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心理健康自我促进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探讨

2020-09-10肖汉仕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心理素质全民

肖汉仕

·工作探讨·

全民心理健康自我促进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探讨

肖汉仕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410081。

心理健康包括四种状态。全民自我促进心理健康以达到良好心理状态的实践称为全民自我健心。要想实现全民达到良好心理状态的目标,在建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实施全民自我健心工程。通过面向全民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帮助全民学会心理自助、参与心理互助、及时进行心理求助。要求全民树立自我健心意识,具备九种自我健心能力,付诸自我健心实践,将社会心理服务与全民自我健心有机衔接,从而形成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内在合力。

全民自我健心;必要性;基本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幸福的人生、希望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已成为个人获得美好生活的前提保障。把拥有良好心态作为全民心态优化的理想目标,也是健康中国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心态优化、社会安稳、和谐的基本条件。因此,如何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达到良好状态的实践,既是人们健康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把全民自我促使心理状态向更加健康直至良好状态发展的实践称为“全民自我健心”,简称“全民健心”。

1 全民健心的必要性

1.1 心理健康包括四种状态

许多人将心理健康简单地划分为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两种状态,误以为只要暂时没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其实,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变化状态。笔者认为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大体可以划分为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健康状态、良好状态。其中疾病状态一般指患有严重的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亚健康状态指介于健康与病态之间,一般表现为偶尔陷入情绪困扰、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存在性格缺陷或者有心理疾病倾向但尚未严重到疾病状态的人。心理健康状态是指认知合理、情绪适当、行为适应、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状态。良好心理状态是高于心理健康的理想心理状态,即不仅心理健康,而且心理素质好,内心幸福,社会适应良好。可见,良好心理状态具有四个标志: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好、内心幸福、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是良好心态的基本要求;拥有良好心理素质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可持续的条件;内心幸福是人的本性追求和良好心态的内在标志;社会适应是顺利社会化的表现。人的心理追求会随着社会发展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提升。自我健心就是指自我促使心理状态向更加健康直至良好状态发展的实践。

1.2 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亟需提升

当前,我国许多居民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误区,心理健康素养亟需提升。许多人满足于没有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的现状,而置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及良好心态需要于不顾;还有不少人对常见的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表现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了解不清、心理问题无法识别,不注重心理素质培育,心理保健能力不足,难以理性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自我调适不良心态,不会自我获取快乐,不会开展人际心理互助;有心理疾病时,不懂得如何寻求心理帮助、存在心理病耻感,不知如何配合心理健康服务。以至于许多人的心理自助能力缺乏、互助意识不强、求助不够主动,导致全民自我健心这一内在力量与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开发不充分。一些心理亚健康者认为没必要主动去促进心理健康,一些心理健康者则认为自己高枕无忧,无需健心。其实,心理健康状态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正常的人在一定情境下也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经过调适与矫治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这些心理健康素养的形成亟需面向全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

1.3 拥有良好心态是全民的期盼

人的心理状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既有可能向病态方向恶化,也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变化的方向及水平受着外因与内因的共同影响。其中主体的自我健心实践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身体健康的人也需要健身一样,心理健康者也需要健心,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更充分地开发自我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更顺利地完成社会化。随着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和丰富化,人们将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素质提升,追求内心幸福体验,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保持良好社会适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我健心。心理健康需要自我维护和促进;心理素质需要自我培育以提高;幸福感需要自我获取以提升;社会适应也要靠自身努力。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因此,健心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患者的需要,也是全体居民的健康需要。像需要开展全民健身一样,也亟需开展全民健心。通过全民的自我健心实践,力求人人享有良好心态,最终促进社会心态优化。

2 全民健心的内容与运行机制

2.1 全民健心的主要内容

我国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的目标[2]。要想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与全民自我健心,将外部帮助与自我健心有机结合,形成以全民自我健心为基础,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保障的联动机制。

每个社会成员不仅是其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与幸福水平的关键因素。激发自我健心内在积极性与科学的自我健心实践是达到并保持良好心态的先决条件。因此,面向全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指导全民开展自我健心是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并依靠全民自我健心紧密结合。

要想实现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目标,需要各部门协同,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全民自我健心工程并举,将他助与自助有机结合,建构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指导并依靠全民的自我健心实践。

