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四龙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

2020-09-10谢建谋傅丽琴吴伟兵谢德荣蓝宜盛吴素素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刀刃棘突针刀

谢建谋,傅丽琴,吴伟兵,谢德荣,蓝宜盛,吴素素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0000)

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导致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对各种药物逐渐耐受,可引起鼻窦炎、鼻息肉、哮喘等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采用针刀四龙针法调节支配鼻黏膜的主要神经,包括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及其分支蝶腭神经,其中蝶腭神经节中不交换神经元广泛地分布于鼻黏膜的感觉区域,是支配鼻黏膜的感觉重要分支。运用针刀四龙针法改善了病变部位局部的血液循环,松解了支配鼻腔黏膜、腺体等处的神经卡压及组织牵拉处的“神经卡压的第一、第二、第N卡压”,使局部的组织自我修复,达到动态力的平衡,过敏性鼻炎随之而愈。本研究观察比较针刀四龙穴法与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龙岩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7~68岁,平均(45.79±12.15)岁,病程3~13年,平均(7.36±3.23)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0~70岁,平均(47.12±11.54)岁,病程4~12年,平均(7.53±3.2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医诊断标准及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鼻鼽及肺虚感寒型的描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过敏性鼻炎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其辨证分型;②年龄15~70岁;③2周内未使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等抗过敏及影响通气的药物;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窦炎等其他鼻疾;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④已经接受过相关治疗,纳入研究后将影响观察指标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四龙针法进行治疗,主穴:潜龙穴,定位:患侧颧弓下缘与下颌骨的冠状突内侧交汇处(简便取穴:颧弓下缘中点,即下颌切迹的中点)。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侧卧位,患侧朝上按针刀术常规消毒后,取4号直径0.6 mm针刀,用左手中指尖的尺侧角抵住下颌支根部的前缘,深压触诊到冠状突,右手持针刀,在下颌骨的下颌支的前缘与颧弓下缘的交汇处进针刀,注意针体与颧部皮肤表面垂直,由表及里垂直缓慢进针刀,突破皮肤真皮层及筋膜处有较明显的突破感,刀刃朝前对准下颌骨第二磨牙处缓慢推进,有酸、胀等感觉时,切割少许挛缩的颞肌纤维即可,继续垂直进针刀,突破病灶后有第二个突破感后,即可停止进针。由于此部位有较多的血管、神经,因此进针刀要缓慢匀速推进,慢出针,再用无菌纱布按压10 min以上。辅穴:龙渊穴、盘龙穴、龙崆穴,定位:龙渊穴位于乳突前缘与下颌角的下颌支的上缘之间可触及茎突的后缘。盘龙穴位为C1~7横突后结节以及T1~4的棘间韧带及外口,横突后结节位于颈正中线旁开约3.3 cm,触及横突后结节骨的外侧缘处;棘突间隙先触摸到C7棘突,往下触摸即为T1棘突,依此类推至T4棘突下,仔细触摸上下棘突之间的间隙,当患者前屈时间隙变宽,背伸时棘突间隙变小,甚至消失。T1~4外口位于上位椎体棘突下缘正中点旁开2 cm(此处为颈上、颈中、颈下、胸1~4的交感神经节所组成的颈动脉神经丛)。龙崆穴即为患侧鼻腔内鼻前庭肿大或肥厚的下鼻甲,操作方法:取侧斜卧位,按针刀术常规消毒后,取4号直径0.6 mm针刀。龙渊穴:左手中指尖触及并压住茎突,手指尖的边缘压在茎突上,右手持针刀,刀刃与茎突纵轴平行,刀刃触及茎突后,给针刀向茎突后缘一个滑动的推力,以及向深面一个轻的推进力,刀刃到达茎突的后缘时,在以上两种力的作用下,有突破感后,说明切开了茎突后缘的疤痕、粘连等,即可停止推进针刀,然后出针刀,再用无菌纱布按压10 min以上。盘龙穴:左手中指指腹压住颈椎C1~7横突后结节,手指尖的边缘压在颈椎横突后结节边缘的内侧约2 mm处,右手持针刀进针,有两个突破感后即可出针,无菌纱布压迫10 min。

T1~4棘间韧带及外口:患者取俯卧位,左手中指指腹压住脊间间隙,右手持针刀,刀刃与脊柱纵轴垂直,于下位棘突上缘进针刀,刀刃在棘突上缘缓慢推进约8 mm即可出针刀。再用无菌纱布压迫10 min。T1~4神经根外口:左手中指指腹定点后,右手持针刀,刀刃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进针,触及肋横关节后,调转针刀90°,向肋横关节后缘进针,在有一个突破感即出针,出针后按压针眼10 min。

龙崆穴:患者取坐位,患侧用鼻腔生理盐水擦拭,取4号直径0.6 mm针刀,在扩鼻镜下,将针刀刀刃对准肿大的下鼻甲,刺破黏膜刺营即可,使局部瘀血流出。注意事项:操作前需与患者沟通,此穴位在治疗时出血量较大,但在安全范围内,有晕血或者畏惧者不宜采用此法治疗。疗程:每3天扎针刀1次,3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对照组患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采用玉屏风散(黄芪50 g、白术50 g、防风30 g)加减治疗,鼻塞、清涕多者,可加细辛夷10 g、白芷10 g;鼻痒或咽、眼痒者,可加蝉衣10 g、僵蚕10 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10 d为 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以每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作为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66%;有效:疗效指数为26%~66%;无效:疗效指数<26%。总有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类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等主要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等主要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该病的发病呈季节性、常年性,患者往往有遗传过敏体质,在疾病发作时可伴有眼结膜、上颚及外耳道等部位发痒。随着现在空气质量的下降,过敏性鼻炎患者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但在治疗方面,至今为止无特效、理想的方法,主要通过脱敏疗法、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远期疗效较差,特别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各种药物逐渐耐受,可引起鼻窦炎、鼻息肉、哮喘等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该病属于中医“鼻鼽”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在辨证的基础上随证施治,以中药内治法治其根本,恢复五脏六腑功能,同时运用外治熏洗直达病所。目前,中药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尚可,且毒副作用小。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更是百家纷呈,疗效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5-7]。

该病病机与肺气虚寒、脾肾虚弱及肾阳亏虚息息相关。因肺之窍开口在鼻,肺又为华盖,若肺气虚寒,则风寒病邪首先犯肺,肺病而致鼻病。《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 。”肺气之生化有赖于脾气健旺。肾主纳气,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息出入通道,久病及肾,肾气虚,则此病更易反复发作,故治宜益气固表、健脾补肾、散寒通窍。西医以往认为过敏性鼻炎与人体分泌的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有关[8]。笔者认为神经病理学的改变是过敏性鼻炎最主要的病因。支配鼻黏膜的感觉神经是三叉神经蝶腭支,其功能紊乱使神经敏感性增高敏化,鼻黏膜的感觉功能失常,导致其对许多物质过敏,如粉尘、织物纤维、冷空气等,从而出现鼻黏膜充血、渗透性增加、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临床上过敏原对鼻黏膜的刺激可使患者连续打6个以上喷嚏。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P<0.05);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四龙针法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病人接受度高,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猜你喜欢

刀刃棘突针刀
成熟的代价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搓腰
——壮肾
刀刃向内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游走在刀刃上的CPI指数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阅读理解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