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诗文中的飞鸿意象与生命哲思

2020-09-10李芳

今古文创 2020年5期
关键词:苏轼

李芳

【摘要】 飞鸿意象是苏轼诗文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素材,“孤鸿”“冥鸿”“归鸿”等都是它的变体。这些变体的出现与苏轼多舛的命运和人生抉择不无联系。分析苏轼诗文中的飞鸿意象,有利于从苏轼的经世之志、家园之思和生命真性等多方面剖析苏轼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 苏轼;飞鸿意象;经世之志;家园之思;生命真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11-02

《说文解字》云:“鸿,鹄也。从告从鸟。”鸿,也称“鸿雁”或者“大雁”。《礼仪·士昏礼》中记载,“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鸿雁作为男子求娶女子的聘礼,是古人婚嫁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后来由于猎取不易,鸿雁在婚礼中的地位才逐渐被鸡鸭等家禽替代。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汉朝使者前去营救未果。有人假托鸿雁传书才使苏武顺利归汉。故“鸿雁”一词还是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阮籍不甘为有世者所用而违逆本性,又欲避乱世之祸,只能驱车至郊外放声大哭。阮籍曾有诗云:“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唐朝名相张九龄则在被贬荆州时作《感遇》以抒胸臆。在诗中,他将自己比作踏海而来的孤鸿,将政敌比作栖于高树、羽毛艳丽的翡翠鸟。翡翠鸟看似身居高位实则岌岌可危,孤鸿看似落魄却因心存高志而能得以保全。“飞鸿”意象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苏轼诗文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孤鸿:经世之志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①诗人将眼前的迷惘比作飞鸿偶尔留在雪上的爪印,认为这都是暂时的,其乐观豁达由此可见一斑。此后,他创作了诸多含有“鸿”意象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作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之间,这段时间基本囊括了苏轼的整个中年时代,同时也是苏轼仕途上最重要、北宋党争最严重的时代。

“乌台诗案”后,与他关系十分亲厚的子由、黄鲁直等人都曾劝他少作诗。而苏轼本人虽不乏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②之类的“大彻大悟”之语,但却难改“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的心性。他不屑于做迎合燕雀鼹鼠之流的弄权者,而要做预报时代兴衰的孤鸿,以己之声警醒世人。寓居黄州时,苏轼的“孤鸿”之感最为明显。定慧院的缺月疏桐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思绪,他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③孤鸿栖息有原则,诗人处世也有底线。他以“孤鸿”喻“幽人”,表达了自己高洁孤傲的志向。在赠张偓佺的词中,他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④面对清风明景,诗人心中畅快淋漓,便提笔塑造了一个充满浩然之气、冯虚御风的孤鸿形象。孤鸿的内心并不寂寞,诗人的惬意心境也随诗文传到了远方的朋友手中。

高官厚禄不是其最终的追求,“致君尧舜”才是他入仕的目的。苏轼心怀经世之志,将自己视作一只孤鸿,并做好了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做“忘躯犯颜之士”⑤的准备。正是由于这样的识力,苏轼才在生前身后都享有至高的名望。

二、归鸿:家园之思

苏轼本是蜀民(今四川眉县人)。他也热爱他的故乡,并在许多作品里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与思念。苏轼谪居海南时已年过花甲,自知归去之期未可期,于是写下了“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⑥“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⑦等诗句。故乡山迢水远,几乎连梦都冲不过这重重阻隔;登上高山之巅想要眺望一下故乡,无数重的青山却阻挡了诗人的目光。思念故乡时,诗人想要化作一只“归鸿”⑧,以便飞跃这连绵的山岭,回归故里。他的乡愁和每一个在外的游子一样深沉而真实。不同的是,苏轼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只是一种情怀,而不是一种执念。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八月二十四日,苏轼于北归途中逝世,留下遗嘱葬其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不求落叶归根,苏轼如飞鸿一样寄寓天地、四海为家。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不堪忍受朝堂纠纷自请外放。初到杭州,他写道:“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⑨并在与朋友的书信中详述自己对杭州的熟悉之感。后又有诗:“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⑩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居黄州,在致赵昶的信中,有“一如本是黄州人” ⑪之语,俨然将自己当作黄州人士了。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再遭贬谪至惠州,曾写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⑫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蒙赦北归,临别时却有感:“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⑬偏远如惠州、儋州,苏轼却倍感亲切,脱掉官服便和百姓一处为乐,仿佛自己本就是当地人。他对这些地方的“故地重游之感”,除却失意文人的自我排遣,当有更多的深情。在杭州,他主持疏浚西湖,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为今日的西湖景观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徐州,他和百姓一起抵抗洪水,亲自到堤坝上监工,與百姓共存亡,最后还修建黄楼以求徐州再无水患;在黄州,得知当地溺杀婴儿的风俗后,他便向鄂州太守朱寿康上书请求救助婴儿,并带头捐钱哺育这些婴孩;在旱年,他多次写祈雨文为百姓求丰收……足迹所至,苏轼都献上满腔的热血与爱。

