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园油田Z 1281断块三次采油可行性研究

2020-09-07吴文换

石油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油气

摘要: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探索枣园油田效益开发模式,分析z1281断块三次采油的优缺点,进而为油田后续开发提供稳产思路。

关键词:枣园油田;三次采油;油气

1 引言

枣园油田枣1281断块内部构造简单,整体上构造西低东高,南北低中部略高,构造高点位于断块东侧中部。北东向的枣12断层为该区主干断裂,延伸较长,近南北向断裂为该区次级断裂。该区枣V油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水道、河口坝、坝间泥、席状砂、滩坝砂、浅湖泥等沉积微相。河口坝为主体构型要素,河口坝进一步细分为坝主体、坝内缘、坝外缘,砂体发育程度较高,砂体呈条带状、连片状分布,砂体连片发育,相互叠置形成河口坝的复合体。

该区原始地层压力19.05MPa,饱和压力5.98MPa,压力系数1.03,地层温度76.4℃,油藏属于正常温度压力系统。枣1281断块地层水总矿化度22880mg/L,氯离子含量为12555 mg/L,枣V油组水型为CaCl2、NaHCO3型。

2 历次开发存在问题

枣园油田枣1281断块孔店组枣IV、V油组自1984年投入开发以来,根据断块开发生产情况,分为五个开发阶段。即初期投产阶段;井网加密调整阶段;控水稳油阶段;综合调整产量递减阶段;二次开发实施阶段。

目前枣1281断块(下套)层系面临着三方面的主要问题:(1)断块主体部位剩余油分散,断块中北部水淹较东南部严重;(2)层间矛盾突出,受储层非均质性及历史上水驱程度不均的影响,部分储层水淹严重,储层吸水能力不均,造成吸水剖面差异明显;(3)区块内存在渗流优势通道,枣1281断块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该区发育着不同级别的水流优势通道,实施开展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对提高本区开发水平,指导同类油藏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3 三次采油可行性研究

枣1281断块(下套)层系中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高,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下套层系主力层V4-3、V5-2、V6、V9。新井的实施证实了剩余潜力的存在,目前枣1281斷块投产及排液井8口,初期平均日产油4.8t/d,含水66.2%,新井钻遇油层分布较稳定,油层注采对应率高,有利于开展深部调驱及二元驱试验。注采受益见效程度高,区块注采关系分析对应关系明显。同时断块具有较完善的注采井网,目前枣1281断块(下套)井网以新井为主,无需实施大的调整工作量,就可实施深部调驱和先导井组的二元驱工作。具有足够的注水压力上升空间,能够满足深部调驱及二元驱压力上升空间的需求。同类型油藏官979-938断块深部调驱已见到显著效果,为枣1281断块深部调驱积累了经验。

4 预计方案设计

深部调驱试验区为北部的“5注8采”注采井网,覆盖地质储量77.8×104t,孔隙体积151.28×104m3。调驱段塞采用强弱段塞交替注入模式,强段塞主体采用体膨颗粒加连续凝胶复合调驱体系,高强颗粒和无机复合体系作为强段塞的备用体系,用作渗流优势通道发育严重或特别严重时的封堵体系,弱段塞采用连续凝胶调驱体系。设计调驱液总注入量15×104m3(0.1PV),注入时间480d(16个月)。注入方式采用常规调驱泵“单泵对单井”在井口注入。

二元驱试验区为东南部的“3注6采”注采井网,覆盖地质储量48.6×104t,孔隙体积94.58×104m3。实施二元驱前采用体膨颗粒加连续凝胶复合调驱体系进行前期调剖处理。二元驱试验井组采用“聚/表二元”体系作为驱替剂,体系中聚合物采用缔合聚合物BHAP-90,浓度 2500mg/L;表活剂采用表活剂BHS,浓度 0.3%;辅剂分别为亚铁离子处理剂浓度10mg/L、杀菌剂浓度150mg/L、稳定剂浓度150mg/L、阻垢剂浓度50mg/L。二元驱体系站内粘度≥110mPa.s,井口粘度≥100mPa.s,界面张力达到10-3mN/m数量级,90天粘度保留率≥80%。设计总注入量17.5×104m3(0.18PV),注入时间556d(18.5个月)。采用橇装式聚/表二元驱井组注入装置在井口集中注入、单泵单井、高浓度母液稀释的注入方式。

5 应用前景

考同类试验项目实施效果,预测枣1281(下套)深部调驱试验区6年增油1.580×104t,采收率提高值为3个百分点;二元驱试验区6年增油2.013×104t,采收率提高值为6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 薄启亮.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0:1-17.

[2] 童晓光.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15:3-9.

[3] 童晓光,窦立荣,田作基,等.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 略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6.

[4] 吕功训.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与开发[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3:1-6.

[5] 韩大匡.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583-591.

[6] 穆龙新.重油和油砂开发技术新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3.

作者简介:

吴文换,女(1991.05-至今),2015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及采油工艺工作,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油气
加油站油气回收及安全环保探究
浅议加油站油气回收工艺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美国油气制度中的捕获规则启示
油气改革之于油价
油气污染不容小觑
油气,哪里跑!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