍是大额,存在监管难题。

花呗系VS信用卡

如何选择

随着“月月付”的加入,花呗体系不断壮大,产品种类持续丰富,市场份额也因此攀升。花呗系产品也从一定程度上对信用卡支付产生了替代,那么这两者的产品属性是否一样?用户又该如何选择呢?

征信服务类型差异。花呗和信用卡都属于消费信贷的分支产品,但花呗属于网络小额贷款,这意味着两者背后的放贷主体有质的差异,前者是小贷公司,后者是商业银行,前者对应的是网络贷款记录,后者对应的是信用卡记录。据悉,花呗消费贷款记录以月为单位上报,包含信贷时间、信贷金额、业务号、归还或结清情况等信息,同时还有账号状态、逾期分类、本金余额等内容。而信用卡记录通常只显示当前的信用卡负债,以及近半年的消费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银行因风险模型算法不同,对于网络小贷的容忍度也不尽相同,部分银行或将有网络贷款记录的客户标注为次级贷款客户,从而提升了该客户贷款申请被拒或贷款降额的可能性。

授信体验差异。花呗和信用卡有着明显的授信体验差异,比如花呗的授信额度更低,更倾向于小额、高频的消费场景,信用卡的授信额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授信额度上的差异,也对应着申请要求的不同。比如,对于常用支付宝且芝麻分高于600分的用户来说,花呗开通是极为友好、简单的。但信用卡不同,其风控要求高,需要客户在申请时提供身份证、收入证明等材料,银行审核通过后客户才有资格办理信用卡。因此,忠于花呗、只使用花呗的客户很多来自于难以被信用卡覆盖的群体。

然而从这个定位亦延伸出一个问题,即无法被信用卡覆盖的群体,本身风险性更高,比如学生客群是不具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群,无法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更高,而一旦逾期就面临着更为苛刻的征信难题,造成信用污点。虽说,信用消费的趋势正在逐渐朝着年轻化发展,但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显得尤为关键。花呗目前的做法是对于初始用户提供的额度相对较低,但与此同时学生族逾期新闻却又时有发生,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调低授信,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分期手续费差异。与这一问题并存的是,花呗的分期利率(手续费)并不低,免息期又比信用卡短,这意味着“穷书生”更难为一时冲动、虚荣心买单。笔者随机调查周围同事使用信用卡的情况,涉及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上海银行。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

调查发现:第一,花呗的分期期数选择较少、账期较短,仅有3、6、12期,而大部分信用卡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18、24期的选择,分摊到每个月的还款额更少。

第二,信用卡分期还款优惠活动多,力度大。分期期数越少,花呗与信用卡还款利率的差异越不明显,而随着期数增多,规模越大的银行所能提供的利率优惠越明显,这里以交通银行为代表,同样是12期,花呗利率是8.8%,而交通银行优惠后利率仅为2.64%,排名第二的招商银行为3.97%。当然,即便是没有优惠活动,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12期利率仍然略低于花呗(表1)。

比如:受疫情影响,一贯勤俭持家的王先生出现了资金流紧张的问题,收入减少,手上的定期存款却未到期,于是他想到使用交通银行信用卡消费。7月份日常开销共支出3596.12元,他选择分12期支付,每月支付307.58元(每月手续费为7.91元);与此同时,他此前购买的理财产品“国寿安鑫盈360天”,七日年化收益率为4.16%,投入的6000元本金对应着每月可获利20元左右(利率受市场因素小幅波动),完全覆盖了信用卡手续费支出,有效为其减轻了负担。同样的困局出现在刚毕业的小张身上,只不过其选择的是花呗,他的账单金额为3500元,分12期支付,单月需偿还317.33元,每月比王先生多了近10元。

所以,如果是出于分期还款压力小的目的,则更推荐在对比各家信用卡近期还款活动后,选择适宜的信用卡产品。

此外,信用卡的卡权益、积分活动更全面,而花呗则只有寥寥几项,包括:畅花包、境外花、花呗来电服务、花呗交易短信提醒、账户安全险。当然,花呗的权益也可扩大支付宝会员权益,但即便是后者,所能提供的权益服务品类仅集中于积分兑换商品、蚂蚁体系内线上服务,难以赶上信用卡多元化的权益项。

新产品契合

科技化转型定调?

当蚂蚁金服改头换面,挂上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之时,科技的定调被进一步强化,这是从FinTech向TechFin 的过渡。然而,花呗系产品的壮大又似乎与TechFin“不相为谋”。

目前,花呗的市场份额已足够庞大,截至2019年10月底,整个联合贷款市场余额规模约为2万亿元,其中蚂蚁金服(改名前,下同)占一半以上。而承载联合贷的大头正是花呗,随着“月月付”的入局,一些长期、非刚需、非高频的消费场景被打通,免息分期的形式也能補充花呗系服务类型,成为其巩固、加强市场占有率的一颗有力棋子。

但,这与TechFin有何关联?其似乎更像是出于做大消费金融平台的目的—接入更多合作、蚂蚁参投的商户(爱租机获得蚂蚁金服和迪信通两家公司战略投资),建立客户信用消费的信任基础,提高消费杠杆。与此同时,作为消费金融业务的“花借”两者的市场规模已大到不得不引起监管重视的阶段。8月,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司发布的《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市场各方关注,《通知》要求报送相关在线消费类联合贷款业务数据,涉及余额、利率和不良率等核心数据,其中花呗、借呗的数据被要求单独列出。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花呗、借呗的业务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其属于小贷公司,不像银行有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与处置诸多要求,蚂蚁集团的杠杆率太高。不管有没有增信和兜底的条款,最终风险必定还是由银行来承担。监管摸底调查并非只针对蚂蚁集团,但是对蚂蚁集团的影响应该会比较大,在他们完善风险防控措施之前,必须要降低杠杆和规模,以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名义上,蚂蚁集团通过科技赋能金融行业。蚂蚁金服高管曾表示,“蚂蚁金服的优势不是金融而是科技,2017年开放金融平台成为蚂蚁金服战略转型的重心。”实际上,其作为科技主体在赋能金融行业的同时,也不断扩大自有金融业务,并将隐性风险更多地转嫁至银行等合作伙伴。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到底能否将蚂蚁集团视为一家科技公司呢?其监管的标准到底属于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9月13日,两份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文件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其中明确非金融企业、自然人以及经认可的法人控股或者实际控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具有本决定规定情形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经批准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5家金融控股模拟监管试点机构之一的蚂蚁集团,在上交所官网披露的科创板上市第二轮问询函的回复中表示,“公司拟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并由浙江融信持有相关从事金融活动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权。”

眼下,不止是蚂蚁集团,几乎主流的互联网企业均已发展旗下金融业务,进一步发挥流量优势、变现,游离在监管的模糊地带,而随着监管的加码,这些企业又纷纷宣布“改头换面”,挂起科技招牌,但金融业务却更有扩容之势……

最终留给市场机构、监管机构一个问号,这些科技企业到底是将协助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还是进一步拓展金融业务市场份额?下一步又会翻出什么新花样?可以肯定的是,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试点落地正在市场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

不同银行因风险模型算法不同,对于网络小贷的容忍度也不尽相同,部分银行或将有网络贷款记录的客户标注为次级贷款客户,从而提升了贷款申请被拒或贷款降额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商户信用卡蚂蚁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543”工作法构建党建共同体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工商银行 银行业首家商户发展中心成立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蚂蚁找吃的等
浅谈商户对信用卡业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