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肌内注射或抽血配合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2020-09-1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4期
关键词:肌注问卷儿童

郑 妹

·调查研究·

学龄前儿童肌内注射或抽血配合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郑 妹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漳州,363000。

调查学龄前儿童肌注或抽血配合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采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由漳州市某示范幼儿园的老师在各班级家长微信群发放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在肌注或抽血的过程中,只有15.69%的家长表示孩子能很好地配合,无需家长辅助;有76.08%的孩子需在家长的辅助下(如强行抓着)才能完成肌注或抽血;另有8.24%的孩子完全不配合。不能主动配合的原因有是害怕疼痛(68.24%)、对肌注或抽血过程不了解(44.31%)、对医院环境和氛围的恐惧(20.0%)和被恐吓过(7.84%)。应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主动干预,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肌注和抽血的过程,减轻其对疼痛的恐惧,从而提高孩子对肌注和抽血的配合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学龄前儿童;配合度;早期干预

肌注和抽血作为基本的医疗护理操作,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无论是进行体检还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辨别中其都是必不可少的[1]。在临床工作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肌注和静脉采血往往依从性较差[2],主要表现为恐惧、哭闹、剧烈抵抗等。这是因为儿童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尤其对经历过的伤害性刺激具有极强的记忆性和联想性[3],故不能很好地配合。有研究表明,主动干预可以提高儿童肌注和静脉采血的配合度[4-5],目前对儿童肌注或静脉采血的主动干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和当下干预,对于这两项护理操作的院外干预和早期干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肌注或抽血配合情况及原因调查,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帮助学龄前儿童从心理到行为层面提高对肌注和抽血的配合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漳州市芗城区某示范幼儿园的25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年龄3~6周岁,其中男童145名,女童110名,体格及神经发育均正常。

1.2 方法

采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漳州市某示范幼儿园的32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该幼儿园老师在各班级家长微信群向家长发放电子问卷,并予以说明。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9.7%。自制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孩子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②孩子对肌注或抽血的配合情况;③配合不好的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

将患者全部数据信息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儿童肌注或抽血配合情况

大部分儿童需在家长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肌注或抽血。见表1。

表1 儿童肌注或抽血配合情况统计

2.2 儿童在肌注或抽血时的表现

多数儿童在肌注或抽血时会出现各种抗拒表现。见表2。

表2 儿童在肌注或抽血时的各种表现统计

2.3 不能主动配合肌注或抽血的主要原因

学龄前儿童之所以不能主动配合肌注或抽血,主要原因有害怕疼痛、对打针或抽血过程的不了解、对医院环境和氛围的恐惧和不安和被恐吓过。见表3。

2.4 儿童不能主动配合肌注或抽血的家长方面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采取如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或熟悉肌注与抽血的过程;部分家长有在言语或行为上用打针来恐吓过孩子;有接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引导孩子以平常心对待肌注或抽血方面有缺失。见表4。

表3 儿童不能主动配合肌注或抽血的原因统计

表4 儿童不能主动配合肌注或抽血的家长方原因统计

3 讨论

目前,儿童的早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6]。既然学龄前儿童不能主动配合打针或抽血的原因主要是害怕疼痛和对过程不了解。主动干预便不应局限在医院和当下干预,院外干预和早期干预也应引起重视。家庭、幼儿园、社会应加入早期干预的行列,各方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龄前儿童对肌注和抽血的配合度。

3.1 家庭的早期引导不可或缺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引导学龄前儿童主动配合肌注和抽血的作用方面不可或缺。调查显示,一些家长为让孩子听话,常在言语或行为上用打针来恐吓孩子。当孩子抗拒时,多数家长采用了强行抓住孩子这种粗暴干预的方式使孩子配合。这些行为无疑加重了孩子对打针和抽血的恐惧,甚至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值得注意的是,有44.31%的孩子是因为对肌注或抽血的过程不了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孩子天性爱玩,家长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孩子演示肌注或抽血的过程,在疼痛描述方面,不应夸大,可以告诉孩子如“打针是有一点痛,大概跟蚊子叮一下差不多痛”的具体描述[7],给与早期正面引导,让孩子在趣味中认识和熟悉这两项操作,帮助孩子从容配合这两项操作。当孩子真正面临肌注或抽血时,孩子已经有一定心理准备,家长应保持平和心态,帮助孩子主动配合,而不应把自己对孩子经受疼痛的担忧或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打针或抽血结束后,家长应对孩子的主动配合给与鼓励和表扬,使孩子对自己的配合行为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良好的体验,为今后继续主动配合打下稳固的基础。

