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水毁类型与防治工程优化设计*

2020-09-10罗文功魏学利陈宝成

工程地质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点丁坝河段

罗文功 魏学利 陈宝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6,中国)

0 引 言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山岭重丘区,公路全长约70 km(图1),全线沿盖孜河布设,地质构造复杂,海拔垂直落差大,公路最高处跨越海且缺少相关研究,本研究在实地踏勘和水毁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巴公路盖孜河段公路水毁类型和典型案例探讨分析,因地制宜开展水毁工点处防治结构优化设计,得出较优的防治方案,为本地区后续公路水毁防治工程给出指导和建议,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类沿河公路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拔高程3560 m,沿线冰川发育,季节性洪水显著。公路受地形、地质和气象水文等条件影响,促成多发型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和洪水等,严重时甚至发生毁桥埋路、车毁人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张学进,2013;李凌婧等,2014;朱颖彦等,2014;陆军等,2015;方成杰等,2016;魏学利等,2018)。

近年来国内对于工程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涵盖泥石流、滑坡、崩塌、公路灾害等(廖丽萍等,2013a,2013b;张硕等,2017;何朝阳等,2018;刘兴荣等,2018)。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盖孜河流域地质灾害的研究呈增加趋势(胡进等,2013;刘杰等,2015;魏小佳等,2015;邓恩松等,2018a,2018b;罗文功等,2018;叶潇潇等,2018),但对于盖孜河水流侵蚀和公路水毁等方面的研究尚存在大面积空白,已成为当下中巴经济走廊灾害防治的重点之一。针对本区域公路水毁灾害典型频发

1 盖孜河段水毁灾情调查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近年来数次实地踏勘和收集统计的资料中,以2015年群发性公路水毁灾害最为显著,涉及公路全线多处工点,水毁规模大,影响较深。盖孜河段2015年群发性水毁情况按照公路桩号区间统计如表1所示。

2 盖孜河段水毁类型与分布特征

2.1 公路沿线水毁类型

实地踏勘发现,中巴公路盖孜河段公路水毁类型鲜明,且具有典型性特征。根据沿线水毁的不同破坏形态,将各工点桩号区间的主要水毁类型进行划分和分析,如表2所示。

图1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走势图Fig.1 Trend in the Gaizi river section of Sino-Pakistan Highway

表1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公路水毁灾情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for water damage on roads in the Gaizi river section of Sino-Pakistan Highway

表2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主要水毁类型Table 2 Main water damage types in the Gaizi river section of the Sino-Pakistan Highway

2.2 公路沿线水毁分布特征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根据河道演化特征,可近似分为Ⅴ形河谷区和U形河谷区,通过河谷横断面宽度的段落区间划分,又可分为3种段落:峡谷段、窄谷段和宽谷段。盖孜河各河段特征及水毁灾害分布如表3所示。

峡谷段位于盖孜河上游,桩号区间为K1587+000~K1618+800,河道横断面形态整体呈Ⅴ形,河道深切。本段地形起伏,垂直落差大,河床较窄且比降较大,水流作用强烈,易造成堤岸防护结构基础冲刷破坏。由表3可看出,峡谷段水毁工点共计6处,水毁段落较为密集,本段以挡墙水毁为主,基础淘蚀严重。窄谷段位于盖孜河中游及中上游,桩号区间为K1563+000~K1587+000,路基和河床基准面落差大,河谷形态发生宽窄断面交替变化,窄谷段靠近下游一侧逐渐进入宽窄变换区,河道形态由Ⅴ形向U形过渡,河道水流量增加,水流破坏性增强。由表3可看出,窄谷段水毁工点数量共计10处,为全线水毁灾害最密集的段落,区间水毁灾害以丁坝和护坦冲刷破坏为主。宽谷段位于盖孜河下游,桩号区间为K1548+600~K1563+000,河床比降较缓,U型河床特征明显,盖孜河水势随着上游汇集作用逐渐增大,河道走向易受到外界和人为作用而变化,沿河公路路基受改道水流顶冲破坏较为严重。由表3可看出,宽谷段水毁工点处共计2处,单一水毁段绵延距离较长,该段以丁坝局部水毁和路基冲刷水毁为主。