羁旅乡愁,是文人墨客写不尽的题材,同时也是他们的枷锁。豁达如苏轼,便视自己如一只翱翔于天地之间的鸿,迁徙流离间,以天地为家,视他乡为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最真实的写照。

三、冥鸿:生命真性

“冥鸿”意指飞向高空的鸿。“自顾缨尘犹未濯,九霄终日羡冥鸿。”⑭这既是作者对欧阳修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胸臆的自我抒发。“孤鸿”虽心怀大志但仍然摆脱不了因“孤”与“群”这一问题而产生的纠结与郁闷,“冥鸿”则凭借自己坚定高远的志向,完全挣脱了这些凡俗的桎梏而更加洒脱与无畏。

苏轼的“冥鸿”精神在他处理儒释道三教关系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他三家学问兼涉却不偏信某一家之言,并独出机杼地利用这些学问处理好生命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说“三家合一”并不是苏轼人生哲学的终点,而是他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苏轼基本上坚持了儒家积极向上的观点。少年时他便以范滂为榜样。后来科场高中、为官数十年,更是为了百姓生计屡次直言上谏,触怒当权派。为一方父母官,便尽一日父母责。而在颐养性情方面,苏轼则更多地偏向佛教和道家的观点。他研究如何炼制金丹,并把从道人那里得来的方子传给自己的弟弟子由及好友。晚年的苏轼为了使自己感到更轻松,带领侍妾朝云一起练习瑜伽,并自行钻研出了一套通过吞咽唾液来养生的方法。苏轼热衷于养生,却并不以此为执念。他对丹药瑜伽的喜爱,和他对酒与游的喜爱并无二致——这都只是他拓展生命宽度、增加生活乐趣的方法罢了。

苏轼一生好与人交游,交游对象亦十分广泛,其中不乏道人和僧侣。在各类传说、野史以及诗文中与苏轼留下诸多佳话的佛印自不必说。除此之外,维琳长老、僧人参寥、神奇道士吴复古等都是一生与苏轼关系甚密之人。苏轼经常同他们一起探讨佛经义理和黄老之术,寻访古刹名寺和深山道观,但是却从未真正皈依于其中任何一派。“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⑮苏轼直言这些仙山佛国之类的东西乃是虚无缥缈的,自然也不会致力于追求这些。直至弥留之际,维琳仍想劝他皈依,苏轼还是毅然拒绝了他。

苏轼以“冥鸿”自勉,因此才足够旷达与洒脱,才能将这些佛老之言看得透彻,只将其作为陶冶性情的辅助之法。

四、结语

苏轼笔下的“飞鸿”意象多种变体。它们相互联系,使“鸿喻人生”更加立体。对苏轼而言,飞鸿是时代盛衰利弊的预报使者,是民生大计的仗义执言者,更是一种不拘泥于凡俗、洒脱应对人生风浪的象征。他以飞鸿来勉励自己不忘初心,“致君尧舜”,实现了在人生观上对前人的超越。

注释:

①《苏轼诗集》卷三,第96页。

②《苏轼诗集》卷十九,第1005页。

③《苏轼词》第104页。

④《苏轼词》第182页。

⑤《苏轼文集》卷二十五,第741页。

⑥《苏轼诗集》卷四十一,第2249页。

⑦《苏轼诗集》卷七,第307页。

⑧《苏轼诗集》卷二十六,第1401页。

⑨《苏轼诗集》卷十三,第652页。

⑩《苏轼诗集》卷三十六,第1960页。

⑪《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第1711页。

⑫《苏轼诗集》卷三十八,第2071页。

⑬《苏轼诗集》卷四十三,第2362页。

⑭《苏轼诗集》卷四十七,第2523页。

⑮《苏轼诗集》卷四十二,第2307页。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刘石.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莫砺锋.苏轼与人生[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33(1):2-16.

[5]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J].文化遗产,

1989,(5):87-96.

[6]朱良志.論苏轼的无还之道[J].文艺研究,

2017,(11):5-21.

[7]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8]张瑞君.论庄子思想对苏轼人生境界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26-31.

[9]梁银林.论苏轼的旷达与宋代文人的理性态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3):259-264.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