全民自我健心的主要内容是树立自我健心意识、大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初步识别心理问题、积极培育心理素质、自我预防心理问题、理性管理情绪、科学调适不良心态、自我提升幸福指数、有效实施心理帮助、科学寻求心理服务、付诸自我健心的实践。即重心、知心、识心、育心、护心、管心、调心、乐心、助心、医心、健心。

2.2 “全民自我健心”的运行机制

“全民自我健心”是指全民参与心理自助、人际心理互助及必要的心理求助实践,以促进心理健康直至达到良好心理状态。针对我国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素养不够理想的现实,应通过面向全民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结合全民自我健心的实际需要,调动并指导人们树立自我健心意识、具备自我健心能力、转化为自我健心的实践。重点是树立自我健心意识和培养自我健心能力。健心意识影响自我健心动机,制约自我健心能力的自我培养。自我健心能力的强弱及自我实践影响着健心的效果。同时,要学会心理自助、参与互助、及时求助。这些需面向全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依靠全民自我学习,付诸自我健心实践。全民自我健心是一项利民、利家、益单位、益社会的奠基工程。见图1。

3 全民自我健心的基本要求

3.1 树立自我健心的意识

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全面健康、事业成功、人生幸福及社会适应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是自己的健康、适应和发展的基石和前提条件。应将“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另一半”“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健身还要健心,健康才能自我促进”“良好心态主要靠自己营造”“必要的心理求助是正常人的聪明选择”等观念内化。通过树立并强化自我健心的意识,以形成“我要健心”的强烈动机。

图1 全民自我健心运行机制

3.2 大体了解自己心理状态

要知晓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经常关注自身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预防或干预,经常自我测评,以便早发现、早弥补、早调适、早求助。可使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有常模的心理素质水平自评量表、心理问题自我检测量表等,准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看到自己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势及短板,为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明确方向。当检测出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倾向时,应主动到专业机构寻找专业人士接受进一步的诊断。

3.3 能够初步识别心理问题

应掌握心理疾病的基本知识,从而能够初步识别情绪困扰与严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与人格障碍的区别、神经症与精神病的主要区别。了解一般的情绪困扰、焦虑症、抑郁症的常见表现,知晓常见的病态人格、常见神经症的基本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症状,能够初步识别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避免忽视、混淆、误解。

3.4 科学培育良好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的实践训练所具备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要结合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娱乐等活动,有意识地、科学地培养健全人格:对待自己能自知、自信、自尊、自强、自律、自理;对待他人热情、诚信、友善、合群、温和;对待工作踏实、勤劳、认真、负责、主动、上进、创新;对待现实能够理性、勇敢、坚强、灵活、乐观、宽容等。形成学习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行为调控能力、获取幸福能力等。

3.5 学会自我防治心理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心理健康素养十条:①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③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④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⑤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⑥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⑦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⑧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⑨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⑩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3]。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养,避免或减少劣性刺激,树立合理的目标与理性的期望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要注意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与观念,从而减少人为的挫折感与非理性认知导致的负面情绪体验。

3.6 能够自我理性管理情绪

面对情绪困扰,需要学会建立“五道防线”以理性管理情绪:一要树立自我调控情绪的信心,避免随意放纵情绪与行为;二要学会延迟发作,避免情绪爆发与行为冲动;三要学会合理宣泄情绪,在陷入负性情绪状态难以忍受时,理性宣泄,既要避免过分压抑,也要避免不良后果,尽量积极使用有利无弊的方式方法,适度使用利弊兼而有之的、避免使用弊大于利的方式来缓解负性情绪,避免应激反应;四要学会理性应对,避免行为失当;五要在必要时坦然求助,获取心理帮助。理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行为冲动失控。

3.7 能够自我调适不良心态

当出现不良心理状态时,能够加以自我调适,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工作变故等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学会科学有益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习并运用健康的减压方式,避免使用吸烟、饮酒、沉迷网络或游戏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出不良情绪背后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进行调整,减少非理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倾诉与求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3.8 能够自我增加幸福体验