根据表3还发现:3种河段中,宽谷段的水毁连续分布区间长度最长,窄谷段次之,峡谷段最短;盖孜河18处水毁工点中包含13处凹岸冲刷,仅有4处凸岸冲刷和1处顺直河段冲刷;18处水毁工点中,峡谷河段发生的灾害为5处,开阔河道为13处;盖孜河段发生水毁的桩号区间均为沿河公路,未见离河公路和跨河公路。以上现象表明:(1)盖孜河水势大小会影响公路水毁程度。(2)临河公路水流冲刷常发生在河道凹岸,易造成水毁;凸岸和顺直河道水毁冲刷较为少见,但在河流改道顶冲凸岸时,水毁程度也较为严重。(3)河道形态多由河谷地形决定,峡谷段大落差地形使河道发生深切侵蚀,河床比降增大,也加剧了水流对临河公路路基的侵蚀性;开阔河段水流汇集,水势提升了水流的携沙能力和冲淤破坏能力,即使在河道比降较为平缓的情况下,水流冲刷力度也十分显著,这也是开阔河段成为水毁发生工点的重要原因之一。(4)盖孜河段公路随着盖孜河河道形态的变化受到不同水流作用的影响,而非临河段公路受到河水及水流的作用极小,不易形成水毁规模。

表3 盖孜河各河段河流特征Table 3 River characteristics in various river sections of the Gaizi river

3 不同水毁类型道路防护试验及分析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水毁类型多样,工点遍布公路沿线,根据水毁灾害工点开展缩尺模型试验。主要包括对应水毁类型的丁坝、挡墙、路基和组合型防护结构等水毁试验,模型几何缩尺比例约为1:110。

3.1 水力条件对防护结构破坏能力的影响

通过不同水力条件对多种防护类型进行冲刷模拟,各试验冲刷深度值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水力条件下各模型试验的局部冲刷深度值hs(单位:cm)Table 4 Maximum scouring depth of each model test under different hydraulic conditions(unit:cm)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水力条件对防护结构冲刷深度影响不同,局部冲刷深度与泥沙的粒径大小和启动流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防护结构局部冲刷深度与水流速的大小呈正比例关系,即:水动力条件强烈时,防护结构冲刷破坏也较大。

对模型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针对丁坝防护工程,通过无量纲多元回归得到丁坝局部冲刷深度公式。

式中:hs为冲刷稳定深度;h为坝头行进水深;LD为丁坝阻水长度,LD=L sinα,其中L为丁坝长度;Fr为行进水流佛汝德数;m为边坡系数。

盖孜河水毁路段实地水流速可达3~8 m·s-1左右,不同河段水深不同,以2015年群发性水毁期间宽谷段常态水力条件(水流速5 m·s-1和水深3 m)为例,代入式(1)计算得到局部冲刷深度为2.796 m,以取整后3.0 m作为设计方案埋置深度要求。而当前多处丁坝及桥涵墩台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最大埋深要求,实地防护工程破坏较为普遍,故除峡谷段极端水动力条件外均可按照计算方案中基础埋深不小于3.0 m进行实地结构埋置,以满足最大冲刷深度要求;介于峡谷段水流速大、下切侵蚀强烈,可采用深基础高挡墙或矶头坝搭配深基础挡墙方案进行针对性防护。

3.2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经过模型试验模拟实地水毁防护工程冲刷过程,验证了各防护结构的防治特性、冲淤现象与实地现状相一致,同时验证了防护结构基础埋深对水毁破坏程度的影响,即:多数水毁灾害中防护结构破坏均是由于基础埋深不足造成的。试验中发现,深基础丁坝群、“挡墙+护坦”组合结构和“丁坝群+挡墙+石笼”组合结构整体防护效果较好,实地防护中已有相类似防护工程可寻,防护方案较优。

丁坝局部冲刷深度无量纲公式适用于盖孜河河谷水流冲刷计算,经验证得知吻合性较好,可在疆内类似地区进行推广,试验所得成果可实地指导工程建设。盖孜河段公路常态水流段落可按照基础埋深不小于3.0 m进行实地丁坝及整体防护工程方案设计,桥梁墩台结构、新型丁坝结构及类似墩台结构可沿用丁坝局部冲刷深度计算。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防护工程结构满足强度设计标准,破坏原因多为结构基础淘蚀和冲击破坏,其中以基础淘蚀破坏为主,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和实地防护工程现状,推荐因地制宜采用针对性防护结构进行防治。盖孜河水流流速值分布区间跨度大,具体表现为:大落差山区可达6~8 m·s-1,山前平原区水流速为3~6 m·s-1,实地防护工程可按照设计方案基础埋置深度进行布置。当现存实地防护工程结构基础埋深不能满足水流最大冲刷深度时,推荐采用基础埋深不小于3.0 m的设计方案。实地水害严重路段可直接进行重新规划布设,水害程度较轻路段可在原防护结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再修复,须严格保证基础埋置深度,避免重复性水毁。

