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视阈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讨

2020-09-09程艳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双高高水平

程艳

【摘 要】本文阐述“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针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培养方式和手段单一、培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国际化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四有”引路人;创新教师引培、管理机制,激发人才活力;精准分层分类培养,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关键词】“双高”建设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高水平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113-0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为改革发展重要任务。基于“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创新机制、重点推进,切实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及其整体素质,加快建成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推进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師是教学双主体中的重要“一体”,对学生的价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育目的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而我国教育目的中明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位则为教育实践确立了根本的政治方向。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师德为先,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是当前高职教育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是全面推进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是决定其业务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使能力和素质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满足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步入新时代,新兴技术的产生、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业态的涌现,尤其是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时代潮流都给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从高职教育发展形势来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关键,对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是全面推进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本,其“选、用、育、留”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教师的能动性力量。过去十年,高职教育始终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专门出台了有关政策,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在用好职业教育教师特岗计划、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非实名编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在高职院校内部,教师的准入、管理及培养制度尚未很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教师准入尚未明确标准,对准入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要求还缺乏科学的依据;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符合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的培训制度,培养模式、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办学水平能力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多轮建设后,在办学条件,专业建设水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师资队伍达到“高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不成熟,培养方式和手段单一,教师激励考核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带头人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在国内外的行业和产业界具有相当影响的技术大师和工艺大师;三是教师专业化能力与高职院校发展不适应,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教研改革能力有待提高,骨干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历,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企业高水平技能大师的引入工作有待加强,针对兼职教师专门的管理、培养制度不健全,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牵头组织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能力,以及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五是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师国际化发展缓慢,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四有”引路人

1.丰富师德教育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实际,首先,应着力抓好师德师风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树立师德典范,将师风师德专题教育课程纳入各高职院校的政治理论学习必修课;其次,依托本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中国“清、廉、美、和、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再次,以适当的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国特色“四有”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师德教育工作的“新常态”。

2.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制定一套彰显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色、凸显学校“三全育人”要求的师德规范、负面清单和评价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年度评议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评价结果应用到教师引进、培养、使用、考核等全过程的制度。

3.构建师德监督体系。基于高职院校现有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搭建一个便捷、安全的学校、教师、学生、合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投诉、举报和舆论监督平台;强化师德师风监督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坚决做到违反师德零事件;对出现的违反师德师风事件,严肃惩处,對影响恶劣的,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二)创新教师引培、管理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1.激发人才活力,完善教师引培制度。结合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目标,根据专业属性和特点,建立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引进及遴选标准、教师岗位准入标准和教师发展标准。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思路,出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制定《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和全员轮训制度。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选拔认定及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高职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工作机制,为打造一支结构化高水平“双师”教师团队奠定制度基础。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健全教师评价、管理制度。完善教师竞聘与激励管理,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聘期制,制定出台体现学校高水平发展导向的《岗位晋升及聘任管理办法》等,建立“终期+过程性个性化考核”体系,推进以绩效考核结果为基础的专业技术岗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分别以科研技术服务业绩、教育教学改革业绩两大类评价为基础,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突出促进科技、教学成果转化的收入分配和调控机制,在绩效分配中建立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的互置互换制度,对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奖励、教学改革成果等标志性成果设置专项激励。

3.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创新教师培育培养模式。在现有高职院校内设机构人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职能,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建立集学校教师发展规划、教师培训、教师发展研究、教学能力测评咨询于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从教学、研究、服务、管理四个方面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建立与国家高水平职业院校相匹配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创新“新入职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四级递进”教师分层培养模式,以“重师德、精教学、熟技能、善服务”为主线,以落实教师职业导师制、教师轮训制、教师企业实践制为抓手,统筹规划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培训,促进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选择在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大批能够承担企业工艺改进、技术难题解决的高技术技能专业教师。

(三)精准分层分类培养,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1.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打造高水平领军人才。一是设置“固定+流动”教师岗位,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根据学校重点专业、紧缺专业群布局,设置“固定+流动”岗的专业群带头人岗位;通过特聘、联合聘用、合作研究、项目委托、短期服务等引进方式,集聚一批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积极吸纳海内外高科技、高技能人才。二是给予高水平的资源保障培养专业群带头人及专业带头人。以“海(境)外交流+技术服务项目领衔”的培养模式,选送专业群带头人及专业带头人到德国、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参加教育培训和企业访问;依托本校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专设横向课题,以重大项目招标的形式支持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参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的研制、技术攻关、生产组织方式革新等改革创新项目,扩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在专业领域和区域行业领域的影响力。

2.创新培养载体,提升骨干教师“双师”能力。一是创新校企“双向介入”的“双师”教师培养模式。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对应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以“教学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为纽带,开展校企协同培养和技术创新,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双师双能”一体化提升,培育大批掌握职业教育教法和技巧、能为区域相关产业中小企业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二是教学名师领衔,提高骨干教师“教能”。灵活组建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骨干教师为主的职教研行协作工作坊。依托工作坊开展教学改革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行动研究、课堂变革行动研究等各类教育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快速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和实践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及改革能力。

3.加大柔性管、培力度,提升兼职教师执教能力。依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待遇提升、柔性管理等措施,引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进校任教,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参与教学团队建设,等等。加强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提升培训,重点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工作规范、职业教育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培训。

4.创新高水平结构化团队培育。建立完善“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分级递进的高水平结构化团队培育模式。以实施学校“双高”建设子项目“高水平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载体,围绕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载体,重点提升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加强高水平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以实施学院“双高”建设子项目“科技服务平台与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为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专家、技能大师、民族工艺传承大师,建成自治区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或“大师工作室”。

5.拓宽教师国际视野。一是加大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培训力度。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以访问学者、短期出国(境)岗位培训、项目合作为主要国际交流方式,加强教师对不同文化视野下知识和理念的沟通交流,培养一批了解国际规章标准、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国际化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二是依托各类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平台,提升教师国际化专业能力。依托鲁班工房、中外职业院校教育联盟等办学平台,通过人才培养合作、区域性技能大赛交流等载体,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鼓励本校教师协同行业企业与他国职业院校共同开发区域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化教学资源等;通过开展留学生培养,短期交流生、“走出去”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博.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效能、困惑与消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7).

[2]杜丽萍.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

[3]高鸿.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路径[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17(34).

[4]束华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5).

[5]纪新华.从国外经验看我国高校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GXGZJG2018A002)

【作者简介】程 艳(1981— ),女,重庆永川人,工程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内燃烧节能技术、高职教育研究。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双高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