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娱乐化发展趋势初探

2020-09-09栾兆琳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新媒体

栾兆琳

摘 要:新闻娱乐化是早已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现象。新媒体技术的发生发展,给新闻娱乐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接纳这种现象的同时,也要明析背后发展的原因,警惕其对新闻媒体的两面性影响,以及关注新环境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利用好新闻娱乐化,为我国新闻事业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娱乐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02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表现特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新闻报道内容上的娱乐化,二是新闻作品表现形式上的娱乐化。而对任何娱乐化了的新闻而言,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又是不可分割的。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新闻传播市场中就出现新闻娱乐化现象。随着传媒市场的变革,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新闻娱乐化现象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突显其传播的优势。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娱乐化原因探究

(一)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首先,娱乐化的新闻信息是公众多元需求的一部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需求也是多面而立体的,人们急需获取各种有效信息促进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娱乐信息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愉悦自己,满足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明星们的各种八卦总是能上热搜,因为明星圈本身就带有娱乐性,还能满足公众想对明星更了解的需求。其次,娱乐化的新闻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除了对各类有效信息的获取外,受众也需要从媒体中获得娱乐信息,缓解了人们紧张的生活压力。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主播说新闻”公众号,深受受众欢迎。通过主播轻松幽默的解读,既让受众获得了对新闻内容的进一步了解,还能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精神感受。最后,娱乐化新闻重在通俗有趣,受众看得懂、记得住,兼顾各个层次受众的需求。由于大众文化商业性和通俗性的强烈引导,加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加持,使得娱乐化的新闻更加有其发展的土壤。以新闻类公号“新闻哥”为例,他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表达和各种古怪精灵的动图和图片相结合,每天给受众带来重点社会新闻内容与精辟简短的评论。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几乎能满足每一个社会阶层的需要,有的人可以从中获取资讯,有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放松,有的人可以从中获得思考。

我国新闻娱乐化是大众文化形成的必然产物。而新媒体时代表达手段的进阶更使新闻娱乐化锦上添花。

(二)新闻娱乐化更能达到传播者的商业目标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传媒组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自由的伸展扩张的机会。各大媒体间竞争激烈,主要依靠广告、运营的收入生存与发展。新媒体时代,各媒体间的角逐和竞争更加激烈。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1]。流量、阅读量、点赞数等标志成为新的量的指标。所以,新媒体视角下,新闻娱乐化的发展也是传媒业自身调整的必然产物。

(三)新闻娱乐化得到了社会体系的认可

首先,新闻娱乐化得到了学科发展的认可。我国最早的新闻理论学方面的著作是徐宝璜先生的《新闻学》,书中关于新闻的功能一章中并没有娱乐功能的论述。但是当今的诸多新闻理论专著中凡是谈到新闻功能的,都没有忽视新闻可以提供娱乐这一重要的功能。其次,社会发展到足以人性化地接受了新闻娱乐化的存在。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大众传媒始终是党和民众间联系的桥梁。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了新闻的宣传指导功能,如今各种功能得以最大化延伸,比如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2]。新闻娱乐功能得以启动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民众的压力。对于社会大环境来说,娱乐化新闻也好、娱乐化节目也好都可以间接转移公众的矛盾焦点,缓解百姓的精神压力。新媒体时代,各种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及时地获取,使得通过媒体展现的人性关怀体现得更加充分。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影响分析

业界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评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威胁了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和严肃性,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另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娱乐化的影响可分为对新闻传播自身的影响和社会影响两方面。

(一)对新闻传播自身的影响

1.客观上提高了新闻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受重视程度和地位

媒體的传播方式曾以宣传教育为主,内容也多是说教和上情下达。全面推行媒体市场化之后,特别是新媒体的发生发展,加大了媒体间的竞争,媒体纷纷寻求最能吸引受众的内容和方式,受众成为新闻传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而娱乐化正是满足受众需求而出现的内容和形式。

2.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

软新闻比例增加,硬新闻比例减少,以及硬新闻软化处理是新闻娱乐化的表现。硬新闻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及人们切身利益,为人们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决策提供依据的新闻”;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3]。所谓硬新闻“软化”,即是对客观、严肃的新闻硬性事实进行情感化的渲染,从而更贴近读者的心理。