4 典型路段水毁防治设计措施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水流冲刷作用强烈,沿河公路段已因地制宜进行了水毁防治结构布设,但由于受到水流长期冲刷,沿线防治结构多发生局部和整体破坏,工点处防治工程重复性水毁严重。根据工点处防护结构类型和现存的水毁隐患,对下述几处典型水毁工程做以下分析和优化设计。

4.1 挡墙水毁

本次选取的典型挡墙水毁区间为G314线K1603+180~K1603+870段,由于工点处河道狭窄,挡墙基础受水流冲刷作用明显,水毁程度较为严重,具备一定的典型性,故通过本工点来进行挡墙水毁防治工程的优化设计。

4.1.1 挡墙水毁优化方案

工点处原防治工程采用单一挡墙结构,由于水流冲刷强烈,挡墙基础被掏空,挡墙整体破坏严重。针对本段河道特征,应采用加固挡墙基础稳定性和增加基础埋深的措施进行防护,具体可采用表5中措施对原水毁工程进行优化。

表5 挡墙水毁优化方案Table 5 Water damage optimization program of retaining wall

4.1.2 优化方案防护工程设计与防治效果

工点处河流形态为峡谷深切型,河段水流速度较快、河床落差大,尤其在降雨量增加及水库泄洪期间易形成极大的水流冲刷作用,沿河段公路挡墙水毁隐患加重。

原防护方案为单一挡墙防护,现场挡墙局部破坏、路基开裂段较多,故优化方案采用路基回填压实、挡墙重建以及新增“矶头坝+挡墙”防护组合结构等措施,对原挡墙水毁进行优化设计。矶头坝可配合路肩挡墙形成稳固的防治结构,从而规避单一挡墙冲刷破坏的情况。工点处挡墙水毁防治方案布置图前后比较见图2。

优化方案防护结构稳固可靠、优势明显,可规避原方案存在的水毁隐患,减少了重复水毁带来的工程开支,且优化结构布设方便灵活,在实际工程中已有案例可循,因此推荐采用“挡墙+矶头坝”方案。挡墙水毁工点现场优化方案实施前后对照见图3。

4.2 “丁坝+护坦+挡墙”防护组合结构水毁

选取G314线K1563+280~K1564+165段为“丁坝+护坦+挡墙”典型水毁区间,由于工点处河床受水流下切侵蚀严重,部分已施工完成的丁坝及护坦结构被冲毁,工点处防护组合结构破坏较为严重,具备典型性水毁特征,故通过本工点来进行水毁防护组合结构的工程优化设计。

图2 挡墙水毁防治工程优化前后的布置方案对照(单位:cm)Fig.2 The comparison of layout scheme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in retaining wall water damage prevention project(unit:cm)

图3 挡墙水毁优化方案实施前后概况对照Fig.3 Comparison of profile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for the retaining wall water damage optimization program

4.2.1 “丁坝+护坦+挡墙”水毁优化方案

工点处原采用“丁坝+护坦+挡墙”防护组合结构,由于河道变迁造成河床冲刷作用加剧,导致防治结构因基础埋深不足,受到淘蚀破坏。针对以上水毁特征,应采用“丁坝+护坦+挡墙”防护组合结构的修复再加固措施,具体可按表6中进行优化。

表6 “丁坝+护坦+挡墙”水毁优化方案Table 6 “Spur Dike+Apron+Retaining Wall”water damage optimization plan

4.2.2 优化方案防护工程设计与防治效果

优化方案采用丁坝群加长、加密的措施,使丁坝群更加稳固,通过长丁坝发挥较大的挑流作用,减少顶冲和侧蚀的水流流速;护坦优化时将已破坏护坦进行拆除重建,增大结构埋深,局部破坏较轻的护坦可采取修复加固措施。上述丁坝及护坦的新建和再加固措施,共同保护路肩挡墙免受水流的直接冲刷,增加了“丁坝+护坦+挡墙”防护体系的水毁防治功效和抗破坏性能。

“丁坝+护坦+挡墙”防护组合结构防治效果较优,且能形成稳固的防治体系,故采用表7中优化方案对“丁坝+护坦+挡墙”体系进行设计,优化前后布置图比较见图4。

表7 路基水毁优化方案Table 7 The optimization plan of roadbed water damage

“丁坝+护坦+挡墙”的优化方案稳固可靠,可规避原方案的水毁淘蚀隐患,有效避免重复性水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谷流域工程中已有大量实例,故采用“挡墙+护坦+丁坝”修复再加固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实施前后现场概况对照如图5所示。