3.2 幼儿园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家园共育。学龄前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幼儿园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本次调查中,有84.31%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能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和熟悉肌注和抽血的过程。本研究通过电话或微信随机调查了漳州市芗城区某10家幼儿园,其中4家为公立幼儿园,6家为私立幼儿园,只有3家幼儿园表示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肌注的过程,而抽血则完全没有涉及。说明大部分幼儿园在帮助学龄前儿童主动配合的引导上做得不够。幼儿园可利用自身条件,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多媒体演示、情景剧表演、故事演讲、儿歌等方式配合家长提高其对肌注和抽血的配合度。

3.3 社会各界应给与关心和关爱

政府可采用在多媒体渠道投放公益广告、在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帮助学龄前儿童正确认识肌注和抽血。社区可通过举办相关趣味性亲子活动参与引导。另外,医学院校承担一部分社会服务的责任,医学院校的师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举办公益性讲座、进社区宣传、到幼儿园普及相关知识等方式来帮助学龄前儿童勇敢地面对肌注和抽血。

3.4 医院的主动干预特别重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提高学龄前儿童肌注和抽血的依从性,主动干预的措施也越来越成熟。主要有在环境布置上设置单独的儿童窗口,装修风格可爱、温馨,提供玩具供儿童玩耍;在肌注或抽血过程中,采用播放儿歌、医护人员微笑与之聊天等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轻其疼痛;肌注或抽血结束后医护人员予以语言或物质上(如贴纸)的鼓励和表扬[4]。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龄前儿童对肌注和抽血的配合度,不应该只依赖医院的主动干预和当下干预。院外干预和早期干预也非常重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与医院应共同配合,帮助学龄前儿童正确认识肌注和抽血,减轻恐惧心理,给与早期的积极引导,最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 方拴锋, 朱晓华, 任灵敏, 等. 儿童静脉采血中缓解恐惧心理的心理疏导干预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8):279-280.

[2] 李冰茹. 心理疏导在儿童采血中产生恐惧心理的应用[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0, 19(22):28-29.

[3] 韦丹. 学龄前儿童门诊输液的护理对策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3):372-373.

[4] 朱仲丽, 傅晓, 张文琪, 等. 主动干预对儿童采血配合度和皮下血肿形成影响的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7, 38(10):1144-1146.

[5] 凌懂明. 儿童惧怕打针之原因及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3):240.

[6] 杨顺玉. 心理干预在入托儿童静脉采血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4):154-155.

[7] 陈小灵. 心理干预对儿童静脉穿刺时负性情绪的影响及效果[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4)47-48.

Investig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r Blood Draw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To investigate the cooperation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r blood draw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A self-made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he teachers of a demonstration kindergarten in Zhangzhou distributed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parents’ WeChat group of each class. Finally, 25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In the process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r blood drawing, only 15.69% of the parents said that their children could cooperate well without the help of parents; 76.08% of the children could complet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r blood drawing with the help of parents (such as forcibly grasping); 8.24% of the children did not cooperate at all. The reasons for not actively cooperating were fear of pain(68.24%), ignorance of the process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r blood drawing(44.31%), fear of hospit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20.0%), and being bluffed(7.84%), 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ctive intervention should be taken in various way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and be familiar with the process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and blood drawing, reduce their fear of pain, so as to improve children’s coordination degree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and blood draw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eschool children; Coordination degree; Early intervention

10.16117/j.cnki.31-1974/r.202004028

郑妹(1987—),女,福建省,助理实验师,本科,429004143@qq.com。

2020-05-06。

猜你喜欢

肌注问卷儿童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肌注有机磷农药致急性重度中毒2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