提升全民的幸福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最高层面的追求。除了政府、社会、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否拥有自我获取快乐的智慧:学会自我增加快乐幸福,多种途径获取快乐,提高幸福指数。如:化有为乐,将自己拥有的各种潜在快乐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快乐幸福感;奋斗求乐,通过奋斗获取成功进而将成功转化为快乐幸福体验;知足常乐,即合理追求、重视所得、理性比较以营造理性平和心态;助人为乐,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取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安宁感和安全感;养趣获乐,通过培养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从中体验快乐幸福;忆想造乐,通过积极回忆与想象,从中获得愉悦幸福感。

3.9 有效开展人际心理互助

心理互助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相互提供心理帮助,以满足各自的心理需要的实践。心理帮助包括积极的影响、心理支持及必要的干预。人际之间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需要有意识地将心理帮助有机地融入人际交往之中,通过人人参与、从我做起,最终实现人人受益。比如:家人、同学、同事、朋友、同辈、微信群友、玩伴甚至路人的相互关心、尊重、理解、接纳、倾听;对遭遇困难、陷入逆境者的安慰、同情、支持、鼓励;对处于迷茫中的矛盾者的开导、启发、引导;对存在不良心理反应与不当行为意向者的及时察觉以及善意提醒、劝说、督促、制止;对处于负性情绪状态者的危机干预与及时转介。许多一般性的轻度心理问题通过人群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预防或解决。全民参与心理帮助实践,全民共享心理互助成果。

3.10 科学寻求配合心理服务

一旦发现无法自我调适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担心患有某种疑似心理疾病时,一定要坦然、及时、科学地求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接受专业干预。对于暂时性的情绪困扰、心理压力,在自我无法调适时,可寻找可信、理性、负责的亲人、朋友、长辈、老师等智者获取心理支持与开导。如果有心理发展方面的帮助需要,例如如何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心理发展需要,宜寻求相关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帮助。对于心理障碍宜向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求助。如果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病,应消除病耻感,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心理(精神)科医生寻求治疗,以免耽误,错过最佳的帮助时机。

3.11 付诸为自我健心的实践

无论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还是快乐幸福的获取都不能依赖别人,也不是有了知识与方法就能自然地如愿以偿的,更难以立竿见影,其最终的成效取决于主体的长期努力以及实践行动。

拥有良好心态是每个人的内在追求,健心自然是每个人终生的需要,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在获得相关的自我健心知识、具备自我健心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将这些心理健康素养转化为自我健心的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此已经提出了九项行动措施:①提高心理健康意识;②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③重视睡眠健康;④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⑤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及时求助;⑦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⑧关怀理解精神疾病患者;⑨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1]。

一方面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科学开展心理自助。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休闲、娱乐等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保健,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并促进心理健康与幸福。另一方面,在遭遇心理困难、需要他人及专业人士的心理帮助时,应该及时、主动地寻求并利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将自我健心实践与接受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有机结合,更好地达到并保持良好心态。

面向全民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应该从全民的这些基本要求出发,将其作为重点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此,还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具体心理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与人们的实际心理需要紧密结合,实现无缝对接,以便更好地促进全民的心理健康,拥有良好心态,进而促进社会心态的优化与健康中国建设。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9-11-05) [2020-06-09]. http://cpc. people.com.cn/n1/2019/1106/c64094-31439558.html.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 (2019-07-15) [2020-06-09]. http://www.gov. 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3]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 2018年版心理健康素养十条[EB/ OL]. (2018-10-10) [2020-06-09]. https://www.sohu.com/ a/258770091_221177.

The Necessity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Self-promotion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Mental health includes four states. The practice of self-promoting mental health to achieve a good mental state is called national self-health.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chieving a good psychological state for all people,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 self-health project for all people while build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Throug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for all people, it helps all people learn to help themselves, participate in psychological mutual assistance, and make timely psychological help. All people are required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self-health, possess nine kinds of self-health abilities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so as to link social psychology services with the whole nation’s self-health and form an intrinsic synergy that promotes people’s mental health.

National Self-health; Necessity; Basic requirements

10.16117/j.cnki.31-1974/r.202004033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XSP18ZDI028)。

肖汉仕(1960—),男,湖南洞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全民健心工程,xiaohanshi@163.com。

2020-06-19。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心理素质全民
全民·爱·阅读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