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国际传播研究

2020-09-10张立峰

今古文创 2020年39期
关键词:葛浩文中国文学译介

【摘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及其与世界文学的互动,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沟通和对话,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翻译研究者的各方声音。同时,为翻译学界和翻译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也为今后中国文学译介的相关研究和操作实践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内学者就促推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传播的力量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研究,其主要考察方面为文本选择、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及讨论、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同时分析文学译介活动的复杂性与丰富内涵。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是以国家赞助为主体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战略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新时代背景;中国文学;译介;国际传播;葛浩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82-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8ZWD436)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2012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举行,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得该奖后,国内学界对翻译的重要性给予了大量的关注,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文化传播、译者的地位与作用、翻译策略与翻译接受等诸多因素备受重视。翻译界部分学者和媒体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与翻译观念表达了各种特色的观点,其中包括莫言获奖引发对翻译问题的热烈讨论、世界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风格研究、对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有意义探寻。对中国文学译介中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翻译家的核心观点

我国主流媒体和翻译界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文学奖与葛浩文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关注点由翻译的基本作用问题进一步上升至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或问题研究——大量文献表明,很多学者不赞同“策略”或“战略”这样的提法。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教授的翻译风格引发的持续关注,国内学者聚焦的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加工、翻译与获奖的实质性关系问题,而且更为关切翻译对中国当代文学深入系统的研究问题、文化如何成功走出去的重大问题,这些对于国际传播都具有更深远的研究意义。

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至今,其获奖者大多数为欧美作家,而亚洲仅有五位作家登上过诺贝尔奖文学奖的领奖台,他们分别是中国的莫言、印度的泰戈尔、以色列的阿格农和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由此,在翻译中,语言问题应该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文学作品能否获得国际认可的关键要素之所在。由此,在翻译过程中,语言问题已然被普遍看作是当代中国文学作品能否得到国际认可的要素。众所周知,中国文学深受语言因素的制约,中国文化如何才能成功地走出去,翻译一定是绕不过去的核心与焦点。在此类问题上,翻译界、文学界和文化界的已经达成共识。译者身份、翻译方法和策略是国际传播以及翻译道路上更好地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翻译、文化走国门的至关要素。当探讨翻译者的风格、翻译的策略这两个问题时,国内文化界与翻译界的观点往往比较一致,汉学家译者模式抑或漢学家与国内译者相结合的这一翻译模式则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推崇。

美国翻译家与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引文译者,也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他指出,翻译应当具有包容性,而不应产生分裂性。首先,翻译对于普通大众、文学事业都是有益的,既能抚慰心灵,又可以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密切交往。第二,译者必须要兼顾好两方面:原文的作者和译文的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面对重重障碍,尤其在跨文化的解读上。

好的翻译作品,既应该是不改中国之烙印,又兼具国际格局与视野。换言之,有中国的鲜明特色,深厚的国学底蕴,精准的语言敏感 ,才是汉学家模式的理想境界。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国外著名汉学家有葛浩文和陈安娜两位学者。其中葛浩文的译者模式,被国内媒体和翻译学界大力肯定,并将其奉为可参考的范例。而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学译介过程中应采取哪些卓有成效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可谓意义深广。究其原因,翻译方法与策略中蕴含着丰富内容与颇为复杂的关系,目前在学界依然存在着一些不清晰的认识,这些认识需要国内学界进行更为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三、葛浩文翻译方法与文学译介研究

翻译研究对于文化走出去以及国际传播意义重大。葛浩文教授应该是中国文学译介汉学家译者模式的优秀典范,在翻译过程中,他采用了相对深入和系统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因此引起了国内文化界和翻译界对翻译研究问题地进行了广泛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已然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也曾在公共场合表示过,莫言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站在文学的巅峰,其中葛浩文在翻译方面起到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备受关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9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美国翻译家与汉学家葛浩文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在阅读本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和阅读翻译文本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有着共同的文化、知识和语境,读者和作品间往往不会有太多的距离感;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和语境,那么译著就更像一个崭新的文化世界。

在国内译介学研究领域,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是译介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从译介学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化如何成功地走出去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并提出了大量鲜明的观点。汉语具有鲜明特殊性,国际翻译活动和国际传播同时肩负促进我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这一艰巨历史使命。两种现象同样值得思考:当人们中规中矩地按照原有语言模式进行精准翻译时,往往效果寥落,而西方的翻译家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时,常常会按照西方的思维特点与鉴赏品味而对原著加以调整、删节,对此,该作何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问题: 一是中国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忠实完整的译本; 二是西方翻译家在译介中国文学时往往采用归化和删节的翻译方法。

更新翻译观念是大家在中国文学向外译介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首先,文学翻译活动包含源语和目标语的频繁互动,正因如此,译入或译出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差异性,因为中西方在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文化特色、语言习惯、群体特征、意识形态等诸多种方面。这应该是国内外翻译界的共识。其次,国内外翻译研究也在不断更新,日趋体系化。与其发展相对应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并渐渐地触及它的复杂特性。基于此类事实,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考虑因素应该包括:传播手段、接受环境、译入国的意识形态等。

四、翻译方法与翻译观念的再思考

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翻译界普遍认为它是一种语言层面上彻底的再生过程,同时它也是具有人的主观意识和理性色彩的转换过程,基于综合考虑,翻译活动一直被认为是选择一种过程,译者随时面临各种挑战与选择,这些挑战涵盖:即对翻译文本、翻译策略、翻译形式以及文化立场的最终选择。当然,商业利益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大家知道,中西文化能够接受的语境存在显著差异。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面临通过文学外译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将遇到时代机遇和挑战,译者面临多元语境下争夺话语权的文化复兴压力。文学外译工作者肩负重担,需要认清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初级阶段性,唯有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系统考量英语国家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期待,选择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积极地采用现代的作品出版和营销策略,才能逐渐走入西方读者的视野,逐步创造中国文学译介的经典之作,进而促进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2014,(5).

[2]刘云虹.翻译的挑战与批评的责任——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语境下的翻译批评[J].中国外语,2014,(9).

[3]许钧.学术影响与精神引领——《外国语》之于我学术成长的意义[J].外国语,2018,(11).

[4]王永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4).

[5]胡桑,徐宜修.搭建学界译界沟通平台助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國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国际研讨会综述[J].外语研究,2019,(7).

[6]徐美娥.译者语言性“求真”与社会性“务实”的契合:以葛浩文译本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20,(7).

[7]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J].中国翻译,2013,1.

[8]张建英.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专业汉学家译介模式——《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述评[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0,(5).

[9]许宗瑞.莫言作品的国外读者评论——基于亚马逊网站莫言作品英译本“用户评论”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10]曹庆珠.译者身份再思考——小议莫言获奖背后的翻译问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

作者简介:

张立峰,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葛浩文中国文学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创造性叛逆视角看葛浩文译《狼图腾》中的重写与背叛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