3.新闻传播形式更加灵活

从新闻模式和编排上来看,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更多事件的细节解读,图文再现、微访谈节目、直播形式的大行其道也使观众能真正参与节目和娱乐板块。从具体的节目制作来看,充分运用多种解读及表现方式,比如新闻纪实戏剧、图表、照片、动画、动图等各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新闻报道中细节的呈现,比如传统新闻报道形式,那些影响个人感受的细节更容易打动受众,且长久地停留在受众的脑海中。这一倾向也是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在我国传统新闻传播体制下,各种领域的新闻都倾向严肃性和思想性。新闻媒体市场化改革之后,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使中性新闻被解放出来,记者及媒体采用了与新闻本身性质更适合的报道及传播方式。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社会影响

1.过度娱乐化易造成低俗化倾向导致新闻失实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闻娱乐化同样避免不了的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弯路”,其一就是追求通俗化以吸引受众,结果过犹不及,转而成为庸俗的代名词,过于强调软性内容的号召。其表现为,无论是在内容制作上还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上,都走向了满足受众纯娱乐的道路上。在追求新鮮、刺激、耸人听闻的效果的同时,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重的加进了人为的痕迹,未经验证的新闻、哗众取宠的言论屡见不鲜,新闻的本质被歪曲,真实性受到影响。

2.过度娱乐化导致社会价值取向缺失

一些媒体为迎合受众的需要,或追求时尚及前卫,或以功利性为主导,宣扬不健康或不可取的价值观,导致新闻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和提倡的方式就像生活的镜子,人们会不知不觉地深受其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社会风尚。比如,消费媒体产品的盲目性与价值缺失,受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文化环境的氛围与格调的感染,普遍的随波逐流、浮华与流行,导致受众在狂热高亢之中逐步丧失个人的自主意识与理性思考,在热热闹闹的刺激感观之中,日益走向平庸和盲从[4]。

3.过度娱乐化易引起舆论导向的偏离

媒体对于所报道的信息由选择的权力和能力。对于同一条信息的不同侧面,媒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或不选择、强化或不强化信息的细节。最后公众所看到的信息实际上是媒体选择后的结果。娱乐化了的新闻放大了娱乐功能而对其严肃的信息参考功能有所忽略。从内容上看,有助于受众能够获取的决策信息一般来自于正统的政治经济、人文社会、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消息。娱乐化的信息更侧重软性新闻,更突出其娱乐休闲功能。从处理方法上看,有些媒体通过一些手段,特别是新媒体手段,刻意放大了信息的娱乐功能,而弱化了信息的决策参考功能。

三、新闻娱乐化背景下,新闻从业者的适应与创新

首先,新闻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两个素养,坚持新闻真实性,把握娱乐化的度。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使新闻从业者所面对的公众数量更大、层次更加参差不齐。虽然新闻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从业者更要关注媒体所要负担的使命和所要体现的价值,永远坚守“真实是新闻的第一性”的铁律。在具体报道的过程中,不建议把严肃新闻过于娱乐化,应该把握一个分寸,即什么样的新闻能够予以娱乐化,以及娱乐化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其次,通过探索多元报道形式,在报道方式上寻求娱乐化突破口。新媒体所能实现的报道形式非常多元,根据所要报道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报道形式,使娱乐化与所要报道的内容相得益彰。比如,可以突出新闻的故事化、个性化和细节化,通过人们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实经历为切入点和线索来一层层展现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阐释刚刚审议通过的法律法规等。在此过程中,更需要加强新闻机构内部的层层审核制度。

四、结语

作为一个独立营销的媒体来说,除了做好主流宣传外,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脉搏,发掘受众的需要,探讨新的报道形式,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辩证地对待新闻娱乐化现象,既要善用新媒体环境下娱乐化所带来的流量扩大化,也要兼顾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行业也应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和管理,保护新闻媒体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同时避免娱乐化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

[2]杨栋春.浅谈新闻传媒渐趋娱乐化的传播原因[J].科技传播,2010(16):5.

[3]王斐斐,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考研考点精讲及核心试题[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7,6.

[4]朱庆好.论都市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158-161.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