4.3 路基水毁段

本次选取的典型路基水毁区间为G314线K1609+700~K1610+100段,由于工点段路基常受到泥石流破坏和临河侧水流的冲刷作用,路基水毁破坏严重,成为严重的路基水毁路段。故通过本工点来进行路基水毁防治工程的优化设计。

4.3.1 路基水毁优化方案

工点段原防护方案为临河侧单一护坡防护,泥石流冲淤破坏路面及公路边坡,且临河侧水流冲刷作用明显,多重作用下造成工点段路基大面积冲毁。针对以上水毁特点和实际公路走向特征,初步选择“改线+设置桥涵结构物”方案和“改河+设置护岸工程”两种方案。两种方案的详细优化措施详见表7。

4.3.2 优化方案防护工程设计与防治效果

图4 “丁坝+护坦+挡墙”防治工程优化前后布置方案对照(单位:cm)Fig.4 The comparison of the layout sche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timization in the“Spur Dike+Apron+Retaining Wall”prevention project(unit:cm)

图5 “丁坝+护坦+挡墙”优化方案实施前后概况对照Fig.5 The comparison of profile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for the“Spur Dike+Apron+Retaining Wall”optimization program

优化方案一采用“改线+设置桥涵结构物”的形式,根据实地踏勘资料,将公路走向调整为远离河岸的方式(图6),对路线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使公路线路走向远离泥石流堆积扇缘和盖孜河堤岸,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远离了水毁灾害源,此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泥石流和河流的双重水毁作用,极大减轻和减缓原防护工程水毁灾害。优化方案二采用“改河+设置护岸工程”的形式,根据实地勘测采用人为变迁河道的方法(图6),进行工点处河道改移,并新建路基边坡防护工程体系,减小水流对公路路基的顶冲和侧蚀作用,可有效减小水流的路基冲刷作用,减弱和改善原防护工程的水毁程度。

经过两种优化方案的对照分析,发现方案二河流改道尤为困难,工程量大不易实施,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路基水毁灾害的发生;而方案一可根本上解决本段公路路基冲刷问题。路基水毁优化方案一实施前后现场对照见图7。

5 结 论

图6 工点处两种优化方案示意图Fig.6 Schematic diagram about two optimization schemes at worksite

图7 路基水毁优化方案实施前后对照图Fig.7 The comparison of profil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roadbed water damage optimization program

(1)中巴公路盖孜河段常见的水毁类型根据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呈现不同的分布。峡谷路段以挡墙水毁、丁坝水毁为主,基础淘蚀严重;窄谷路段和宽谷路段以路基水毁、丁坝水毁及护坦等附属结构物水毁为主,破坏较为严重。盖孜河段公路水毁工点共计18处,均位于沿河段,且其中13处位于河道凹岸,仅5处位于凸岸或顺直段。沿线公路段落中峡谷段水毁工点共计6处,窄谷段水毁点为10处,宽谷段水毁点为2处。水毁受地质、水文和地形地貌共同影响,当河道地形狭窄、水流流速较快时,发生的灾害更为严重,段落水毁工点也较为密集。

(2)水毁防治工程应以“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水毁造成的损害。盖孜河段水毁防护工程破坏以基础淘蚀破坏、防护结构局部破坏和路基边坡冲刷破坏为主,防护工程优化设计方案中,根据多个优化方案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对照分析,因地制宜选取最为符合的水毁防护类型。

(3)挡墙水毁防护设计方案中,针对挡墙基础淘蚀破坏,增设矶头坝结构,保证基础埋深不小于3.0 m,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大埋深;“丁坝+护坦+挡墙”水毁优化设计方案中,针对丁坝破坏,于原丁坝基础上进行再修复工作并缩短丁坝间距,丁坝埋深控制在3.5 m;路基水毁优化设计方案中,针对路基大面积冲刷和冲击塌陷,进行改河防护方案和改线方案对照分析,实际发现改线方案效果较好。实践证明,3种典型防护工程优化后的现状水毁防治性能良好,现场无明显破坏特征。

猜你喜欢

工点丁坝河段
长江中下游河段溢油围控回收策略研究
高速公路勘察信息化云平台的实现与优化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铁工程总体风险等级评定方法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丁坝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水沙特性浅探
“常规路堤段落”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考虑水流紊动的丁坝下游回流区水流挟沙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